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任何一门古老的“手艺活儿”一样,宣扇也要求手艺人专注、耐心、“坐得住”。
冬日的暖阳照在院子里堆得整整齐齐的竹片上,在安徽宣城洪林镇一处茶园深处的宣扇工厂里,几名工人正忙碌地手工涂胶、粘合,转眼间就完成了扇骨和扇面的“顺利会师”,罗亚兰在她们身边不时走过,查看指点。
罗亚兰是安徽省宣城市洪林镇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宣扇”的第五代传承人。
宣扇,是以产地命名的一种折扇,产于安徽省宣城地区,起源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以各种竹片、檀木为骨,以宣纸、韩纸、绢布、真丝等为面,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独特的“扇文化”。
“宣扇的特点是骨密、顺滑,收合自如,过脸如丝。” 罗亚兰一边打开一把宣扇在脸颊上轻抚,一边介绍说。
出生于1970年的罗亚兰在制扇世家长大,受爷爷的熏陶从小就爱上扇子。“童子功”让她学到了这项古老工艺的基础,也让她一生都离不开宣扇。
爷爷去世后,刚从学校毕业的罗亚兰不忍家族手艺没落,辞去工作踏上辛苦的制扇路程,先后走访了苏州、杭州、德清等地的扇厂取经。
1995年,罗亚兰成立了一个仅有7人的宣扇小作坊,一边研究制扇工艺,一边琢磨着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她惊喜的是,国外订单越来越多,直到供不应求。2011年,她决定回到洪林镇的老家成立一个更大的扇厂,在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将宣扇发扬光大。
小小的一把扇子,收合仅在手握之间,其制作技艺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繁复耗时。
从一棵竹子到一把扇子,要经历76道工序,最少要两周半时间,一些造型复杂、工艺特殊的扇子甚至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
“竹子要选用6年以上的老毛竹、深山玉竹、乌竹……木材是黑檀、绿檀、红木、鸡翅木、檀木及缅香木等名贵的木材,这样做出来的扇骨才韧性强、弹性好、不易折断,还会散发幽香。”罗亚兰说。
不仅选材严苛,浸泡、造型、打磨、煮色、烘干、抛光、拼装……每一道工艺背后都有大学问。
“竹子要选用6 年以上的老毛竹、深山玉竹、乌竹…… 木材是黑檀、绿檀、红木、鸡翅木、檀木及缅香木等名贵的木材, 这样做出来的扇骨才韧性强、弹性好、不易折断, 还会散发幽香。”
比如手工打磨,需用棕把、粗砂、细砂、蜡、棉纱布等进行7道工序的打磨。而在煮色环节,罗亚兰至今坚持用茶叶、樟树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将扇骨煮两小时,以达到上色、增香的效果。
与任何一门古老的“手艺活儿”一样,宣扇也要求手艺人专注、耐心、“坐得住”。
“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罗亚兰平静地说,“有时候赶货,工人加班结束之后,我就繼续做,经常到凌晨两三点,一点也不觉得累,越做越心静,越做越精神。”
在保留传统工序的同时,她也没有停止创新。从工具到造型,宣扇在她的手里不断融入新元素,至今已设计出700多个品种。
“最早手工打眼钻孔,一天也打不了几把,后来我自己设计工具电动打眼,一天可以打好几千把。”罗亚兰说。
在宣扇厂的展示柜里,各种扇子造型不一、款式多样,令人眼花缭乱。专为第16届亚运会设计制作的“干花扇”,不仅有干花的“夹层”,还印着“上善若水”的字样,大受好评。
而她的另一把得意之作,一把全竹制的镂空扇子上,没有任何绢丝布料,侧面看去是刻度尺,正面看去是圆规,展开来看却是度量器,十分独特。
“尺子是说做人要有尺度,圆规寓意着有规矩才有方圆,度量器则是提醒拿扇的人要有度量。”罗亚兰这样解释自己的设计理念。这把扇子也和其他镂空扇为一组,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银奖。
如今,罗亚兰的宣扇70%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地,其余内销到各个旅游景点,浙江、广东、安徽都有宣扇的实体店。下一步,罗亚兰还准备利用网络电商直播的方式宣传推广宣扇。
“活到老学到老,不仅要坚持,还要创新,要带新人。只要有力气,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守护着这些扇子,让宣扇代代相传。”罗亚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