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是当前高职教育创新课题之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使其成果结晶于“自动化岗位群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检测与评价”课题的研究中。该评价体系结构的构建是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学习规律为基础,研究评价学习过程的“闭环”控制,以及能力的评价方法。用工作过程的评价叠加可以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基于此设想,构建了“自动化岗位群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检测与评价规划”,并对各个评价环节设计难度不同的考点,使考核不仅有评价学习效果的职能,同时也具有评价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自动化岗位群 高职计算机应用评价体系 侠义社会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例以几何数字上升,也迎来职业教育的空前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改革已飞速提升到专业和课程改革的深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评价方法和体系的改革,近几年来,专业课程改革主要围绕着如何以职业岗位需求和发展为基础,研究开发课程的问题。课程的开发和职教理念最终要落实和故化在课程大纲、计划、教材和评价方法体系等载体上。对比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的不同点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当前职业教育层面上,多数采用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改革。课程以“实例”的学习为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的“学科”界限。总结教学实践,用工作过程的评价叠加可以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基于此设想,构建了“自动化岗位群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检测与评价规划”,并对各个评价环节设计难度不同的考点,使考核不仅有评价学习效果的职能,同时也具有评价能力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地域性职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延展和课程开发已成燎原之势,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改革创新也随着专业改革不断深入。计算机操作能力对当今职业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用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当前生员结构与素质的实际情况急待解决很多问题,当前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特别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深入研究各专业中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需求与评价问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针对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检测与评价至今没有完善的理论和可操作的实践研究成果,职业能力无法用量化的测量和评价数据评估,并用于指导后续的专业课程的进展,不能构成“大闭环式教学效果控制”,已严重的制约了自动化岗位群对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改革创新进程,成为教学创新的“瓶颈”。目前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明显被社会认可,其专业的系统的检测评价是基于社会化的,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直接照搬应用。但有很多可借鉴的理念与方法。
为提高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应用计算机操作在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后期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自动化岗位群对计算机操作应用职业能力检测与评价的研究”课题,尝试借鉴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结合国内的机电与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特点和职业教育现状,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自动化与机电专业职业能力检测评价的实现,作为一种教学度量工具,把课程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解决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的“瓶颈”问题,并为其它职业教育课程提供有效的、可借鉴的检测与评价方法和教学指导。本课题有针对性很强的职业群,同时又具有可操作强的特点,切合我国职业教育创新的特点。填补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自动化职业群中如何检测和评价技能的空白。对提高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水平非常有意义。
二、以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评价体系”思路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认识高职学习者的智能特点,为计算机应用课程评价体系提供载体。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 1.语言2.逻辑3.空间4.肢体运作5.音乐6.人际7.内省 。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了自然探索。传统的考试制度着重测试逻辑、部分语言与部分空间智能,职业学院的学生在传统的考试制度中没能测试出全面的智力,只测试出这个群体普遍存在着逻辑、部分语言与部分空间智能与其他群体比较略低的现象。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些专家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根据这一观点为“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的系统结构设计提供了以“过程”为载体的可行性途径,即尽可能的避开群体的智力弱项,应用并开发其它智力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提出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评价体系的思路是“实际工作流程+知识难易梯度”。在此引入“知识难易梯度”是知识根据实际工作流程重组系统的结果。“知识难易梯度”可以理解为知识群组的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象“梯子”一样形成结构。评价学习效果应在不同的“知识难易梯度”知识群中按不同的比例设计评价点。
三、以“工作过程”的评价为重点的评价结构
构建“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体系结构,既要达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又要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不能是孤立的,应构成以“知识群”为结构的能力体系。“知识群”是指在实际工作实例中,实例是分步完成的,每个步骤是由若干个基本工作组成,每个基本工作是由若干个软件操作知识完成,可以把若干个操作知识看作是一个“知识群”。
高职“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不能局限给出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在“基于工作过程”学习的层面,重点放在知识掌握与应用的能力评价上通过前期的工作岗位的调研和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教材的内容,提炼了两层面多知识群的评价方法。基于以上研究完成并构建“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的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图1“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能力结构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制定各层面的评价具体方法。主要分为是社会能力层面和知识能力层面的评价层面的评价。两层面评价举例如图2、3。
图2 侠义社会能力评价举例
图3 知识能力评价举例
通过举例可以看出“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系统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评价可以及时反映学习者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方法达到了“闭环控制”教学效果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的目标。
四、结论
