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口头写作方案提出的背景
“如果让你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比如写你的班主任,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表现?”“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他哪些方面很特殊?”“有,很严。”“好,那就说些具体事例来表现他的严格。”“不知道,反正严就是严。有什么好说的呀?”“那好,假如你看到墙上有个斑点,你会想到什么?”“就是一个斑点,仅此而已。”“你就不会试着想想,这个点是怎么来的?它像什么?它的形状、大小等等?”“点就是点,我干吗要想那么多!”
这个对话场景是我与我高一(6)班语文课代表吴晓琳之间发生的。作为课代表,她工作负责,平时单元测验(没有作文)成绩不错,但在作文写作或要写作文的正规考试中,她成绩却平平。为了解她对作文的看法,我与她谈了整整一节课,结果就如上所述,当时我的心里很不高兴,以为她故意糊弄我,但后来,在班级一调查,结果却悚目惊心。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害怕或讨厌的占了85%,写不写无所谓,也没把握写好的占了12%,对写作情有独衷的仅仅占了3%。“要我写一篇作文,简直比要我的命还难受。”——钟振东。“老师,我根本无话可说的,你别为难我了。”——徐平峰。“我从小就喜欢数学,讨厌语文,尤其是作文,写篇作文,我宁愿做100道数学题”——沈亚芳。“我喜欢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我喜欢写,但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李月红。
完成调查后,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学生如此讨厌写作?照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到高中后,作文多少也有点基础了,为什么每次写作都像要经历“凤凰涅槃”一般呢?之后,我就专门留心这个话题,从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了一些端倪。有的教师教完一单元后,仅完成单元训练中的“硬任务”,而有的教师平时根本不讲作文,也不教学生写作文,只是临近考试,找出范文,让学生背。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创造性就被泯灭了,他们只知道这篇文章搬上去会不会离题,而从不考虑自己该从什么角度去考虑问题。思想一旦被禁锢,任何好的触发都会被扼杀,演变成为“怕作文,(考试必)写作文,写作文(分数不高)更怕作文”的怪事。
怎样才能跳出这个怪圈,让学生找回自我,重抒性灵呢?为了找出好的方法,我进行了不断的试验,找到了一个多点开花、切实可行的办法——实行口头写作。
二、口头写作方案的原则
口头写作并不是什么新名词,但若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就能起到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学生听、说、读等能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水平低下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培养口头写作能力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从而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帮学生树立信心。一开始,学生会很拘谨,需要教师去启发、引导,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望,从而激发出学生隐藏的潜力。这与“罗森塔尔效应”是完全吻合的,只有师生感情一致,才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有利于发挥主体性,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二)广阔性原则
思维是在问题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需要。在口头写作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对某个问题能全面地认知,善于抓住事物的整体、全貌、关键性问题及其发展,又不忽略个别的、重要的细节,做到点面结合。
(三)敏捷性原则
敏捷性,是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敏锐异常,使课堂呈现出“哄”起来的佳境,从训练实际来看,一般学生写作思维较缓慢,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教师不断点拨,才能达到“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的效果,在短时间就能形成写作思路,并通过语言流利地表达出来。
(四)深刻性原则
要求学生能深入思考问题,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对事物进行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一次我给出一则材料,大意如下:某小学五年级五位学生,午休期间,私自下池塘游泳,其中一人体虚,不幸溺水,岸上四名同学怕老师、家长批评,不但未对其施救,反而将溺水者的衣服藏匿。要求从中提炼观点后,发表议论。结果,大部分同学有两种认知,一种从“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方面议论,另一种观点是从“私心”、“自私”角度议论,这些内容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象。有一名同学从“家庭教育”这个切口深入,谈得就更深刻了,另一同学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角度突破,文章就比前两种要有深度了。
(五)批判性原则
在训练思维的方式上,要求异。而求异思维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者的统一。流畅性即称多端性,即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关键在一个“多”字;变通性,即思考问题时不受知识或常规思维束傅,而是随机应变的超常思考,提出脱俗见解,关键在一个“变”字;独特性,即别出心裁地提出独特的见解,关键在于一个“独”字。写作过程中就是要提倡“多”、“变”、“独”,反对“人云亦云”,提倡独立思考,不满足于别人的成果,而要进行不断地质疑,形成自己的意见。
