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城市文明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标志之一,日益为政府及社会所重视。本文以山东省荣成市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建设为例,说明志愿服务在促进社区和谐中所起到的作用,探讨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传递正能量,推动社去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志愿精神;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N23
随着城市社区的发展,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服务领域的扩宽,社区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环境。但是如何倡导志愿精神,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加强社区志愿队伍建设和管理,成为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作用
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者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领域,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围绕居民个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以及社区公益事业开展的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志愿服务是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动力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变得脆弱,而社区志愿服务可以提供社交和相互帮助的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关怀。换言之,社区志愿者的积极行动对于预防和补救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与恶化,促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社区志愿服务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区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核心,能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让更多人看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依然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提倡社区志愿服务是把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三)社区志愿服务是弥补社区服务功能不足的独特路径
现在人们向往更高质量的生活,希望社区可提供一个强身健体、休闲娱乐、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养老服务、贫困救助、幼儿托管、残疾人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场所。然而,社区的服务功能与居民实际需求相比,发展不平衡,服务面相对较窄,供需矛盾等问题日益显现。例如,社区养老服务。目前,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然而社区工作人员是有限的,不可能在老龄家庭的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护理、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而来自不同领域的医疗护理、健康保健、心理咨询、法律志愿者进入到社区,丰富社区的服务项目,提升了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弥补社区服务功能上的不足。
二、山东省荣成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状况
(一)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
1、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关键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2013年4月,我市首家社区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协会主要在帮助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环境保护、灾害救助、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社区服务、大型社会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等公益事业中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志愿者协会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在每个社区建立服务站,协会通过报纸网络媒体,公开招募志愿者。目前,我市各社区都成立了5支以上的志愿者队伍,全市登记注册社区志愿者1245人,接受社区志愿者协会的管理。
2、完善各项制度,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稳定完善的制度是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市志愿服务社会影响的扩大,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良好进展:在组织管理方面,制定了《荣成市社区志愿者协会章程》,章程对协会的原则、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与罢免、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制定了《荣成市社区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志愿者招募和注册、管理和培训、评估和表彰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在志愿者服务方面,制定了《荣成市社区志愿者服务守则》和《荣成市志愿服务办法》,保证了志愿服务的质量。这些制度措施的相继建立,对于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规范对志愿者的服务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活动载体,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多元化
目前,各社区都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他们坚持将为民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首先,志愿服务更具针对性。由于社区志愿者大多生活在社区,对社区的情况非常熟悉,更能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针对中考考生家长感到困惑的,在中考临近时如何让孩子以良好的状态参加考试的问题,教育志愿者就在“志愿服务在社区系列活动之社区大讲堂”中,为曙光社区的家长们现场谈经验,接受家长咨询;其次,服务更具个性化。社区志愿服务的对象在不断延伸,志愿服务的视线必须转向更为复杂的社会需求,这使得社区志愿服务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例如,根据空巢老人多的实际问题,赤山街道凤凰湖社区通过走访确立了16户70岁以上、体弱多病、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专门成立了一支“红色星期五”志愿服务队,开展“一对一”空巢老人服务,帮老人跑腿办事、陪他们聊天、组织文艺表演、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三)探索激励模式,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长期化
虽然我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强调“奉献”,不讲回报,但是志愿者依然期望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获得精神价值层面的成就感。为此我市在推行社区志愿服务中,积极探索和建立激励模式,以此调动志愿者的持续参与热情,保障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持续化。
1、实行星级评定激励机制。社区志愿者组织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服务时间等进行分类,设置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小时数作为考核基本标准,推行星级评定激励机制,并授予社区志愿者星级证书。登记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40小时、100小时、200小时、400小时和800小时的注册社区志愿者,可分别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社区志愿者。
2、探索“储蓄服务”制度。申请加入我市社区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每年必须从事不少于40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为保证志愿者服务社区的长期性,我市积极探索“储蓄服务”制度,即当社区志愿者年迈时,在同等條件下,将优先享受相应时长的志愿者服务。
三、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大众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识尚待提高
对社区志愿服务认识的深浅直接影响到大众的参与程度,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大众对社会志愿服务并不是完全认可。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将社区志愿服务简单的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了解不够,使得参与热情不高;另一方面,一些人不愿接受志愿服务。例如,在为社区孤老残障人士提供服务时,一些亲属往往以家丑不可外扬为借口进行干预。
(二)社区志愿服务培训不够、专业性不强
目前我市对社区志愿者的准入门槛并不高,符合年满16周岁且长期在我市境内居住,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等条件的居民就可以申请社区志愿者。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社区志愿服务已经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多问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支撑。然而一些志愿者自身专业性不强,又没有一定的技能培训作支撑,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无经验化的现象严重,很难满足社区志愿服务多样化需求。
