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少年鲁迅因为给患重病的父亲买药而迟到,受到了先生的批评。于是他暗下决心,并在桌子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此他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这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学习榜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靠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漠不关心,必须把它列入学校的教育目标,列入教师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奋斗目标。
一、基本习惯养成训练
我们常说:“积习难改。”我觉得可以辩证地看待问题。其实,好的习惯养成了,一样地“难改”。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会听。聆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习惯倾听别人谈话的人,才能掌握更多有用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很多学生却在老师刚提出问题时,不经过理性的思索,就先靠直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还有一些同学不听前面同学的回答,说出的答案往往大同小异,这样的回答丝毫不能起到互相启发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聆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并能够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一致的可以继续作补充,意见不同的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聆听别人的发言之后。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会聆听本身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2.会说。滔滔不绝并不代表会说。会说的人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最严密的逻辑、最适当的语速、最适宜的声音阐述自己的想法。要做到这几点并不是很容易,它需要老师在课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进行训练。小组讨论是数学课中常用的教学形式。小组讨论中要有一定的主题和大致的任务分工,每个同学要对自己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述,应避免只有一位同学唱主角,其他同学旁听。这也需要老师有计划地进行组织训练,使学生们知道应该怎样去讨论,而不是将讨论流于形式。
3.会写。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写就是解答题目。应该是落笔前思路清晰,落笔时态度认真,落笔后有复查的习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除了对作业规范常抓不懈,还需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习惯。
4.会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只有善于思考和总结,善于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才能思维开阔,有所创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大胆提问,积极思维,特别要鼓励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个性发展。
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是做思维的体操,是用已知的知识去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已有的知识,解决常规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学习要善于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在这里要说的一点是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不能让学生带着压力进行质疑。
2.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 “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三、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数学虽然不同于语文,不需要对语言的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但是数学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思考,并能随之进行演练。这种习惯应该从儿童一入学就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的前提。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1)作题时,学生首先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单快捷。(3)审题要始终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中,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学生正确、迅速地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引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他们做作业时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这包括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性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只有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一、基本习惯养成训练
我们常说:“积习难改。”我觉得可以辩证地看待问题。其实,好的习惯养成了,一样地“难改”。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会听。聆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习惯倾听别人谈话的人,才能掌握更多有用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很多学生却在老师刚提出问题时,不经过理性的思索,就先靠直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还有一些同学不听前面同学的回答,说出的答案往往大同小异,这样的回答丝毫不能起到互相启发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聆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并能够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一致的可以继续作补充,意见不同的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聆听别人的发言之后。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会聆听本身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2.会说。滔滔不绝并不代表会说。会说的人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最严密的逻辑、最适当的语速、最适宜的声音阐述自己的想法。要做到这几点并不是很容易,它需要老师在课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进行训练。小组讨论是数学课中常用的教学形式。小组讨论中要有一定的主题和大致的任务分工,每个同学要对自己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述,应避免只有一位同学唱主角,其他同学旁听。这也需要老师有计划地进行组织训练,使学生们知道应该怎样去讨论,而不是将讨论流于形式。
3.会写。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写就是解答题目。应该是落笔前思路清晰,落笔时态度认真,落笔后有复查的习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除了对作业规范常抓不懈,还需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习惯。
4.会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只有善于思考和总结,善于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才能思维开阔,有所创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大胆提问,积极思维,特别要鼓励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个性发展。
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是做思维的体操,是用已知的知识去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已有的知识,解决常规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学习要善于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在这里要说的一点是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不能让学生带着压力进行质疑。
2.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 “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三、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数学虽然不同于语文,不需要对语言的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但是数学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思考,并能随之进行演练。这种习惯应该从儿童一入学就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的前提。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1)作题时,学生首先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单快捷。(3)审题要始终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中,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学生正确、迅速地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引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他们做作业时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这包括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性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只有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