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0毫升装的茅台,在美国的售价约合人民币不到700元,只有国内价格的一半。
近日,香港一些市民在网站论坛上呼吁,香港政府要征收高额的奶粉离境税,而在澳门市场上,也出现了部分品牌奶粉供应短缺的情况。原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陆居民纷纷到香港、澳门采购日用品,除了奶粉外,大米、鸡蛋、食盐、酱油、卫生纸、化妆品等都成了国人抢购的对象。
原来,本是内地品牌的商品,在港、澳反而卖得更便宜。比如,盒装的费列罗巧克力,内地卖90多元人民币,而香港只卖50多港币;广东生产的维达10卷装卫生纸,内地卖33元人民币,香港只卖28港币。
不仅在港、澳,国外也有很多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比国内还便宜。比如,500毫升装的茅台,在美国的售价约合人民币不到700元,只有国内价格的一半。
境内与境外商品价格“倒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国内物价上涨。”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告诉记者,过去,境内外商品价格也存在“倒挂”现象,但主要集中在名牌手表、首饰、皮具、汽车等奢侈品上。那时,我国实行差别化的进口关税,奢侈品的关税高,普通商品的关税低,国人出境购买奢侈品,也是因为价格便宜。
2007年,国内物价开始上涨。2008年,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物价稍有回落,但到了2009年下半年,物价继续上涨,并出现跟风涨价现象。以前价格趋稳的家电、服装,也都出现了价格回升现象,甚至超过境外的价格,比如,一件名牌衬衫已经卖到了2000~3000元。
“另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倾销。”董登新说,为了让产品打开境外市场,一些国内的企业,往往采取压低价格的手段,通过比境内销售价格低1/3,甚至一半的方式,与国外商品竞争。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国内一般处于垄断地位,比如茅台酒、五粮液酒、中华烟等,不需要采用价格手段来抢占市场。
有观点认为,“倒挂”现象主要是因为国内税负过高,而企业产品出口可享受出口退税。对此,董登新并不赞同。在他看来,首先,国内与国外的税率不能横向比较,因为外国有的税种中国没有,而中国有的税种外国却没有。因此,不能仅通过比较一种税,就来证明国内的税负重,国外的税负轻。
其次,出口退税确实是为了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但是,出口退税的额度一般只有10%左右,而同一种商品境内外价格的差,已远远超过了10%。
董登新认为,这种商品定价的差别,实际上是一种价格歧视。应该说,即使在境外卖得便宜,企业仍有利可赚,那么商品在境内的定价,其实是对国内消费者的掠夺和盘剥,是侵犯消费者权益的。
不过,在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博士李友忠看来,境内外商品价格“倒挂”,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商品在不同区域,肯定存在价格差,能抓住价格差就能获利。
李友忠说,商品的定价,是由该商品在该区域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但是,由于关税、运输、信息、商务的壁垒,不同区域分割成不同市场。不同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是不一样的,而这种不一样的供求关系,是造成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区域市场中出现价格差的内在机理。
同时,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也会利用不同区域市场的不同供求关系,对产品采取差别定价的策略。比如,在国内市场,购买茅台酒、中华烟等这些高端消费品的,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高收入人群,这些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比较低,因此价格定得比较高;而在境外市场,购买茅台酒、中华烟的是普通消费者,为了打开和占领市场,吸引消费者,自然定价相对较低。
而对于普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存在境内外价格差异,李友忠认为,这主要是各地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差异造成的,比如:因为人口数量差异,香港消费者对奶粉、盐等日用品的需求,显然没有广东省消费者的需求大,在供给差不多的情况下,就形成价格差。
从长远来看,价格“倒挂”对消费者、企业、我国经济都会产生影响。
董登新说,首先,价格“倒挂”是对国内消费者利益的损害,影响老百姓的幸福感。同一件商品,让收入只有发达国家1/10的中国消费者,承担比发达国家贵几倍的价格,显然是违背公平原则的。如果商品价格过高,而劳动者收入过低,将形成低工资、高物价的局面,增加通货膨胀的隐患。
其次,价格“倒挂”将导致企业重视国外市场、忽视国内市场,不利于拉动内需、刺激国内消费。而且,我国企业在打开国外市场时,如果一味依靠低价倾销策略,将失去创新的动力,使我国无法摆脱“全球加工厂”的尴尬,不能从“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创造”。
李友忠告诉记者,这种价格“倒挂”现象在国外不多见,但也有存在。比如,欧洲进口车在韩国的售价,就比在欧洲本土的售价还要便宜。德国生产的奥迪A3,在韩国的价格定为3950万韩元,而在德国本土销售的奥迪A3,售价却高达4964万韩元。A3在韩国的售价竟然比在德国的售价便宜1000万韩元以上。这主要是由于德国汽车企业,为了扩大韩国市场而采取的价格倾销策略所致。
“随着中国依托廉价劳动力经济的终结,企业的用工成本会普遍提升,这时候商品境内定价会向境外定价回归,境内外商品价格‘倒挂’的现象才会消失。但更主要的办法,是改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让企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才能使国内商品的价格更趋合理。同时也要减少商品流通过程的环节和税费,使商品价格与价值相符。” 董登新说。
