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应该先感谢父母还是先感谢国家?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子的话】
  看本期稿件时,觉得有一肚子的话要和大家聊.可是现在听着窗外秋雨打在法桐叶上的沙沙声.我呆呆地盯着显示器.却不知说什么好.
  本来周洋的感言不应该成为话题.更不应该成为辩题.可是争论从网上延伸到网下,从官方蔓延到坊间,我在想:这是为什么?本次辩论.正方多从父母的养育之恩着手.强调父母在人的成长道路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让人感同身受:反方则多从国家的发掘、培养、提供机会入手进行反驳.让人再次体会到国家对于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
  获得本期“最佳辩手奖”的是来自河南息县第一中学的反方小辩手徐梦辉同学,他的论辩条理清晰,论证有力.典子将送给他一本亲笔签名的小说《黑焰》,6位小辨手除获得稿费外.都将获赠典子签名的本期样刊,你也要加油哦!
  【辩论材料】
  滑冰运动员周洋获得2010年冬奥会冠军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夺冠感想时说获得冠军“可以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些”.她的这句获奖感言感动了无数人,但是也有人批评她.认为“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一席话激起千层浪,
  有人说,周洋是国家发掘、培养了她.夺冠后理应先感谢国家.不先感谢国家就是境界不高:也有人说.周洋夺冠后首先想到感谢父母,话语发自肺腑,真挚感人,值得肯定,后来,周洋又接受采访时,在发表夺冠感言时,改了口.把感谢国家放在了首位,然后感谢帮助过她的人.最后感谢父母,她的“改口”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议论,我认为周洋应先感谢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
  来源于家庭,源于父母,一个成功的人,离不开好的教育,离不开父母,
  大家都知道《分苹果的故事》吧,这个简单又真实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决定着子女的人生,也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如果所有的父母都不能对孩子进行好的教育,那么社会会退步,国家将衰落,孩子事业取得了成功,首先感谢培养自己的父母,有什么不应该?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如果没有生命,那么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周洋发表获奖感言首先想到了父母,想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些,说明周洋不仅是渭冰冠军,也是孝子,她继承了中华民族孝亲的优良传统,她取得成就后能首先感谢生活艰辛的父母,不仅是父母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当然,国家培养她也花了很大力气,接下来她也应该感谢国家,我认为周洋应该先感谢国家,
  因为,父母给我们的是生命.但我们的一步步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帮扶和教育,尤其是像周洋这样的杰出人才,她的身上浸润的更多的是祖国母亲的爱和心血,在一个国际性的赛事当中.这种身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应该更强烈些,
  我由此想到了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小女孩在参加一次国际性的学科比赛时.她发现在一片高扬的国旗中没有五星红旗.于是.她便找到工作人员说明自己的想法、直至悬挂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止,
  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应该把祖国放在心上.甚至要放在首位,由国家培养并由国家委派参加国际大赛的周洋,夺冠后自然应首先感谢国家,然后再感谢父母和其他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样才得体,才合情合理,父母需要我们感恩,但应在国家之后,
  指导老师:孙改芝
  我觉得周洋姐姐应该先感谢父母,理由如下:
  一、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是可以让我们放心依靠的人。是给我们温暖和幸福最多的人。从我们牙牙学语.到我们学业、事业有成,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十几年、几十年的辛苦.有谁能比?
  二、感谢国家是应该的,但那是在先感谢父母的前提下。试想一下,当初父母若不养育周洋长大,周洋会有那样的成就吗?换句话讲.正是因为先有父母千辛万苦的栽培.保证其健康成长.才会有后来国家的发现和进一步培养,才会有她的美好前程与光辉事业!
  所以,我认为周洋应该先感谢父母,再感谢国家!
  我认为周洋应该先感谢国家,原因有三:
  其一,周洋参加冬奥会,是代表国家的.得了冠军是国家的骄傲.失败了是国家的损失.所以在这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大赛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周洋的成败首先影响的是国家的形象和声誉。
  其二.周洋是国家发掘并培养出来的.国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成就她.也是国家给了她夺冠的机会。
  其三.周洋是祖国的专业滑冰运动员.应时时刻刻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凡事都应以国家为先。
  总之,我认为,周洋夺冠后应该先感谢国家,再感谢父母,更不该只提父母,不提国家。
  (464300)河南息县第一中学七{2)班 徐梦辉我认为周洋应该先感谢父母。
  国家与父母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人,没有国家提供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很难成才;而如果没有父母的培养和呵护,他不仅难以成才,甚至难以生存。从这一点看,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周洋夺冠之后.首先感谢父母是对的。她的行为表现出了强烈的孝心。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孝道都做不到.还能指望他会真心感谢国家、为祖国作贡献?
  另外,在周洋成长的过程中.国家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父母起到的则是“主导”作用。因为社会大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差不多.但有的人成才了.有的人没成才.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家庭教育存在差异,所以我认为周洋应先感谢父母,再感谢国家。指导老师:雍秀玲
  我认为周洋应先感谢国家.原因有两点:
  一、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没错.但是如果没有国家的发掘和培养就不会有周洋的成就。就算父母养育得再好,没有国家提供的好机会.周洋想成为冠军.很难。
  二、有的人认为没有父母养育就没有她。获得父母精心养育的人太多了.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周洋那样获得国家给予的那么好的培训条件.获得那么好的参赛机会?所以周洋应感谢国家的重点培养。
  鲁迅曾说过.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而民众组成了国家。周洋获奖是父母的骄傲更是国家的骄傲,所以周洋应先感谢国家,毕竟是国家让她有了用武之地!
