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养鱼池塘是池塘养鱼的场所和基地,应有利于满足鱼类正常生活、生长、发育、繁殖各阶段的需要,有利于生产管理、综合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维护或建造中,应坚持慎重选址、科学设计、严格施工的原则,使新建鱼塘或改造的山塘、滩涂、小水库等能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关键词:养鱼场、水池建设、设计、选择
中图分类号:S964.3
一、养鱼场址的选择
兴建理想的养鱼场在选址上必须综合考虑水源、水质、土质、交通条件以及饲料、肥料来源等因素,具体应把握四个方面: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养鱼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水,养殖期内不论丰水期、枯水期都要能够满足池塘的最大用水量。因此最好在河流、湖泊、水库的附近开挖鱼塘,建设养鱼场,同时详细了解水质状况,避免工业污水、有毒污水等排放引起污染。总的来说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池塘水质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土质适宜。通常将土质分为三种,即壤土、粘土、沙土。通过实践检验得知壤土建池最好,其透水性、保水性适中,筑堤时凝聚力和抗剪强度适合。其次是粘土,最差为砂土。
3、地势适当。理想的地势是高度适中且平坦开阔,如在江河、湖泊的附近、水库大坝下的平坦地区建池,进、排水都可自流,既节省动力,操作又方便。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一是地势较低易被洪水淹没,高坡地易断水源而天旱;二是建梯级鱼池交通及日常操作不便,且投资大;三是尽量避免占用良田,充分利用贫瘠的土地、荒丘、库岔等。
4、交通方便,饵料来源较好。养鱼场时常都有物质进出,因此建造地点要求交通便利,有利于养鱼物质购入和鱼产品外销。同时饵料(包括饲料、肥料)本源应有保障,尽量能够就地取材,发挥天然饵料的作用。此外电源必须具备,否则水泵、饲料机等动力设备无法运转。
二、养鱼场址的勘察
场址选定后,必须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其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和论证,力求最佳设计方案。具体须抓住四个环节:
1、测量地形。就是对所使用的全部土地进行全面的测量,绘制出土地平面图和纵横断面图,根据图上显示的地形、水源、地势及交通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一般可向当地测绘部门索购场址及其周围的地形图,与实测而绘制的地形图作比较,从节省土方和方便管理出发,提出全面规划的方案。
2、调查水文资料。主要是向气象水文部门和当地群众了解过去25年内最大供水情况和最高水位线(当地防洪堤顶最低限度一般应高出此最高水位線0.5米)。水库库区的养鱼场要兴建在安全水位线以上;山区丘陵地区应了解场地周围的集洪面积、山洪暴发频率,25年一遇的最大降雨量和暴雨力等有关资料,便于作出相应的排洪设施;平原地区或城市郊区要调查历年和每月、日最高、最低水位标高和平均水位标高,便于设计时确定池塘堤岸、排水泵房的基础标高。
3、调查气候资料。主要是了解掌握新建鱼场地区全年温度变化情况以及降水等资料,具体如降水量、洪峰水位、台风、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和湿度等。调查以上气候资料,对于确定鱼场适宜放养哪些鱼类品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调查土质资料。主要是通过地质钻探了解掌握兴建鱼场地区的土壤成分,测定渗水情况及地下水位的标高,避开地层结构不利的因素,减少发生渗漏水等事故。
三、养鱼场的设计
(一)鱼塘设计。
目前鱼塘大多采用机械作业挖土,将土围成长方形的储水池,长宽比例一般为2:1或3:2,东西向长于南北向,充分发挥太阳的光照。在具体设计中应考虑三大方面:
1、鱼塘规格。规格大小的确定,依据就是必须适宜池养鱼类不同时期的生活习性以及便于生产操作。
