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辟作文教学蹊径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6009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口头写作方案提出的背景
  
  “如果让你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比如写你的班主任,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表现?”“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他哪些方面很特殊?”“有,很严。”“好,那就说些具体事例来表现他的严格。”“不知道,反正严就是严。有什么好说的呀?”“那好,假如你看到墙上有个斑点,你会想到什么?”“就是一个斑点,仅此而已。”“你就不会试着想想,这个点是怎么来的?它像什么?它的形状、大小等等?”“点就是点,我干吗要想那么多!”
  这个对话场景是我与我高一(6)班语文课代表吴晓琳之间发生的。作为课代表,她工作负责,平时单元测验(没有作文)成绩不错,但在作文写作或要写作文的正规考试中,她成绩却平平。为了解她对作文的看法,我与她谈了整整一节课,结果就如上所述,当时我的心里很不高兴,以为她故意糊弄我,但后来,在班级一调查,结果却悚目惊心。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害怕或讨厌的占了85%,写不写无所谓,也没把握写好的占了12%,对写作情有独衷的仅仅占了3%。“要我写一篇作文,简直比要我的命还难受。”——钟振东。“老师,我根本无话可说的,你别为难我了。”——徐平峰。“我从小就喜欢数学,讨厌语文,尤其是作文,写篇作文,我宁愿做100道数学题”——沈亚芳。“我喜欢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我喜欢写,但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李月红。
  完成调查后,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学生如此讨厌写作?照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到高中后,作文多少也有点基础了,为什么每次写作都像要经历“凤凰涅槃”一般呢?之后,我就专门留心这个话题,从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了一些端倪。有的教师教完一单元后,仅完成单元训练中的“硬任务”,而有的教师平时根本不讲作文,也不教学生写作文,只是临近考试,找出范文,让学生背。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创造性就被泯灭了,他们只知道这篇文章搬上去会不会离题,而从不考虑自己该从什么角度去考虑问题。思想一旦被禁锢,任何好的触发都会被扼杀,演变成为“怕作文,(考试必)写作文,写作文(分数不高)更怕作文”的怪事。
  怎样才能跳出这个怪圈,让学生找回自我,重抒性灵呢?为了找出好的方法,我进行了不断的试验,找到了一个多点开花、切实可行的办法——实行口头写作。
  
  二、口头写作方案的原则
  
  口头写作并不是什么新名词,但若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就能起到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学生听、说、读等能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水平低下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培养口头写作能力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从而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帮学生树立信心。一开始,学生会很拘谨,需要教师去启发、引导,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望,从而激发出学生隐藏的潜力。这与“罗森塔尔效应”是完全吻合的,只有师生感情一致,才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有利于发挥主体性,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二)广阔性原则
  思维是在问题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需要。在口头写作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对某个问题能全面地认知,善于抓住事物的整体、全貌、关键性问题及其发展,又不忽略个别的、重要的细节,做到点面结合。
  (三)敏捷性原则
  敏捷性,是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敏锐异常,使课堂呈现出“哄”起来的佳境,从训练实际来看,一般学生写作思维较缓慢,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教师不断点拨,才能达到“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的效果,在短时间就能形成写作思路,并通过语言流利地表达出来。
  (四)深刻性原则
  要求学生能深入思考问题,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对事物进行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一次我给出一则材料,大意如下:某小学五年级五位学生,午休期间,私自下池塘游泳,其中一人体虚,不幸溺水,岸上四名同学怕老师、家长批评,不但未对其施救,反而将溺水者的衣服藏匿。要求从中提炼观点后,发表议论。结果,大部分同学有两种认知,一种从“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方面议论,另一种观点是从“私心”、“自私”角度议论,这些内容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象。有一名同学从“家庭教育”这个切口深入,谈得就更深刻了,另一同学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角度突破,文章就比前两种要有深度了。
  (五)批判性原则
  在训练思维的方式上,要求异。而求异思维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者的统一。流畅性即称多端性,即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关键在一个“多”字;变通性,即思考问题时不受知识或常规思维束傅,而是随机应变的超常思考,提出脱俗见解,关键在一个“变”字;独特性,即别出心裁地提出独特的见解,关键在于一个“独”字。写作过程中就是要提倡“多”、“变”、“独”,反对“人云亦云”,提倡独立思考,不满足于别人的成果,而要进行不断地质疑,形成自己的意见。
  
