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那么什么是“创设情境”呢?“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潜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现结合笔者教学实际,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一、“問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到学数学是非常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学数学,使学生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奶糖。师:喜欢吃奶糖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奶糖的颗数。
生1:大约450颗;
生2:大约380颗;……
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
生3:数一数。
师:一颗一颗地数吗?
生考虑一会,提出:这些奶糖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
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奶糖?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奶糖,不同的是,你们的每10颗装了一袋。组员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数出奶糖的颗数。哪一组方法好,数的正确,奶糖就送给你们。
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奶糖分给了学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创设“真诚的”、“成功的”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如果学生不进行有效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就无法获取知识,也就无法应用知识。因此,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上课伊始,我请座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座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教师设疑:怎么有4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情景”的创设要有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均能找到其原型,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为此数学教学就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在教学“估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老师为了奖励你们,决定带你们去公园划船,划船处贴了这样一张启示:大船限乘45人,每艘51元;中船限乘26人,每艘38元;小船限乘9人,每艘17元。
我们二(2)班有51人,应该怎样去租船呢?请你们设计一个租船方案,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此时,学生积极思考,不一会儿,各种方法层出不穷。
生1:我要租大船1条,中船1条,理由是:45+26>51人,大约需要51+38≈90元
生2:我要租中船2条,理由是:26+26>51人,大约需要38+38≈80元
生3:我要租大船1条,小船1条,理由是:45+9>51人,大约需要51+17≈70元
生4:我要租中船1条,小船2条,理由是:26+9+9>51人,大约需要38+17+17≈80元
生5:我要租小船6条,理由是:9ⅹ6>51人,大约需要17ⅹ6≈120元
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有的说像生5的方法太浪费了,不经济;有的说这样坐起来舒服,挺享受的……此时,学生完全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任意拼成一个长方形,拼好后启发思考:(1)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维随着操作、观察、比较而展开,他们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仅理解了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公式的由来。
五、“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是指在问题的设计中要保留开放的状态,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并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习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会将学生置于猜想、探索、发现的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角和直角》时,教师请学生找出下列图形的直角:
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教师提出:谁能制造一个直角呢?此时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创造角,找回了失去多时的自信,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成为一线教师投身课程改革而努力追求的方向。只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一定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彩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174.
[2] 沈元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J].中华少年,2016(3).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八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一、“問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到学数学是非常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学数学,使学生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奶糖。师:喜欢吃奶糖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奶糖的颗数。
生1:大约450颗;
生2:大约380颗;……
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
生3:数一数。
师:一颗一颗地数吗?
生考虑一会,提出:这些奶糖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
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奶糖?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奶糖,不同的是,你们的每10颗装了一袋。组员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数出奶糖的颗数。哪一组方法好,数的正确,奶糖就送给你们。
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奶糖分给了学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创设“真诚的”、“成功的”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如果学生不进行有效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就无法获取知识,也就无法应用知识。因此,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上课伊始,我请座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座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教师设疑:怎么有4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情景”的创设要有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均能找到其原型,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为此数学教学就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在教学“估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老师为了奖励你们,决定带你们去公园划船,划船处贴了这样一张启示:大船限乘45人,每艘51元;中船限乘26人,每艘38元;小船限乘9人,每艘17元。
我们二(2)班有51人,应该怎样去租船呢?请你们设计一个租船方案,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此时,学生积极思考,不一会儿,各种方法层出不穷。
生1:我要租大船1条,中船1条,理由是:45+26>51人,大约需要51+38≈90元
生2:我要租中船2条,理由是:26+26>51人,大约需要38+38≈80元
生3:我要租大船1条,小船1条,理由是:45+9>51人,大约需要51+17≈70元
生4:我要租中船1条,小船2条,理由是:26+9+9>51人,大约需要38+17+17≈80元
生5:我要租小船6条,理由是:9ⅹ6>51人,大约需要17ⅹ6≈120元
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有的说像生5的方法太浪费了,不经济;有的说这样坐起来舒服,挺享受的……此时,学生完全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任意拼成一个长方形,拼好后启发思考:(1)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维随着操作、观察、比较而展开,他们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仅理解了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公式的由来。
五、“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是指在问题的设计中要保留开放的状态,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并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习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会将学生置于猜想、探索、发现的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角和直角》时,教师请学生找出下列图形的直角:
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教师提出:谁能制造一个直角呢?此时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创造角,找回了失去多时的自信,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成为一线教师投身课程改革而努力追求的方向。只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一定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彩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174.
[2] 沈元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J].中华少年,2016(3).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