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平塘县摆茹中学 558300
【摘要】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当然也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而且要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教育
1 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德育教育。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从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到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它们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勤奋自强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所以教师要充分熟悉数学史,并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引用相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良好的激发作用。
2 结合传授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1 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矗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2 辩证的观点。恩格期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
3 注重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当今,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 针对学科特点,进行唯物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了矛盾、运动和变化,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又深刻的辩正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反复体验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绝对与相对、静止与运动、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等辩正关系。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为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
如在七年级讲解“正数与负数”这一节时,通过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讲解,使学生认识“对立”的观点;在有理数分类时又体现“统一”的观点;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体面线点之间的关系”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转化、普遍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当然,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远不止以上这些方面,教师工整的书写,优美的教学体态,分析数学题的丝丝入扣,对待学生的一视同仁,磊落的处事态度……都能成为学生道德成长路途上的指示牌、风向标,而这种受益,在某种意义上对人生的影响将更为深刻久远。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学要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有关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进行,不可牵强附会。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
5 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要求严谨、求实。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展示了数学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把数学引用到生活,为人们服务,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才达到真正的目的。数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拓展视野。数学与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相互联系。比如,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银行利率、商品销售中盈亏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一定要严谨、求实。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付茁:《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初探》,《教育评论》.2006.2[J]
【摘要】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当然也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而且要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教育
1 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德育教育。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从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到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它们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勤奋自强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所以教师要充分熟悉数学史,并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引用相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良好的激发作用。
2 结合传授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1 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矗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2 辩证的观点。恩格期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
3 注重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当今,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 针对学科特点,进行唯物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了矛盾、运动和变化,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又深刻的辩正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反复体验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绝对与相对、静止与运动、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等辩正关系。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为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
如在七年级讲解“正数与负数”这一节时,通过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讲解,使学生认识“对立”的观点;在有理数分类时又体现“统一”的观点;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体面线点之间的关系”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转化、普遍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当然,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远不止以上这些方面,教师工整的书写,优美的教学体态,分析数学题的丝丝入扣,对待学生的一视同仁,磊落的处事态度……都能成为学生道德成长路途上的指示牌、风向标,而这种受益,在某种意义上对人生的影响将更为深刻久远。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学要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有关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进行,不可牵强附会。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
5 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要求严谨、求实。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展示了数学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把数学引用到生活,为人们服务,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才达到真正的目的。数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拓展视野。数学与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相互联系。比如,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银行利率、商品销售中盈亏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一定要严谨、求实。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付茁:《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初探》,《教育评论》.2006.2[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