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们学习了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他们灵活运用这些音乐创作技法,融合中國民族音乐文化,为创作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做出贡献。
关键词 曲式分析 调式调性 歌曲
1 引言
音乐创作的手法随着音乐历史的发展不断精进。近现代的音乐家们励志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本国音乐与世界音乐接轨。运用所学,创作出许多既科学使用西方作曲方法,又能突出民族特点的传世之作。
2 西方音乐创作手法
创作音乐的行为称之为作曲,行驶创作音乐行为的人,称为作曲家。作曲家通过学习并运用和声学、曲式结构、复调和配器法的技术理论来表达作曲家自己的音乐思想,从而创作音乐。由于作曲家们的生长环境不同,所处时间的不同,还有当时的技术方法各有不同,如此就有了风格特色有差别的,拥有时代韵味的作品。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以时间将他们约略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音乐时期和20世纪现代音乐时期。
随着音乐历史的发展,音乐创作手法从单声部旋律发展到多声部旋律,由简单和声手法发展到复调、由随性的作曲到对音乐体裁创作规律的总结,诞生了“曲式”。这些理论体系在音乐发展历程中不断被音乐家打破规律,创造新的规则,形成新的体系,为更多传世经典作品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 中国音乐在创作手法上的吸收、运用
3.1 从选曲填词到独立自创音乐、歌词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新式的音乐课程在各地学校中兴起,在这个音乐课程中的学唱的歌曲,多半都是用简谱记录乐谱的,易识易认,便于教授和学习。歌曲的旋律基本都是外来曲调,有日本的、欧洲的、还有美国等国家的。当时的音乐家用这些好听好记的旋律配上中国的歌词,也为当时的中国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选曲填词的方式,只能算是个过渡时期的手段,中国人要学习科学的作曲方法,要创作属于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五四时期的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誉代宗教”,萧友梅提出了“以西代中”的音乐思想和发展民族音乐的主张,同时还有许多的音乐家也提出了这些相似或不同的观点。不过,他们的目的都是要学习先进的知识,发扬民族的精神,融合本土特色和西洋文化,创作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
3.2 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带来先进的、科学的音乐理论体系知识
从20世纪早期起,社会形态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这个条件下发生许多的转变,这使音乐的创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学堂乐歌的选曲填词,音型织体比较简单的钢琴伴奏,仅仅在和声上能为歌曲起到衬托的作用。这时大量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及时地为中国音乐创作补充营养,利用所学的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支撑中国特色的音乐创作。他们非常重视西方和声、曲式等在音乐创作中的使用。像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人就努力地使艺术歌曲的创作事业由业余向正式化转型。
4 通过作品看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西方创作手法
4.1 曲式结构的运用
曲式作为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是每部音乐作品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曲式的种类有乐段,即一部曲式,包括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或以上的多句体;二部曲式,包括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和不带再现的而不曲式;还有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等等。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西洋曲式的结构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结构图式是: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布局的歌曲,歌曲主题体现了海外儿女思念祖国,对祖国的深爱之情,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前17小节是歌曲的引子加一段间奏,节奏缓慢,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跌宕,舒展人们歌颂祖国的热烈情怀,使歌唱者的情感直接进入高潮,心情激动,感动听众,仿佛化身为百灵鸟,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直接歌颂主题“我爱你,中国”。引子过后是整个乐曲的主体部分,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的结构,共24个小节的长度。A乐段进一步的强调主题“我爱你,中国”,旋律舒缓,感情真挚。B乐段以旋律上升的方式,两句进行对比,表达了游子们热爱祖国,思念祖国,渴望回到祖国的激动心情和高昂的情绪。A’乐段旋律是在A乐段旋律的基础上,以同头不同尾的方式推进旋律,使得“我爱你,中国”这个主题进一步的深化,更坚信了要为祖国奉献所有的决心。乐曲的第42~45小节,是反复时的间奏,同于引子里的间奏。结尾部分,歌曲用了五个小节来唱“啊”这个衬词,旋律选用级进上行的对比方式,将人们的情绪不断上推,引向歌曲的最高潮,让歌者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歌颂祖国,热爱祖国,坚定信心,报达祖国。歌词在“我的母亲,我的祖国”的拟人手法,加上旋律在高音区结束,比喻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倾吐出海外儿女对祖国非常炙热的爱国主义情素。
4.2 西方音乐的调试调性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运用
