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笈担簦智囊满载 归国守心开拓新篇

来源 :祝您健康·养生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〇 步入醫学,家人是指路的明灯


  1960年,我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宣武医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立,由王劲的父亲王忠诚担任副所长。也正是在那一年,王劲出生。
  王忠诚院士是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也是唯一获得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最高荣誉奖章”的中国人。父亲忙碌的身影和半夜“咚咚”的急促敲门声,至今留在王劲的记忆深处。王劲回忆,有一年中秋节,父亲为了给一位突发脑出血的患者看病,直到后半夜才回来与家人团圆;一个冬夜,一名危重患者的家属敲门恳请父亲去会诊,事情来得突然,父亲二话没说,顺手披上一件棉袄就走出家门。到了患者家中,在场所有人都用惊讶的目光盯着眼前这位穿着花棉袄的大专家。原来,他错穿了妈妈的棉袄。
  在王劲的眼里,父亲是一个有毅力、有担当、有韧劲的人,他坚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为患者带去了温暖和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凡是认准的东西,他从不放弃。”父亲的敬业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王劲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抉择。
  1983年,王劲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专业,后于首都医学院取得神经外科硕士学位。王劲从小就深知医生的不易,也更加明白选择神经外科这条路的艰辛。“如果没有极大的动力和兴趣,这条路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家庭环境赋予他的动力,还有他对神经外科专业的兴趣与探索精神,让他在人生的这道选择题上敢想、敢做。“医学界里,对大脑的认知是最少的,所以神经外科的机遇也是最多的,这就是与其他学科相比,钻研神经外科的最大动力。”

〇 赴美深造,坚持不懈是前进信念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神经外科事业在王忠诚院士的带领下,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但临床和研究水平仍远落后于国外。彼时,国内掀起了一股赴国外交流学习的热潮。伴随着这股热潮,王劲也在硕士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赴美留学,开始了他在美深造的艰辛历程。
  初到美国,王劲面临着语言、科研、医疗实践的重重挑战。面对英语这一“先天的劣势”,面对各种英语技能考试,他必须付出成倍的努力。“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需要具备和患者正常沟通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对语言的要求往往比较高。如果你的医术很高,也很聪明,却不善于沟通,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除了语言障碍,繁重的科研任务也是王劲面对的另一个巨大的难题。学习神经外科,不仅需要具备基础医学知识、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能够担起为患者做手术的重任。为了提高自己的这些能力,初到美国的王劲先后在爱荷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从事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工作,不分昼夜地在实验室里做科研。这样的刻苦,他一坚持就是六年。在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及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让他一举拿下了美国神经外科年会的一、二等奖。
  1993年,彼时32岁的王劲一边忙科研,一边开始准备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考试。对非英语母语者,这场考试无疑是一道极高的门槛。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中,以神经外科医师的培训时间最长,受专科特点与市场需求的影响,神经外科每年招收的人数也非常有限,在170人左右,而且绝大多数名额都分配给了美国本土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为此,这一考试对国外的学生设置了重重关卡——成绩要高于美国本土75%的医学生,语言功底、与患者的交流与服务能力等都要通过苛刻的审核。王劲最终成功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神经中心,经过长达七年的培训后,成为圣弗朗西纪念医院的一名医师,并于2002年一次性通过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测试,最先开启了华人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协会认证的大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在美国通过神经外科协会认证的临床神经外科医师。

〇 归国圆梦,为医学贡献一份力量


  事业稳定后,王劲一直关注着国内医疗事业的发展。2014年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式投入运营,处在事业高峰期的王劲毅然选择回国,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并担任副院长,投入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规划中,开始了在祖国医疗一线埋头耕耘的日子。
  “我在北京生长,对这里有很深的恋乡情结,我在美国丰富的教学和工作经验,结合清华大学的资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王劲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室,做一些创新性的事情,对神经外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王劲深知,清华长庚医院是一家年轻的医院,面对业内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领域已有几十年发展积淀的医院,要与之竞争,就不能用传统的手段。清华大学理工学科与临床医院形成了多方面的强强联合,这也是他所看重的神经外科的发展优势。在临床工作多年,王劲发现神经外科患者往往需要一些特定的技术,如微循环的测定器、微压力的传感器等,于是他主动将这一发现运用到实践中,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医工结合”的优势。
  “清华大学的理工科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名列前茅,很多专利、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往临床医学方面转化、运用。神经外科的下一个突破,应该在这里。”这样的多学科融合,让神经外科的发展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患者战胜疾病,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更多的希望。



  “一名优秀的临床大夫,特别是外科大夫,没有‘与生俱来’,都是通过一个系统严格的培训机制逐步培养出来的。”从美国医师培训体系中脱颖而出的王劲,对医学教育尤为关注。谈及神经外科医学的发展,他也将焦点放到了对住院医师的培养和教育上。他认为,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很多医院引进的医疗设备并不比欧美国家的差,但与国外的医生培养模式相比,目前国内住院医师的培养还是不够规范。例如,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训还不够完备,新晋医生上手术台操作的机会也不够多,等等。“住院医师的培训应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除了日常的写病历、轮转、查房等,还应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   作为清华大学临床教学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在建设一套国际化的教学科研体系,“医学生与临床的住院医师首先要对专科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第一阶段的测试与评审后,再进入专业培训。”现在,清华长庚医院已获批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医院力将每位医生培养成为学术型医师,注重临床研究,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形成解决方案,再创新应用到临床中去。”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从零起步,几年的迅猛发展后,如今已成为华盛顿大学神经外科海外培训基地、脊柱脊髓外科国家级培训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接诊的临床患者中,绝大多数是从外院转过来为了寻求高难度手术帮助的。

