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恰当把握讨论时机,用活“课堂讨论”这一种有效的教学、学习方法去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本文从六个方面谈如何用活课堂讨论来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的作法和思考。
关键词:课堂讨论;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理念;物理思维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自主、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理念。而适时、适当的采取“课堂讨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充分的展示自我,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这些对于在教学中实现新课程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就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恰当把握讨论时机,用活“课堂讨论”这一种有效的教学、学习方法去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方面谈谈我的一些作法和心得。
一、突出重点用讨论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展开的讨论,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如“变压器”一节,按照教学设计,我首先强调了一个副线圈时原线圈和副线圈之间的两个重要关系式:
U1 : U2 = nl : n2, I1 : I2 = n2 : nl
然后启发学生讨论:
1.原副线圈的功率关系是什么?与电流关系相比,哪个更基本,适用范围更广泛?
2.上述两公式与功率关系式的适用范围各是什么?(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副线圈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时,结论是什么?)
3.三组物理量即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的制约关系各是什么?(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通过讨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最终达到了深刻记忆,完整领会内涵的目的,为下一步能正确应用作好准备。
二、突破难点用讨论
针对一些抽象、艰涩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 如“惯性”的教学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由于自然界中不存在显示惯性的条件——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这就给学生认识惯性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讲完惯性概念后,我设计了下面四个题目组织学生讨论;
1.什么物体有惯性?物体在什么时刻有惯性?惯性能克服吗?
2.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异同点是什么?
3.惯性是力吗?
4.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吗?
通过讨论,学生对惯性的认识更准确,更完善了。
三、知识迁移用讨论
不少知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此时,如果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类比),就能使他们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去,从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抽象难懂,磁场强弱的量度也难于理解,但这部分内容是在讲过电场强度以后出现的与之相似的一个概念,于是,我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然后讨论:
1.如何认识电场和磁场的产生?
2.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各是什么?
3.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通过讨论(必要时可再引入地球的引力场进行类比),学生将已知的内容很自然地迁移到了未知内容上去,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解疑释惑用讨论
解疑释惑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如讲完“光的反射和折射”一章后,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1.很细很细的光束是否就是光线?
2.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总是会聚的吗?
3.透镜成像时,物像位置可以互换吗?
4.平面镜成像中物像间的距离与物速、像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以上讨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更清楚, 更完整了,这也标志着本章知识的融汇贯通。
五、深化知识用讨论
某些内容或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进行扩展和深化,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如讲完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时,我针对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组织学生讨论: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满足什么规律?与一对平衡力的关系是什么?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有什么关系?它们能改变物体系统的总动能吗?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有什么关系?
经过讨论,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认识非常透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娇正错误用讨论
教学中难免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 此时,若能抓住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娇正错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变压器”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一句话“变压器是改变交流电压的设备”,就把是否是交流电作为区分变压器能否起作用的唯一尺度,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1.什么是交流电?什么是直流电?
2.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有没有变压器不能“感知”的交流电?有没有变 压器能够“感知”的直流电?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判断变压器能否起作用的标准应该是电流强弱是否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而不是是否为交流电.
总之,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活跃状态,各种或同或异的见解得到广泛的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进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一句话:“课堂讨论”恰恰是在教学中能实现新课程学习理念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方法,用活课堂讨论可以大大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逐步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胡百良.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3]王承绪.比较教育(新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课堂讨论;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理念;物理思维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自主、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理念。而适时、适当的采取“课堂讨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充分的展示自我,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这些对于在教学中实现新课程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就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恰当把握讨论时机,用活“课堂讨论”这一种有效的教学、学习方法去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方面谈谈我的一些作法和心得。
一、突出重点用讨论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展开的讨论,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如“变压器”一节,按照教学设计,我首先强调了一个副线圈时原线圈和副线圈之间的两个重要关系式:
U1 : U2 = nl : n2, I1 : I2 = n2 : nl
然后启发学生讨论:
1.原副线圈的功率关系是什么?与电流关系相比,哪个更基本,适用范围更广泛?
2.上述两公式与功率关系式的适用范围各是什么?(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副线圈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时,结论是什么?)
3.三组物理量即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的制约关系各是什么?(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通过讨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最终达到了深刻记忆,完整领会内涵的目的,为下一步能正确应用作好准备。
二、突破难点用讨论
针对一些抽象、艰涩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 如“惯性”的教学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由于自然界中不存在显示惯性的条件——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这就给学生认识惯性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讲完惯性概念后,我设计了下面四个题目组织学生讨论;
1.什么物体有惯性?物体在什么时刻有惯性?惯性能克服吗?
2.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异同点是什么?
3.惯性是力吗?
4.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吗?
通过讨论,学生对惯性的认识更准确,更完善了。
三、知识迁移用讨论
不少知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此时,如果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类比),就能使他们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去,从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抽象难懂,磁场强弱的量度也难于理解,但这部分内容是在讲过电场强度以后出现的与之相似的一个概念,于是,我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然后讨论:
1.如何认识电场和磁场的产生?
2.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各是什么?
3.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通过讨论(必要时可再引入地球的引力场进行类比),学生将已知的内容很自然地迁移到了未知内容上去,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解疑释惑用讨论
解疑释惑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如讲完“光的反射和折射”一章后,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1.很细很细的光束是否就是光线?
2.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总是会聚的吗?
3.透镜成像时,物像位置可以互换吗?
4.平面镜成像中物像间的距离与物速、像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以上讨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更清楚, 更完整了,这也标志着本章知识的融汇贯通。
五、深化知识用讨论
某些内容或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进行扩展和深化,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如讲完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时,我针对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组织学生讨论: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满足什么规律?与一对平衡力的关系是什么?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有什么关系?它们能改变物体系统的总动能吗?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有什么关系?
经过讨论,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认识非常透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娇正错误用讨论
教学中难免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 此时,若能抓住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娇正错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变压器”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一句话“变压器是改变交流电压的设备”,就把是否是交流电作为区分变压器能否起作用的唯一尺度,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1.什么是交流电?什么是直流电?
2.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有没有变压器不能“感知”的交流电?有没有变 压器能够“感知”的直流电?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判断变压器能否起作用的标准应该是电流强弱是否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而不是是否为交流电.
总之,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活跃状态,各种或同或异的见解得到广泛的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进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一句话:“课堂讨论”恰恰是在教学中能实现新课程学习理念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方法,用活课堂讨论可以大大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逐步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胡百良.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3]王承绪.比较教育(新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