  (510000)广东广州市天河区第七十五中学初一(5)班张迪
其他文献
我看到一个永远难忘的景象,即使我归于土,化成灰。你们也一定可以提炼出来我有这样一部分记忆。  (王鼎钧《失楼台》)  形容难忘,最常见的说法是“刻骨铭心”。不过说得多了,也就俗了。不稍加描述,轻轻放过,似乎又不甘心。作者于是换了一种说法,把这种记忆说成是已经融入生命的一部分物质:即使归于土,化成灰,也依然不会消失,不会泯灭,依然可以“提炼’’出来。想一想,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记忆?你能把这种感受、这
期刊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姐妹。这些癌症患者常在一起讨论病情,时间一长,慢慢建立起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临回家那天,母亲与那些病友相互留了电话号码,  我把那些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加上母亲,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此后,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病友打电话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母亲每天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个人的问候。我对母亲说:“电话上有来电显示,如果谁
期刊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史上,诗人而兼英雄或者英雄而兼诗人的人物不多,三国时的曹操、明末的夏完淳、清末的秋瑾,都堪称人中之龙、诗中之杰,但是。长亭更短亭,他们之间时距很远。南宋则不然,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就有被梁启超誉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既是无双国土、民族魂
期刊
学校邀请专家来为我们作“感恩励志”报告。班主任一再强调,回家后一定要通知家长,让他们在星期三的下午1点半准时到校参加会议。当时我就想,我妈不在家,我爹土里土气的,加上平时不怎么注重形象,他来了不是给我丢脸吗?我才不让他来呢!  转眼,星期三到了。下午1点半,学校的广场边已经挤满了家长。农村学校开家长会的次数不多,有时通知了,家长因为农活忙,也不来参加。这次学校三令五申,竟然来了这么多人,实在出乎我
期刊
我吞砂石  我嚼水泥  我大桶大桶地喝水  我是那巨口大腹的  搅拌机  吃一切硬的  粗糙的  未曾消毒的  在不停的忙碌中  在不停的歌唱中  你们看见么?  我呕心沥血的  就是那一大片苍茫空白处  拔地而起  堂皇硬朗的一种  占领  它的名字叫做  巍峨  (选自《当代台湾诗萃》,湖南  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某种事物而生情,又将自己的感情倾:抽象成在苍茫空白处“拔地而起/堂皇硬朗的一
期刊
美国人有“美国梦”,中国人有“中国梦”;你有你的“梦”,我有我的“梦”……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才会有追求的动力。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是梦想:想拥有一张新书桌,出是梦想。大梦想有大梦想的价值,小梦想有小梦想的意义。没有梦想的人生贫乏,拥有梦想的人生充实。守望梦想就是守望未来和希望。请以“梦想”为话题作文,可谈梦想的内容,可记追逐梦想的故事,可述守望梦想的悲喜苦乐,可
期刊
一天,一位贤明的犹太教经师来到上帝面前,说:。“主啊,我有一个问题,我的学生问我怎样区分天堂与。地狱。两者我都不熟悉,因此我无法解答。你能帮助我吗?”  “当然,我的朋友,跟我来!”上帝牵着经师的手,领他走进一个大厅。大厅中央燃烧着一堆火,火上煮着锅鲜汤,汤锅周围坐着许多人,手中拿着长长的勺子。  可是,这些人看上去面有菜色,病病歪歪。  “怎么会这样呢?”经师问。他定睛细看——这时,他看到:人们
期刊
我看了一下.我们家的成年男人没有一个矮的,每个人都超过一米八五,我爸也很高,小时候我要抬起头才能看到他的脑袋,那时候我很希望自己长到爸爸那么高,  小时候.我比别的同学也高很多,但我的性格有点怪.别人都说我看起来有点傻呆呆的,走路的样子也很奇怪,因为我呆呆的样子.所以有时候总被一些孩子欺负,于是我很爱哭,差不多每天要哭一次,很多人说我看起来很稳重、很强壮,其实我没那么强,小时候我住的地方附近有所小
期刊
妈妈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她做出来的东西既漂亮又实用,说实话,现在能做好针线活的人不多了,我和爸爸常常戏称她堪比“绣女”,妈妈从不接腔,只是笑笑,埋头做自己手头的活儿,  我很喜欢雪.可我又是个特怕冷的人.一到冬天就缩头缩脑地躲在家里.每到下雪天就更犯愁:这么冷的天怎么去看雪呢?更不要说去雪中疯跑了,一看到别的孩子在门前享受下雪带来的快乐时.我就羡慕得不得了,妈妈明白我的心思,也不做声,第二天,我的枕
期刊
一个人要怎样去爱、怎样去恨?乱世中有人性者能不能比无人性者走得更远?战争会不会掩埋他们的脚印与走过的道路?这是我在看完影片《黄石的孩子》后所思考的,影片讲述的是日军侵华时期,英国记者何克进入南京.本想报道“日军如何帮助中国”,却目睹大屠杀且被日军抓捕,就在日本人要杀他时,中国军人陈汉生救了他,并将他送到黄石疗伤、照顾那里一所孤儿院的孩子,何克与孩子们日久生情.得知日军要袭击黄石,他带领孩子们逃亡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