〇 从医一生,患者受益是最大动力




  王劲说,作为第一代神经外科医生,父亲当时开展工作非常艰苦,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防辐射的设施,甚至连国外的文献和参考资料都很少,完全凭着一腔热血和干劲在自己摸索。他记得父亲说过:“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但里面集中了人体20%的血液,神经纤维比头发丝还细,线路非常复杂。”
  可见,神经外科对医生的专业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对医生来说,手术可能有无数次,但对患者来说可能只有一次。”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王劲自参加工作以来,不仅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而且始终坚持钻研最新的神经外科技术,冀望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保障。
  1999年,王劲主刀了一台非常特别和重要的脊柱手术,手术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彼时74岁的王忠诚院士因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了神经,为了能继续从医,王忠诚坚持要做手术。面对高龄的巨大风险以及当时国内相关手术经验的不足,很多医生害怕做这场手术,不敢承担这样的压力。
  王劲了解情况后,决定亲自为父亲做手术。同样的病例,虽然王劲当时已在美国遇到了很多,并做过上百次的手术,但當患者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时,他还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样的手术,给一般人做,一小时就能完成,但因为父亲年龄大,我又有压力,那次手术的时间比平时足足多了一倍。”虽然顶着巨大的压力,王劲还是凭借娴熟的技术顺利完成了这场脊柱手术,让父亲重新站了起来。
  与父亲走过的时代已然不同,如今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已愈加细分化,清华长庚医院也建立了包括脊柱脊髓中心、神经创伤和脑血管病中心、功能神经外科中心等在内的完整的神经中心学科体系。但学科的健康发展、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经验技术的传承。
  王劲时常告诫后辈,外科医生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一方面又要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量,但如果内心有了一份治病救人的职业认同感,就能够坚持下去。“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什么叫成功?如果就基础研究而言,获评院士、获诺贝尔奖,也许是一种证明,但对我们医生来讲,最欣慰的并不是获什么奖,而是获得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让患者受益,这才是对医生最好的嘉奖。”
其他文献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食物经过口腔的研磨、分割后通过食管进入胃部,在酸性的胃液、多种消化酶以及胃的机械研磨作用下进一步消化。胃也是一个神奇的器官,尽管胃液呈强酸性,胃黏膜还是能够很好地耐受这种酸性腐蚀,可我们体内的其他器官却并不具有耐酸性。如果胃液从胃中逆流而上,那么势必损伤食管,甚至咽喉,这就是所谓的“胃食管反流病”。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的贺蓓主任和消化科的丁士刚主任告诉我们,虽然
期刊
頑固性肾虚  提到肾脏,许多人总会联想到“肾虚”一词,这确实是个让人不得不关注的问题。由于生活节奏的变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肾虚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话题,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中医认为,肾虚多为长期积累成疾,最常见的是肾阴虚和肾阳虚;现代医学证明,当人发生肾虚时,无论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会使人的免疫能力降低。因此,及时补肾很重要。生活中常见的补肾方法有食补、药补、针灸等,很多人都尝试过不止一种方法
期刊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常感到“蒸”得慌,总想吃点清凉的东西解暑;也会感到心火旺盛,身体里好像被火烧一样,让人心烦气躁。我们在夏季,除了清淡饮食外,还应多吃点当令水果,既可以补充水分,还能摄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专家告诉我们,夏季要吃“鲜”,这个“鲜”并不是哪些山珍海味,而是指樱桃、杨梅、西瓜等夏季当令水果。但是您知道吗,这些夏季的应季水果全身都是宝,不仅果肉可以吃,其他部分也有着独特的功效。樱桃  樱桃
期刊
受访专家马宏光  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普通外科二部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委员会疝和腹壁外科分会委员,《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编委。擅长疝气微创治疗,乳腺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针对腹股沟疝、脐疝、股疝及造瘘口旁疝等,开展的新型微创化的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巨大切口疝的腔内修补术,达到微创化和专业化水平。  门诊时间:周一、周四下午,周三上午杨志英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期刊
王 薇  北京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担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道早癌及消化内镜病理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及心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MDT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擅长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熟练掌握消化道早癌内镜下切除术(黏膜剥离术ESD)、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等。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周五上午  王为念  电视导演、演员、主持人。代表作品:《
期刊
杨宝钟  杨宝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任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静脉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静脉曲张及深静脉血栓,以及动脉硬化闭塞性肢体缺血、糖尿病足、脉管炎、大动脉炎等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上午● 神秘的“第四高”:体内潜伏的致病因子  这“第四高”
期刊
王 健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艾滋病专家组成员。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失眠年轻化的趋势越发明显。专家告诉我们,短期失眠对人的影响有限,但长期失眠会使我们的大脑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不僅会影响我们白天的精力、记忆力和认知功能,还会打破
期刊
李 印李 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食管癌微创外科国家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加速康复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食管癌学组组长等。擅长食管癌、贲门癌、肺癌及纵隔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以及综合治疗。首创食管癌“免管免禁”加速康复外科
期刊
钟孟良  钟孟良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擅长风湿、类风湿、支气管炎、胃肠炎、血液病、急性肾炎、肝胆病等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钟利群钟利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科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分会理事。擅长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小脑萎缩等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日下午、周一全天、周二全天人体机窍
期刊
杨 汀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临床诊察部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阻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慢阻肺联盟副主席。擅长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等。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下午  赵红梅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部(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