三、口头写作方案实施的方法
(一)结合教材中的优秀例文,使学生模仿写作
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言语作品,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是怎样“表”、“达”、“载”的,如课文《平民总统孙中山》和《难忘寄园情》,都是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和人物有关的几件小事,突现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如席慕蓉的《外婆和鞋》一文,采用“拖鞋”为线索,表现外婆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外婆的怀念。要让学生在实际的构思中运用这些方法,使文章结构完整、清晰。
(二)放眼生活,从中寻找写作素材
生活是一个大熔炉,一切写作素材都源于此,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放过生活中发生的点滴琐事。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所见所闻之事紧密结合,力求真实,细致地反映生活,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由读、听到写、说,循序渐进
开始实施时,学生会感觉这种方法不适应,思维无从开始。此时,教师可找些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待初步适应后,要求简单打底稿,课堂上讲述。完全适应后,便可当堂构思,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及时点评并肯定学生的成绩,也可让其他同学作评论,收到认真听课,积极动脑的效果。
四、口头写作的实效
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如果教师一周布置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会反感。但改为口头写作后,完成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在心理上首先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再者,回家作文是一个人孤独思索,课堂上口头写作,气氛热烈,更能调动创作激情,激活学生求异思维。一学期下来,许多学生由原来的讨厌写作,发展成为乐意想、说,一旦形成于文,质量也较高。在此,引用李月红同学《路》中的文句——小时候,我总是问父亲:“为什么路上总有石头,为什么路要用小石子铺成?”父亲总是意味深长地说:“这是在提醒人们,走路的时候,总有许多的磕磕碰碰,但人活着,总要走上那条曲折的路……”长大了,我再一次问父亲:“当你走过一条路,回头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他只是淡淡地回答:“一串坚实的脚印!”回顾我研究口头写作的历程,又何尝不印证了这一段话呢?■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
“如果让你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比如写你的班主任,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表现?”“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他哪些方面很特殊?”“有,很严。”“好,那就说些具体事例来表现他的严格。”“不知道,反正严就是严。有什么好说的呀?”“那好,假如你看到墙上有个斑点,你会想到什么?”“就是一个斑点,仅此而已。”“你就不会试着想想,这个点是怎么来的?它像什么?它的形状、大小等等?”“点就是点,我干吗要想那么多!”
这个对话场景是我与我高一(6)班语文课代表吴晓琳之间发生的。作为课代表,她工作负责,平时单元测验(没有作文)成绩不错,但在作文写作或要写作文的正规考试中,她成绩却平平。为了解她对作文的看法,我与她谈了整整一节课,结果就如上所述,当时我的心里很不高兴,以为她故意糊弄我,但后来,在班级一调查,结果却悚目惊心。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害怕或讨厌的占了85%,写不写无所谓,也没把握写好的占了12%,对写作情有独衷的仅仅占了3%。“要我写一篇作文,简直比要我的命还难受。”——钟振东。“老师,我根本无话可说的,你别为难我了。”——徐平峰。“我从小就喜欢数学,讨厌语文,尤其是作文,写篇作文,我宁愿做100道数学题”——沈亚芳。“我喜欢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我喜欢写,但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李月红。
完成调查后,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学生如此讨厌写作?照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到高中后,作文多少也有点基础了,为什么每次写作都像要经历“凤凰涅槃”一般呢?之后,我就专门留心这个话题,从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了一些端倪。有的教师教完一单元后,仅完成单元训练中的“硬任务”,而有的教师平时根本不讲作文,也不教学生写作文,只是临近考试,找出范文,让学生背。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创造性就被泯灭了,他们只知道这篇文章搬上去会不会离题,而从不考虑自己该从什么角度去考虑问题。思想一旦被禁锢,任何好的触发都会被扼杀,演变成为“怕作文,(考试必)写作文,写作文(分数不高)更怕作文”的怪事。
怎样才能跳出这个怪圈,让学生找回自我,重抒性灵呢?为了找出好的方法,我进行了不断的试验,找到了一个多点开花、切实可行的办法——实行口头写作。
二、口头写作方案的原则
