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夏季发热经久不退,称为“小儿夏季热”,中医称之为“小儿疰夏”、“小儿暑热”。临床以少汗、发热、口渴、喜饮、小便清长等为王要特征。发病原因是夏季气候火热,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容易伤暑受热,暑气蕴遏肺胃所致。
1加减竹叶石膏汤:竹叶5克,生石膏、钩藤各12克,党参、麦冬、生山药、桑螵蛸各9克,青蒿6克,蝉衣、局豆花各4.5克,西瓜翠衣30克,炙甘草2克。用法:水3碗,煎至2碗,分2次服下,或代茶频饮。适用于小儿疰夏。
2.祛暑退热饮:荷叶、西瓜翠衣各5克(鲜品倍量),地骨皮、生地各3克,大枣、五味子各2克。用法,水煎后待凉,加入白糖适量,频频饮服。每日1~2剂。适用于小儿夏季热。
3芳香清凉饮:鲜藿香、鲜佩兰、鲜石斛、鲜荷叶、鲜茅根、鲜芦根、鲜竹叶各9克,鲜薄荷6克。用法以上诸药煎水当茶频服。如药不全,缺少两三味,也无大碍。如鲜藿香、鲜石斛、鲜竹叶3味同煎,或鲜佩兰、鲜荷叶、鲜芦根3味同煎以及其他的3味、4味、5味药同煎均可。适应于小儿暑热。时于初期、中期有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者皆可采用。
4.生津保元饮:太子参、炙黄芪、五味子、知母、地骨皮、白扁豆、茯苓、白木各9克,天冬、麦冬各6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适用于小儿暑热后期气阴两伤者。
5.清凉饮子:孩儿参、麦冬、炒香豉、黑山栀、生黄芪各5克,五味子2克,青蒿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煎取100毫升即可),服时冲入露水(最好取荷叶上或稻叶上的,以净瓶收取,当日用,隔日效差)1匙。适用于小儿夏季热。(江西 绿源)
1加减竹叶石膏汤:竹叶5克,生石膏、钩藤各12克,党参、麦冬、生山药、桑螵蛸各9克,青蒿6克,蝉衣、局豆花各4.5克,西瓜翠衣30克,炙甘草2克。用法:水3碗,煎至2碗,分2次服下,或代茶频饮。适用于小儿疰夏。
2.祛暑退热饮:荷叶、西瓜翠衣各5克(鲜品倍量),地骨皮、生地各3克,大枣、五味子各2克。用法,水煎后待凉,加入白糖适量,频频饮服。每日1~2剂。适用于小儿夏季热。
3芳香清凉饮:鲜藿香、鲜佩兰、鲜石斛、鲜荷叶、鲜茅根、鲜芦根、鲜竹叶各9克,鲜薄荷6克。用法以上诸药煎水当茶频服。如药不全,缺少两三味,也无大碍。如鲜藿香、鲜石斛、鲜竹叶3味同煎,或鲜佩兰、鲜荷叶、鲜芦根3味同煎以及其他的3味、4味、5味药同煎均可。适应于小儿暑热。时于初期、中期有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者皆可采用。
4.生津保元饮:太子参、炙黄芪、五味子、知母、地骨皮、白扁豆、茯苓、白木各9克,天冬、麦冬各6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适用于小儿暑热后期气阴两伤者。
5.清凉饮子:孩儿参、麦冬、炒香豉、黑山栀、生黄芪各5克,五味子2克,青蒿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煎取100毫升即可),服时冲入露水(最好取荷叶上或稻叶上的,以净瓶收取,当日用,隔日效差)1匙。适用于小儿夏季热。(江西 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