(三)社区志愿服务的行政化色彩浓、社会化水平低
纵观我国社区志愿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志愿服务大多是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行政干预固然对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味的干预,会使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志愿服务工作独立的、长久的开展。
(四)志愿者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比例不高。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测评标准规定,参评城市城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必须达到8%以上。按照我市的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和常住人口比例来说,远远低于8%的标准。因此,我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志愿者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的社區志愿者队伍的主力是党员、纳新对象、时间弹性大的退休人员等,具有一定服务技能的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
(一)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精神,是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进行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就必须深入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氛围;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群众的感人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感召、示范和带动作用,扩大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环境。
(二)加强培训和管理,优化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社区服务需要一批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从目前我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优化队伍建设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重视志愿者骨干力量的培养。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教育阵地,开发社区志愿服务教材,创建社区志愿者学校,完善社区志愿者培训体系,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二是继续动员更多的党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这对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三是优化志愿者的年龄结构,吸引更多的中青年居民加入到志愿者的服务队伍,以解决因为年龄、身体的原因和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
(三)扩宽志愿服务经费保障途径,提升社区志愿组织的“造血”功能
探索解决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服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的问题,一是要依靠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通过搭建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基金会和公民个人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资助,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充实志愿服务经费。三是建立志愿者保险机制,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为志愿者投保,解决后顾之忧。
(四)整合志愿者资源和居民需要,完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确定绝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空喊口号。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一要立足社区居民需要,切入点要低,服务内容要具体,要面向社区征集和推广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库建设,使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另一方面,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确定还要考虑到志愿者的服务优势,要做到项目分工到人,职责明确,保证项目的落实能够到位。
【参考文献】
[1] 侯国凤,邹照兰.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对策分析 [J] .湘潮(下半月),2008(11)
[2] 郑黎群.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2008,(11).
[3] 汪灏.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志愿精神;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N23
随着城市社区的发展,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服务领域的扩宽,社区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环境。但是如何倡导志愿精神,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加强社区志愿队伍建设和管理,成为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作用
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者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领域,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围绕居民个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以及社区公益事业开展的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志愿服务是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动力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变得脆弱,而社区志愿服务可以提供社交和相互帮助的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关怀。换言之,社区志愿者的积极行动对于预防和补救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与恶化,促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社区志愿服务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区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核心,能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让更多人看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依然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提倡社区志愿服务是把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三)社区志愿服务是弥补社区服务功能不足的独特路径
现在人们向往更高质量的生活,希望社区可提供一个强身健体、休闲娱乐、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养老服务、贫困救助、幼儿托管、残疾人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场所。然而,社区的服务功能与居民实际需求相比,发展不平衡,服务面相对较窄,供需矛盾等问题日益显现。例如,社区养老服务。目前,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然而社区工作人员是有限的,不可能在老龄家庭的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护理、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而来自不同领域的医疗护理、健康保健、心理咨询、法律志愿者进入到社区,丰富社区的服务项目,提升了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弥补社区服务功能上的不足。
二、山东省荣成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状况
(一)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
1、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关键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2013年4月,我市首家社区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协会主要在帮助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环境保护、灾害救助、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社区服务、大型社会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等公益事业中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志愿者协会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在每个社区建立服务站,协会通过报纸网络媒体,公开招募志愿者。目前,我市各社区都成立了5支以上的志愿者队伍,全市登记注册社区志愿者1245人,接受社区志愿者协会的管理。