高职“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体系是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学习规律为根本,遵循“学习”的科学规律,形成能力体系评价系统。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如下目的:1、提炼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自动化专业岗位群中的测试和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易操作的评价方法,达到“大闭环式教学效果控制”的目的。2、研究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从传统的被评价的被动角色转变为满足职业岗位群要求的主动的学习者。有效的提高学习者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传统评价体系比较,更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当然“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是初步的研究,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調整,也需要更多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在此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文彬 赵淑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 刘宏武 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 李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务实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职自动化岗位群 高职计算机应用评价体系 侠义社会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例以几何数字上升,也迎来职业教育的空前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改革已飞速提升到专业和课程改革的深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评价方法和体系的改革,近几年来,专业课程改革主要围绕着如何以职业岗位需求和发展为基础,研究开发课程的问题。课程的开发和职教理念最终要落实和故化在课程大纲、计划、教材和评价方法体系等载体上。对比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的不同点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当前职业教育层面上,多数采用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改革。课程以“实例”的学习为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的“学科”界限。总结教学实践,用工作过程的评价叠加可以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基于此设想,构建了“自动化岗位群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检测与评价规划”,并对各个评价环节设计难度不同的考点,使考核不仅有评价学习效果的职能,同时也具有评价能力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地域性职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延展和课程开发已成燎原之势,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改革创新也随着专业改革不断深入。计算机操作能力对当今职业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用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当前生员结构与素质的实际情况急待解决很多问题,当前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特别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深入研究各专业中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需求与评价问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针对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检测与评价至今没有完善的理论和可操作的实践研究成果,职业能力无法用量化的测量和评价数据评估,并用于指导后续的专业课程的进展,不能构成“大闭环式教学效果控制”,已严重的制约了自动化岗位群对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改革创新进程,成为教学创新的“瓶颈”。目前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明显被社会认可,其专业的系统的检测评价是基于社会化的,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直接照搬应用。但有很多可借鉴的理念与方法。
为提高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应用计算机操作在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后期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自动化岗位群对计算机操作应用职业能力检测与评价的研究”课题,尝试借鉴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结合国内的机电与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特点和职业教育现状,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自动化与机电专业职业能力检测评价的实现,作为一种教学度量工具,把课程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解决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的“瓶颈”问题,并为其它职业教育课程提供有效的、可借鉴的检测与评价方法和教学指导。本课题有针对性很强的职业群,同时又具有可操作强的特点,切合我国职业教育创新的特点。填补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自动化职业群中如何检测和评价技能的空白。对提高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水平非常有意义。
二、以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评价体系”思路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认识高职学习者的智能特点,为计算机应用课程评价体系提供载体。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 1.语言2.逻辑3.空间4.肢体运作5.音乐6.人际7.内省 。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了自然探索。传统的考试制度着重测试逻辑、部分语言与部分空间智能,职业学院的学生在传统的考试制度中没能测试出全面的智力,只测试出这个群体普遍存在着逻辑、部分语言与部分空间智能与其他群体比较略低的现象。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些专家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根据这一观点为“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的系统结构设计提供了以“过程”为载体的可行性途径,即尽可能的避开群体的智力弱项,应用并开发其它智力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提出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评价体系的思路是“实际工作流程+知识难易梯度”。在此引入“知识难易梯度”是知识根据实际工作流程重组系统的结果。“知识难易梯度”可以理解为知识群组的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象“梯子”一样形成结构。评价学习效果应在不同的“知识难易梯度”知识群中按不同的比例设计评价点。
三、以“工作过程”的评价为重点的评价结构
构建“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体系结构,既要达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又要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不能是孤立的,应构成以“知识群”为结构的能力体系。“知识群”是指在实际工作实例中,实例是分步完成的,每个步骤是由若干个基本工作组成,每个基本工作是由若干个软件操作知识完成,可以把若干个操作知识看作是一个“知识群”。
高职“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不能局限给出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在“基于工作过程”学习的层面,重点放在知识掌握与应用的能力评价上通过前期的工作岗位的调研和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教材的内容,提炼了两层面多知识群的评价方法。基于以上研究完成并构建“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的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图1“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能力结构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制定各层面的评价具体方法。主要分为是社会能力层面和知识能力层面的评价层面的评价。两层面评价举例如图2、3。
图2 侠义社会能力评价举例
图3 知识能力评价举例
通过举例可以看出“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系统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评价可以及时反映学习者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方法达到了“闭环控制”教学效果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的目标。
四、结论
高职“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体系是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学习规律为根本,遵循“学习”的科学规律,形成能力体系评价系统。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如下目的:1、提炼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自动化专业岗位群中的测试和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易操作的评价方法,达到“大闭环式教学效果控制”的目的。2、研究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从传统的被评价的被动角色转变为满足职业岗位群要求的主动的学习者。有效的提高学习者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传统评价体系比较,更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当然“自动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能力检测与评价”是初步的研究,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調整,也需要更多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在此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文彬 赵淑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 刘宏武 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 李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务实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