调性的概念,众说纷纭,因为作曲家和理论家生存的时代不同,深灰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大家对调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的理解。许多权威性的词典都给调性这个词定了定义。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说:“主音所在的音律,可用音名或律名来指称……调性一词,以指称一首乐曲所用的一系列音中最稳定的中心之所在。这样的调性概念指的就是主音的音高,当然,只要某音称为主音,那么比它高或低一个或几个八度的那些音就都成为主音,所以在讲到调性时所说的音高,实际上指同一音名或同一律名的所有音高[1]。”还有《牛津简明音乐词典》:“调性,即乐曲的调,特指将一个主调作为作品的基础。故二重调性指同时使用两个调;多调性指同时使用几个调;无调性指不受调的观念约束[2]。”不论有多少的说法,都离不开调式的主音音高,音阶的结构关系,是为表达音乐而服务的。通过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春思曲》来了解一下,西洋音乐的调式调性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春思曲》一共三个乐段,是带再现的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可以说是d小调的调式,乐曲在进行时,时而用d和声小调,时而用d自然小调,这两种小调混合使用,交融在一起,再加上雨滴似的伴奏音型的衬托,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凉衣、孤枕、慵懒,都凸显乐曲主题,形象的描绘出少女思念自己的丈夫的心情,更有一种“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感觉。“梨涡浅”的浅字,作曲家将调性转向了f小调,更是表现了姑娘的低落情绪,没有了笑容。在第一乐段的第10小节,乐曲转入F大调。第二乐段,是从11小节的“小楼独倚”开始,由11~17小节,调性上做了丰富的变化。首先是接着第一乐段的调性F大调进入的,钢琴伴奏的织体也从原来雨滴似的绵绵密密,转为流动的琶音音型,映衬出歌词中描绘的随风摆动的杨柳。通过体现杨柳的柔弱,调性由F大调转为f小调,更在14小节,通过伴奏的衬托,从“边”这个字,就又把f小调转入了E大调,旋律调性的升高变化,更好的把少女对无知的、成双成对的飞燕的嫉妒惆怅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到17小节,旋律又回到了F大调上,同时进入了乐曲的第三乐段。这是歌曲的高潮部分,钢琴伴奏更有力,推动情绪,恨不能唤郎归的歌唱,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心情推向顶点。最后,23~25小节,钢琴伴奏又回到了开头d自然小调的旋律与之呼应,让人们回到现实,但思想却还在远方,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女主人公盼夫归来的急切心情和无奈的惆怅[3,4]。
5 结语
本文列举了两首中国的艺术歌曲来简单地分析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情况。仅这两首乐曲肯定是不全面的,还有很多領域没有涉及到。音乐家们将自己所学到的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融汇到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挖掘中西文化融合的魅力,发扬本民族的特色,创作出优秀经典的中国音乐作品。
(作者系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讲师)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2]肯尼迪,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3]潘美英,柳志勇.浅谈如何演绎歌曲《我爱你,中国》[J].青春岁月,2013(22):110.
[4]周莉.黄自独唱歌集《春思曲》的“诗”“歌”“情”[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 曲式分析 调式调性 歌曲
1 引言
音乐创作的手法随着音乐历史的发展不断精进。近现代的音乐家们励志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本国音乐与世界音乐接轨。运用所学,创作出许多既科学使用西方作曲方法,又能突出民族特点的传世之作。
2 西方音乐创作手法
创作音乐的行为称之为作曲,行驶创作音乐行为的人,称为作曲家。作曲家通过学习并运用和声学、曲式结构、复调和配器法的技术理论来表达作曲家自己的音乐思想,从而创作音乐。由于作曲家们的生长环境不同,所处时间的不同,还有当时的技术方法各有不同,如此就有了风格特色有差别的,拥有时代韵味的作品。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以时间将他们约略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音乐时期和20世纪现代音乐时期。
随着音乐历史的发展,音乐创作手法从单声部旋律发展到多声部旋律,由简单和声手法发展到复调、由随性的作曲到对音乐体裁创作规律的总结,诞生了“曲式”。这些理论体系在音乐发展历程中不断被音乐家打破规律,创造新的规则,形成新的体系,为更多传世经典作品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 中国音乐在创作手法上的吸收、运用
3.1 从选曲填词到独立自创音乐、歌词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新式的音乐课程在各地学校中兴起,在这个音乐课程中的学唱的歌曲,多半都是用简谱记录乐谱的,易识易认,便于教授和学习。歌曲的旋律基本都是外来曲调,有日本的、欧洲的、还有美国等国家的。当时的音乐家用这些好听好记的旋律配上中国的歌词,也为当时的中国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选曲填词的方式,只能算是个过渡时期的手段,中国人要学习科学的作曲方法,要创作属于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五四时期的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誉代宗教”,萧友梅提出了“以西代中”的音乐思想和发展民族音乐的主张,同时还有许多的音乐家也提出了这些相似或不同的观点。不过,他们的目的都是要学习先进的知识,发扬民族的精神,融合本土特色和西洋文化,创作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
3.2 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带来先进的、科学的音乐理论体系知识
从20世纪早期起,社会形态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这个条件下发生许多的转变,这使音乐的创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学堂乐歌的选曲填词,音型织体比较简单的钢琴伴奏,仅仅在和声上能为歌曲起到衬托的作用。这时大量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及时地为中国音乐创作补充营养,利用所学的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支撑中国特色的音乐创作。他们非常重视西方和声、曲式等在音乐创作中的使用。像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人就努力地使艺术歌曲的创作事业由业余向正式化转型。