2、完善各项制度,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稳定完善的制度是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市志愿服务社会影响的扩大,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良好进展:在组织管理方面,制定了《荣成市社区志愿者协会章程》,章程对协会的原则、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与罢免、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制定了《荣成市社区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志愿者招募和注册、管理和培训、评估和表彰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在志愿者服务方面,制定了《荣成市社区志愿者服务守则》和《荣成市志愿服务办法》,保证了志愿服务的质量。这些制度措施的相继建立,对于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规范对志愿者的服务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活动载体,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多元化
目前,各社区都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他们坚持将为民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首先,志愿服务更具针对性。由于社区志愿者大多生活在社区,对社区的情况非常熟悉,更能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针对中考考生家长感到困惑的,在中考临近时如何让孩子以良好的状态参加考试的问题,教育志愿者就在“志愿服务在社区系列活动之社区大讲堂”中,为曙光社区的家长们现场谈经验,接受家长咨询;其次,服务更具个性化。社区志愿服务的对象在不断延伸,志愿服务的视线必须转向更为复杂的社会需求,这使得社区志愿服务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例如,根据空巢老人多的实际问题,赤山街道凤凰湖社区通过走访确立了16户70岁以上、体弱多病、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专门成立了一支“红色星期五”志愿服务队,开展“一对一”空巢老人服务,帮老人跑腿办事、陪他们聊天、组织文艺表演、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三)探索激励模式,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长期化
虽然我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强调“奉献”,不讲回报,但是志愿者依然期望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获得精神价值层面的成就感。为此我市在推行社区志愿服务中,积极探索和建立激励模式,以此调动志愿者的持续参与热情,保障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持续化。
1、实行星级评定激励机制。社区志愿者组织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服务时间等进行分类,设置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小时数作为考核基本标准,推行星级评定激励机制,并授予社区志愿者星级证书。登记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40小时、100小时、200小时、400小时和800小时的注册社区志愿者,可分别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社区志愿者。
2、探索“储蓄服务”制度。申请加入我市社区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每年必须从事不少于40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为保证志愿者服务社区的长期性,我市积极探索“储蓄服务”制度,即当社区志愿者年迈时,在同等條件下,将优先享受相应时长的志愿者服务。
三、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大众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识尚待提高
对社区志愿服务认识的深浅直接影响到大众的参与程度,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大众对社会志愿服务并不是完全认可。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将社区志愿服务简单的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了解不够,使得参与热情不高;另一方面,一些人不愿接受志愿服务。例如,在为社区孤老残障人士提供服务时,一些亲属往往以家丑不可外扬为借口进行干预。
(二)社区志愿服务培训不够、专业性不强
目前我市对社区志愿者的准入门槛并不高,符合年满16周岁且长期在我市境内居住,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等条件的居民就可以申请社区志愿者。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社区志愿服务已经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多问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支撑。然而一些志愿者自身专业性不强,又没有一定的技能培训作支撑,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无经验化的现象严重,很难满足社区志愿服务多样化需求。
(三)社区志愿服务的行政化色彩浓、社会化水平低
纵观我国社区志愿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志愿服务大多是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行政干预固然对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味的干预,会使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志愿服务工作独立的、长久的开展。
(四)志愿者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比例不高。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测评标准规定,参评城市城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必须达到8%以上。按照我市的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和常住人口比例来说,远远低于8%的标准。因此,我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志愿者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的社區志愿者队伍的主力是党员、纳新对象、时间弹性大的退休人员等,具有一定服务技能的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
(一)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精神,是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进行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就必须深入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氛围;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群众的感人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感召、示范和带动作用,扩大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环境。
(二)加强培训和管理,优化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社区服务需要一批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从目前我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优化队伍建设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重视志愿者骨干力量的培养。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教育阵地,开发社区志愿服务教材,创建社区志愿者学校,完善社区志愿者培训体系,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二是继续动员更多的党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这对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三是优化志愿者的年龄结构,吸引更多的中青年居民加入到志愿者的服务队伍,以解决因为年龄、身体的原因和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
(三)扩宽志愿服务经费保障途径,提升社区志愿组织的“造血”功能
探索解决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服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的问题,一是要依靠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通过搭建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基金会和公民个人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资助,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充实志愿服务经费。三是建立志愿者保险机制,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为志愿者投保,解决后顾之忧。
(四)整合志愿者资源和居民需要,完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确定绝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空喊口号。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一要立足社区居民需要,切入点要低,服务内容要具体,要面向社区征集和推广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库建设,使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另一方面,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确定还要考虑到志愿者的服务优势,要做到项目分工到人,职责明确,保证项目的落实能够到位。
【参考文献】
[1] 侯国凤,邹照兰.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对策分析 [J] .湘潮(下半月),2008(11)
[2] 郑黎群.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2008,(11).
[3] 汪灏.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