(1)配套水池。主要功用是水质处理、储存备用、产卵孵化、预防疾病、补充用水等,既可以合为一池,也可以单独建造,关键是建好过滤设备。一般要求深度4-5米,面积则应以全场需要的用水量而定。
(2)成鱼池(含亲鱼池、后备亲鱼池)。是用来养大鱼用的,水面要求相对开阔宽敞,通常面积以2-10亩,池深3-3.5米,水深2.5-3.0米为宜。成鱼池可以用作后备亲鱼池,不必另建。
(3)鱼种池。面积通常为2-5亩,池深2.5-3.0米,水深2-2.5米。
(4)鱼苗池。面积通常为1-2亩,池深1.5-2.0米,水深1.0-1.5米。
2、鱼塘结构。鱼塘的结构大同小异,都是由堤坝和池底构成,形状为长方形,长宽比为2:1或3:2。
(1)堤坝。池塘堤坝为小型坝,高度一般在10米以内。堤坝顶面的宽度和坡度则按堤的功用及土质的不同情况而异。一般的堤面,宽度为3-4米,坡度为1:1.5。通行汽车的堤面宽为4-6米,防洪坡堤为4-5米,且需种植草皮或石块。水泥护坡,以防剧烈震动或风浪冲刷侵袭。坡度为1:2为宜。
(2)池底。池底挖掘应平坦,注水一侧向排水一侧的池底要稍有倾斜,比降通常在1/300-1/200之间。从堤脚线向池中央也应有一个渐深的坡度,从注水口向排水口呈一深水线,排水口处为鱼池的最深点。如此便于排水和捕捞池鱼。
(二)进、排水系统的设计。
设计时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使养鱼池水达到自流和自排。具体要求是进水口水源要高出鱼池水面,排水口要低于鱼池池底。鱼塘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应各自独立,不能兼用或相互贯通。进、排水系统通常由进水渠、排水渠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如渡槽、涵管、跌水、进排水闸门等组成。
1、进水渠。其分总渠、干渠和支渠,流量应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满足需要供给的水量。采用明渠、暗渠或明、暗渠相结合由各养殖场因地制宜。具体设计时应掌握流量、安全流速、纵比降、渠道断面四个因素。
2、进水闸。通常采用槽式或涵管式,用砖、石、水泥砌成。闸口大小由池塘大小而定,依据是能能够保证在预定时间内进入足够的水量。
3、排水渠。其设计原则与进水渠相同。其高度应深于池底30厘米以上。排水量(流量)= ×经流系数。
4、排水闸。一般采用梯级排水闸,便于开关。闸口大小应以1-2天内能完全排干池水为宜。
关键词:养鱼场、水池建设、设计、选择
中图分类号:S964.3
一、养鱼场址的选择
兴建理想的养鱼场在选址上必须综合考虑水源、水质、土质、交通条件以及饲料、肥料来源等因素,具体应把握四个方面: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养鱼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水,养殖期内不论丰水期、枯水期都要能够满足池塘的最大用水量。因此最好在河流、湖泊、水库的附近开挖鱼塘,建设养鱼场,同时详细了解水质状况,避免工业污水、有毒污水等排放引起污染。总的来说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池塘水质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土质适宜。通常将土质分为三种,即壤土、粘土、沙土。通过实践检验得知壤土建池最好,其透水性、保水性适中,筑堤时凝聚力和抗剪强度适合。其次是粘土,最差为砂土。
3、地势适当。理想的地势是高度适中且平坦开阔,如在江河、湖泊的附近、水库大坝下的平坦地区建池,进、排水都可自流,既节省动力,操作又方便。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一是地势较低易被洪水淹没,高坡地易断水源而天旱;二是建梯级鱼池交通及日常操作不便,且投资大;三是尽量避免占用良田,充分利用贫瘠的土地、荒丘、库岔等。
4、交通方便,饵料来源较好。养鱼场时常都有物质进出,因此建造地点要求交通便利,有利于养鱼物质购入和鱼产品外销。同时饵料(包括饲料、肥料)本源应有保障,尽量能够就地取材,发挥天然饵料的作用。此外电源必须具备,否则水泵、饲料机等动力设备无法运转。
二、养鱼场址的勘察
场址选定后,必须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其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和论证,力求最佳设计方案。具体须抓住四个环节:
1、测量地形。就是对所使用的全部土地进行全面的测量,绘制出土地平面图和纵横断面图,根据图上显示的地形、水源、地势及交通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一般可向当地测绘部门索购场址及其周围的地形图,与实测而绘制的地形图作比较,从节省土方和方便管理出发,提出全面规划的方案。
2、调查水文资料。主要是向气象水文部门和当地群众了解过去25年内最大供水情况和最高水位线(当地防洪堤顶最低限度一般应高出此最高水位線0.5米)。水库库区的养鱼场要兴建在安全水位线以上;山区丘陵地区应了解场地周围的集洪面积、山洪暴发频率,25年一遇的最大降雨量和暴雨力等有关资料,便于作出相应的排洪设施;平原地区或城市郊区要调查历年和每月、日最高、最低水位标高和平均水位标高,便于设计时确定池塘堤岸、排水泵房的基础标高。
3、调查气候资料。主要是了解掌握新建鱼场地区全年温度变化情况以及降水等资料,具体如降水量、洪峰水位、台风、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和湿度等。调查以上气候资料,对于确定鱼场适宜放养哪些鱼类品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调查土质资料。主要是通过地质钻探了解掌握兴建鱼场地区的土壤成分,测定渗水情况及地下水位的标高,避开地层结构不利的因素,减少发生渗漏水等事故。
三、养鱼场的设计
(一)鱼塘设计。
目前鱼塘大多采用机械作业挖土,将土围成长方形的储水池,长宽比例一般为2:1或3:2,东西向长于南北向,充分发挥太阳的光照。在具体设计中应考虑三大方面:
1、鱼塘规格。规格大小的确定,依据就是必须适宜池养鱼类不同时期的生活习性以及便于生产操作。
(1)配套水池。主要功用是水质处理、储存备用、产卵孵化、预防疾病、补充用水等,既可以合为一池,也可以单独建造,关键是建好过滤设备。一般要求深度4-5米,面积则应以全场需要的用水量而定。
(2)成鱼池(含亲鱼池、后备亲鱼池)。是用来养大鱼用的,水面要求相对开阔宽敞,通常面积以2-10亩,池深3-3.5米,水深2.5-3.0米为宜。成鱼池可以用作后备亲鱼池,不必另建。
(3)鱼种池。面积通常为2-5亩,池深2.5-3.0米,水深2-2.5米。
(4)鱼苗池。面积通常为1-2亩,池深1.5-2.0米,水深1.0-1.5米。
2、鱼塘结构。鱼塘的结构大同小异,都是由堤坝和池底构成,形状为长方形,长宽比为2:1或3:2。
(1)堤坝。池塘堤坝为小型坝,高度一般在10米以内。堤坝顶面的宽度和坡度则按堤的功用及土质的不同情况而异。一般的堤面,宽度为3-4米,坡度为1:1.5。通行汽车的堤面宽为4-6米,防洪坡堤为4-5米,且需种植草皮或石块。水泥护坡,以防剧烈震动或风浪冲刷侵袭。坡度为1:2为宜。
(2)池底。池底挖掘应平坦,注水一侧向排水一侧的池底要稍有倾斜,比降通常在1/300-1/200之间。从堤脚线向池中央也应有一个渐深的坡度,从注水口向排水口呈一深水线,排水口处为鱼池的最深点。如此便于排水和捕捞池鱼。
(二)进、排水系统的设计。
设计时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使养鱼池水达到自流和自排。具体要求是进水口水源要高出鱼池水面,排水口要低于鱼池池底。鱼塘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应各自独立,不能兼用或相互贯通。进、排水系统通常由进水渠、排水渠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如渡槽、涵管、跌水、进排水闸门等组成。
1、进水渠。其分总渠、干渠和支渠,流量应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满足需要供给的水量。采用明渠、暗渠或明、暗渠相结合由各养殖场因地制宜。具体设计时应掌握流量、安全流速、纵比降、渠道断面四个因素。
2、进水闸。通常采用槽式或涵管式,用砖、石、水泥砌成。闸口大小由池塘大小而定,依据是能能够保证在预定时间内进入足够的水量。
3、排水渠。其设计原则与进水渠相同。其高度应深于池底30厘米以上。排水量(流量)= ×经流系数。
4、排水闸。一般采用梯级排水闸,便于开关。闸口大小应以1-2天内能完全排干池水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