4 通过作品看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西方创作手法
4.1 曲式结构的运用
曲式作为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是每部音乐作品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曲式的种类有乐段,即一部曲式,包括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或以上的多句体;二部曲式,包括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和不带再现的而不曲式;还有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等等。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西洋曲式的结构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结构图式是: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布局的歌曲,歌曲主题体现了海外儿女思念祖国,对祖国的深爱之情,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前17小节是歌曲的引子加一段间奏,节奏缓慢,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跌宕,舒展人们歌颂祖国的热烈情怀,使歌唱者的情感直接进入高潮,心情激动,感动听众,仿佛化身为百灵鸟,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直接歌颂主题“我爱你,中国”。引子过后是整个乐曲的主体部分,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的结构,共24个小节的长度。A乐段进一步的强调主题“我爱你,中国”,旋律舒缓,感情真挚。B乐段以旋律上升的方式,两句进行对比,表达了游子们热爱祖国,思念祖国,渴望回到祖国的激动心情和高昂的情绪。A’乐段旋律是在A乐段旋律的基础上,以同头不同尾的方式推进旋律,使得“我爱你,中国”这个主题进一步的深化,更坚信了要为祖国奉献所有的决心。乐曲的第42~45小节,是反复时的间奏,同于引子里的间奏。结尾部分,歌曲用了五个小节来唱“啊”这个衬词,旋律选用级进上行的对比方式,将人们的情绪不断上推,引向歌曲的最高潮,让歌者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歌颂祖国,热爱祖国,坚定信心,报达祖国。歌词在“我的母亲,我的祖国”的拟人手法,加上旋律在高音区结束,比喻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倾吐出海外儿女对祖国非常炙热的爱国主义情素。
4.2 西方音乐的调试调性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运用
调性的概念,众说纷纭,因为作曲家和理论家生存的时代不同,深灰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大家对调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的理解。许多权威性的词典都给调性这个词定了定义。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说:“主音所在的音律,可用音名或律名来指称……调性一词,以指称一首乐曲所用的一系列音中最稳定的中心之所在。这样的调性概念指的就是主音的音高,当然,只要某音称为主音,那么比它高或低一个或几个八度的那些音就都成为主音,所以在讲到调性时所说的音高,实际上指同一音名或同一律名的所有音高[1]。”还有《牛津简明音乐词典》:“调性,即乐曲的调,特指将一个主调作为作品的基础。故二重调性指同时使用两个调;多调性指同时使用几个调;无调性指不受调的观念约束[2]。”不论有多少的说法,都离不开调式的主音音高,音阶的结构关系,是为表达音乐而服务的。通过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春思曲》来了解一下,西洋音乐的调式调性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春思曲》一共三个乐段,是带再现的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可以说是d小调的调式,乐曲在进行时,时而用d和声小调,时而用d自然小调,这两种小调混合使用,交融在一起,再加上雨滴似的伴奏音型的衬托,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凉衣、孤枕、慵懒,都凸显乐曲主题,形象的描绘出少女思念自己的丈夫的心情,更有一种“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感觉。“梨涡浅”的浅字,作曲家将调性转向了f小调,更是表现了姑娘的低落情绪,没有了笑容。在第一乐段的第10小节,乐曲转入F大调。第二乐段,是从11小节的“小楼独倚”开始,由11~17小节,调性上做了丰富的变化。首先是接着第一乐段的调性F大调进入的,钢琴伴奏的织体也从原来雨滴似的绵绵密密,转为流动的琶音音型,映衬出歌词中描绘的随风摆动的杨柳。通过体现杨柳的柔弱,调性由F大调转为f小调,更在14小节,通过伴奏的衬托,从“边”这个字,就又把f小调转入了E大调,旋律调性的升高变化,更好的把少女对无知的、成双成对的飞燕的嫉妒惆怅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到17小节,旋律又回到了F大调上,同时进入了乐曲的第三乐段。这是歌曲的高潮部分,钢琴伴奏更有力,推动情绪,恨不能唤郎归的歌唱,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心情推向顶点。最后,23~25小节,钢琴伴奏又回到了开头d自然小调的旋律与之呼应,让人们回到现实,但思想却还在远方,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女主人公盼夫归来的急切心情和无奈的惆怅[3,4]。
5 结语
本文列举了两首中国的艺术歌曲来简单地分析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情况。仅这两首乐曲肯定是不全面的,还有很多領域没有涉及到。音乐家们将自己所学到的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融汇到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挖掘中西文化融合的魅力,发扬本民族的特色,创作出优秀经典的中国音乐作品。
(作者系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讲师)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2]肯尼迪,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3]潘美英,柳志勇.浅谈如何演绎歌曲《我爱你,中国》[J].青春岁月,2013(22):110.
[4]周莉.黄自独唱歌集《春思曲》的“诗”“歌”“情”[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