  三、口头写作方案实施的方法
  
  (一)结合教材中的优秀例文,使学生模仿写作
  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言语作品,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是怎样“表”、“达”、“载”的,如课文《平民总统孙中山》和《难忘寄园情》,都是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和人物有关的几件小事,突现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如席慕蓉的《外婆和鞋》一文,采用“拖鞋”为线索,表现外婆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外婆的怀念。要让学生在实际的构思中运用这些方法,使文章结构完整、清晰。
  (二)放眼生活,从中寻找写作素材
  生活是一个大熔炉,一切写作素材都源于此,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放过生活中发生的点滴琐事。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所见所闻之事紧密结合,力求真实,细致地反映生活,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由读、听到写、说,循序渐进
  开始实施时,学生会感觉这种方法不适应,思维无从开始。此时,教师可找些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待初步适应后,要求简单打底稿,课堂上讲述。完全适应后,便可当堂构思,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及时点评并肯定学生的成绩,也可让其他同学作评论,收到认真听课,积极动脑的效果。
  
  四、口头写作的实效
  
  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如果教师一周布置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会反感。但改为口头写作后,完成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在心理上首先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再者,回家作文是一个人孤独思索,课堂上口头写作,气氛热烈,更能调动创作激情,激活学生求异思维。一学期下来,许多学生由原来的讨厌写作,发展成为乐意想、说,一旦形成于文,质量也较高。在此,引用李月红同学《路》中的文句——小时候,我总是问父亲:“为什么路上总有石头,为什么路要用小石子铺成?”父亲总是意味深长地说:“这是在提醒人们,走路的时候,总有许多的磕磕碰碰,但人活着,总要走上那条曲折的路……”长大了,我再一次问父亲:“当你走过一条路,回头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他只是淡淡地回答:“一串坚实的脚印!”回顾我研究口头写作的历程,又何尝不印证了这一段话呢?■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科技术语翻译在科技发展、传播和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专业知识和术语构成的复杂性,科技术语翻译成为科技翻译中的瓶颈。文章针对目前科学报告术语翻译混乱和翻译标
为了保证公路工程质量,保障车辆安全适宜的通行,做好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是很重要的,本文就施工过程中怎样控制路基、路面工程质量控制要点进行阐述。
环境保护税首个征期于4月1日正式开启,日前,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环境保护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量的监测计算、应税水污染物
区域知识产权形象是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清晰的区域知识产权形象概念对于正确解读中国的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知识产权事业
写记叙文,要善于写出人物的个性。只有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表现人物的存在价值,也只有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打动读者。个性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同于
对作为结果的细节描写的认识属于文章学的范畴。这种认识方式所得到的结果不能说对提高细节描写能力没有帮助,但这种帮助给学习者的感觉往往是隔靴搔痒。  提高细节描写能力的训练思路应该符合写作思维的基本规律,即认识先于表达,认识水平决定表达水平。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认识细节是先于细节描写的基础。  我们在写作训练过程中,设计了先认识描写对象,再筛选细节进行描写,最后练习描写技巧的训练路线,效果明显
水声信道的多径时延扩展和时变特性对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决定了水声信道是一种时频双扩展信道,提出一种水声OFDM通信系统中基于软信息的迭代信
目的:研究中国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皮肌炎合并肾脏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并检索中国人PM/DM合并肾脏损害的文献报道进行系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被衍化为众口一词的结论,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定格为沉闷的概念,浑然一体的完美被人为肢解,阅读成了学生单纯的读书活动,阅读教学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技法,体现不出应有的活力。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穿到语文课程中,才能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