口头写作并不是什么新名词,但若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就能起到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学生听、说、读等能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水平低下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培养口头写作能力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从而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帮学生树立信心。一开始,学生会很拘谨,需要教师去启发、引导,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望,从而激发出学生隐藏的潜力。这与“罗森塔尔效应”是完全吻合的,只有师生感情一致,才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有利于发挥主体性,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二)广阔性原则
思维是在问题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需要。在口头写作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对某个问题能全面地认知,善于抓住事物的整体、全貌、关键性问题及其发展,又不忽略个别的、重要的细节,做到点面结合。
(三)敏捷性原则
敏捷性,是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敏锐异常,使课堂呈现出“哄”起来的佳境,从训练实际来看,一般学生写作思维较缓慢,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教师不断点拨,才能达到“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的效果,在短时间就能形成写作思路,并通过语言流利地表达出来。
(四)深刻性原则
要求学生能深入思考问题,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对事物进行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一次我给出一则材料,大意如下:某小学五年级五位学生,午休期间,私自下池塘游泳,其中一人体虚,不幸溺水,岸上四名同学怕老师、家长批评,不但未对其施救,反而将溺水者的衣服藏匿。要求从中提炼观点后,发表议论。结果,大部分同学有两种认知,一种从“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方面议论,另一种观点是从“私心”、“自私”角度议论,这些内容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象。有一名同学从“家庭教育”这个切口深入,谈得就更深刻了,另一同学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角度突破,文章就比前两种要有深度了。
(五)批判性原则
在训练思维的方式上,要求异。而求异思维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者的统一。流畅性即称多端性,即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关键在一个“多”字;变通性,即思考问题时不受知识或常规思维束傅,而是随机应变的超常思考,提出脱俗见解,关键在一个“变”字;独特性,即别出心裁地提出独特的见解,关键在于一个“独”字。写作过程中就是要提倡“多”、“变”、“独”,反对“人云亦云”,提倡独立思考,不满足于别人的成果,而要进行不断地质疑,形成自己的意见。
三、口头写作方案实施的方法
(一)结合教材中的优秀例文,使学生模仿写作
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言语作品,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是怎样“表”、“达”、“载”的,如课文《平民总统孙中山》和《难忘寄园情》,都是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和人物有关的几件小事,突现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如席慕蓉的《外婆和鞋》一文,采用“拖鞋”为线索,表现外婆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外婆的怀念。要让学生在实际的构思中运用这些方法,使文章结构完整、清晰。
(二)放眼生活,从中寻找写作素材
生活是一个大熔炉,一切写作素材都源于此,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放过生活中发生的点滴琐事。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所见所闻之事紧密结合,力求真实,细致地反映生活,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由读、听到写、说,循序渐进
开始实施时,学生会感觉这种方法不适应,思维无从开始。此时,教师可找些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待初步适应后,要求简单打底稿,课堂上讲述。完全适应后,便可当堂构思,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及时点评并肯定学生的成绩,也可让其他同学作评论,收到认真听课,积极动脑的效果。
四、口头写作的实效
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如果教师一周布置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会反感。但改为口头写作后,完成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在心理上首先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再者,回家作文是一个人孤独思索,课堂上口头写作,气氛热烈,更能调动创作激情,激活学生求异思维。一学期下来,许多学生由原来的讨厌写作,发展成为乐意想、说,一旦形成于文,质量也较高。在此,引用李月红同学《路》中的文句——小时候,我总是问父亲:“为什么路上总有石头,为什么路要用小石子铺成?”父亲总是意味深长地说:“这是在提醒人们,走路的时候,总有许多的磕磕碰碰,但人活着,总要走上那条曲折的路……”长大了,我再一次问父亲:“当你走过一条路,回头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他只是淡淡地回答:“一串坚实的脚印!”回顾我研究口头写作的历程,又何尝不印证了这一段话呢?■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