近日,香港一些市民在网站论坛上呼吁,香港政府要征收高额的奶粉离境税,而在澳门市场上,也出现了部分品牌奶粉供应短缺的情况。原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陆居民纷纷到香港、澳门采购日用品,除了奶粉外,大米、鸡蛋、食盐、酱油、卫生纸、化妆品等都成了国人抢购的对象。
原来,本是内地品牌的商品,在港、澳反而卖得更便宜。比如,盒装的费列罗巧克力,内地卖90多元人民币,而香港只卖50多港币;广东生产的维达10卷装卫生纸,内地卖33元人民币,香港只卖28港币。
不仅在港、澳,国外也有很多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比国内还便宜。比如,500毫升装的茅台,在美国的售价约合人民币不到700元,只有国内价格的一半。
境内与境外商品价格“倒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国内物价上涨。”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告诉记者,过去,境内外商品价格也存在“倒挂”现象,但主要集中在名牌手表、首饰、皮具、汽车等奢侈品上。那时,我国实行差别化的进口关税,奢侈品的关税高,普通商品的关税低,国人出境购买奢侈品,也是因为价格便宜。
2007年,国内物价开始上涨。2008年,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物价稍有回落,但到了2009年下半年,物价继续上涨,并出现跟风涨价现象。以前价格趋稳的家电、服装,也都出现了价格回升现象,甚至超过境外的价格,比如,一件名牌衬衫已经卖到了2000~3000元。
“另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倾销。”董登新说,为了让产品打开境外市场,一些国内的企业,往往采取压低价格的手段,通过比境内销售价格低1/3,甚至一半的方式,与国外商品竞争。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国内一般处于垄断地位,比如茅台酒、五粮液酒、中华烟等,不需要采用价格手段来抢占市场。
有观点认为,“倒挂”现象主要是因为国内税负过高,而企业产品出口可享受出口退税。对此,董登新并不赞同。在他看来,首先,国内与国外的税率不能横向比较,因为外国有的税种中国没有,而中国有的税种外国却没有。因此,不能仅通过比较一种税,就来证明国内的税负重,国外的税负轻。
其次,出口退税确实是为了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但是,出口退税的额度一般只有10%左右,而同一种商品境内外价格的差,已远远超过了10%。
董登新认为,这种商品定价的差别,实际上是一种价格歧视。应该说,即使在境外卖得便宜,企业仍有利可赚,那么商品在境内的定价,其实是对国内消费者的掠夺和盘剥,是侵犯消费者权益的。
不过,在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博士李友忠看来,境内外商品价格“倒挂”,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商品在不同区域,肯定存在价格差,能抓住价格差就能获利。
李友忠说,商品的定价,是由该商品在该区域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但是,由于关税、运输、信息、商务的壁垒,不同区域分割成不同市场。不同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是不一样的,而这种不一样的供求关系,是造成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区域市场中出现价格差的内在机理。
同时,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也会利用不同区域市场的不同供求关系,对产品采取差别定价的策略。比如,在国内市场,购买茅台酒、中华烟等这些高端消费品的,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高收入人群,这些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比较低,因此价格定得比较高;而在境外市场,购买茅台酒、中华烟的是普通消费者,为了打开和占领市场,吸引消费者,自然定价相对较低。
而对于普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存在境内外价格差异,李友忠认为,这主要是各地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差异造成的,比如:因为人口数量差异,香港消费者对奶粉、盐等日用品的需求,显然没有广东省消费者的需求大,在供给差不多的情况下,就形成价格差。
从长远来看,价格“倒挂”对消费者、企业、我国经济都会产生影响。
董登新说,首先,价格“倒挂”是对国内消费者利益的损害,影响老百姓的幸福感。同一件商品,让收入只有发达国家1/10的中国消费者,承担比发达国家贵几倍的价格,显然是违背公平原则的。如果商品价格过高,而劳动者收入过低,将形成低工资、高物价的局面,增加通货膨胀的隐患。
其次,价格“倒挂”将导致企业重视国外市场、忽视国内市场,不利于拉动内需、刺激国内消费。而且,我国企业在打开国外市场时,如果一味依靠低价倾销策略,将失去创新的动力,使我国无法摆脱“全球加工厂”的尴尬,不能从“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创造”。
李友忠告诉记者,这种价格“倒挂”现象在国外不多见,但也有存在。比如,欧洲进口车在韩国的售价,就比在欧洲本土的售价还要便宜。德国生产的奥迪A3,在韩国的价格定为3950万韩元,而在德国本土销售的奥迪A3,售价却高达4964万韩元。A3在韩国的售价竟然比在德国的售价便宜1000万韩元以上。这主要是由于德国汽车企业,为了扩大韩国市场而采取的价格倾销策略所致。
“随着中国依托廉价劳动力经济的终结,企业的用工成本会普遍提升,这时候商品境内定价会向境外定价回归,境内外商品价格‘倒挂’的现象才会消失。但更主要的办法,是改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让企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才能使国内商品的价格更趋合理。同时也要减少商品流通过程的环节和税费,使商品价格与价值相符。” 董登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