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看电视是中国人最感兴趣的娱乐活动之一。当时的黑白电视机并不普及,几个家庭常常只能共享一台电视。晚饭后,男女老少早早围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电视剧主题曲响起,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也多是电视剧里的情节。
由于当时国产电视剧数量有限,境外引进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人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更让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荧屏了解到海外的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一批优秀的电视剧,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掀起了万人空巷的收视高潮。
从屏幕了解海外
1977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南斯拉夫译制剧《巧入敌后》。1980年,颇具娱乐倾向的美国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作为中国引进的首部境外大型科幻系列剧在华播出。
进入8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市场悄然启幕。当时,本土大众文化特别是影视作品在创作、技术等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产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国内受众的需要。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机在部分地区家庭的兴起,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通俗电视剧开始陆续引进内地,并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大西洋底来的人》热播,不仅使剧中的主要场景——由四個圆球串起来酷似糖葫芦的“搜索号”潜艇和深海里的各种奇异生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还带动了一阵时尚风潮。
与欧美电视剧相比,少了些前卫、多了些温情的日本电视剧,似乎更合当年中国老百姓的胃口。1981年,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日本电视剧是《姿三四郎》。这部没有漂亮女明星和曲折跌宕故事的柔道题材电视剧意想不到地收获了中国观众的倾慕。该剧配音演员苏秀曾经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如此描述道,“那时的姑娘们都表示找对象就要找姿三四郎那样的。”
随后引进的电视剧《排球女将》(1982年)、《血疑》(1984年)、《阿信》(1985年)再度引发收视热潮,以励志剧为主的题材在当时的中国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剧《阿信》塑造了励志女性的经典形象。从艰难中迈向成功的女主人公阿信不畏挫折、艰苦创业的故事,“使一大批早期的‘中国个体户’获得信心和勇气”,还感动了许多中国女性观众,成为她们竞相模仿的奋斗典范。
日剧《排球女将》主人公小鹿纯子为了能够参加奥运会苦练球技,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先后练就了“晴空霹雳”“幻影旋风”等“必杀技”。她乐观开朗、精力充沛,其锐意进取不服输的品质也为观众树立了“阳光励志”“积极向上”的女性榜样。其明亮的眼睛、灿烂的招牌笑容、充满活力的身影,被那一代人视为对青春最好的诠释。
1984年中国又引进了巴西电视剧《女奴》和墨西哥电视剧《卞卡》《诽谤》《坎坷》等,这几部剧同样也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满足了国人对巴西和墨西哥以及两国风土人情的好奇,增进了与这两个国家文化上的亲近感。
产生共鸣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对经济振兴、生活富裕充满向往。日剧中主要荧屏形象的塑造不仅与中国文化传统契合度高,易于产生共鸣,同时也燃起了青年一代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希望。
从文化传统来看,不少日剧中的女主人公或温柔善良,或乐观向上,以不同方式诠释爱和忠诚,恰与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相吻合,获得当时国人的集体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日剧《排球女将》在中国内地播出之际,中国女排已在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7战7胜首次夺冠,又在1982年女排世锦赛二度夺冠。剧中反映出的勇敢拼搏精神同样满足了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一代的心理需要,进一步激发了国内的女排热,带领观众重温了80年代中国女排带给中国体坛的荣耀与自豪。当时,许多梳着小鹿纯子发型的年轻女孩一边哼着《排球女将》的主题歌,一边跑去操场打排球。中国女排运动员刘亚男、诸韵颖,乒乓球运动员张怡宁等都表示,小时候曾是小鹿纯子的狂热模仿者。
80年代,海外引进剧的热播还掀起了一阵时尚风潮。美国科幻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主人公马克·哈里斯的“蛤蟆镜”风靡一时,佩戴的人必须不能揭掉位于左镜片上代表了原装正品的白色圆形不干胶商标,以示时髦,并与喇叭裤、花衬衣、手提录音机、厚刘海宽鬓角的发型以及独特的游泳姿势一起,成为80年代街头青年的标配。而小鹿纯子的发型和大岛茂的衬衫一度非常时髦,演员山口百惠也成为许多中国男性的“梦中女神”。
此外,80年代境外引进剧进入中国的意义还在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影视剧制作水平的提高。90年代中国的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借鉴了80年代巴西的电视剧《女奴》的拍摄手法。《女奴》采用室内置景、多机拍摄、连贯表演、现场切换、同期录音等模式,被《渴望》制作团队予以本土化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文化风潮和流行风潮随着电视剧进入内地,80年代到90年代的引进剧还培养了中国电视剧观众的收视群体,并且开始形成中国观众早期的“明星崇拜”“追星潮流”。
80年代境外引进剧还让国人接触到其他国家全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随着以影视剧为载体的文化在华传播,也勾起了国人对海外的好奇,一些中国青年人开始萌生出国看看的想法。 (张漫子)
由于当时国产电视剧数量有限,境外引进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人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更让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荧屏了解到海外的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一批优秀的电视剧,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掀起了万人空巷的收视高潮。
从屏幕了解海外
1977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南斯拉夫译制剧《巧入敌后》。1980年,颇具娱乐倾向的美国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作为中国引进的首部境外大型科幻系列剧在华播出。
进入8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市场悄然启幕。当时,本土大众文化特别是影视作品在创作、技术等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产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国内受众的需要。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机在部分地区家庭的兴起,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通俗电视剧开始陆续引进内地,并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大西洋底来的人》热播,不仅使剧中的主要场景——由四個圆球串起来酷似糖葫芦的“搜索号”潜艇和深海里的各种奇异生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还带动了一阵时尚风潮。
与欧美电视剧相比,少了些前卫、多了些温情的日本电视剧,似乎更合当年中国老百姓的胃口。1981年,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日本电视剧是《姿三四郎》。这部没有漂亮女明星和曲折跌宕故事的柔道题材电视剧意想不到地收获了中国观众的倾慕。该剧配音演员苏秀曾经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如此描述道,“那时的姑娘们都表示找对象就要找姿三四郎那样的。”
随后引进的电视剧《排球女将》(1982年)、《血疑》(1984年)、《阿信》(1985年)再度引发收视热潮,以励志剧为主的题材在当时的中国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剧《阿信》塑造了励志女性的经典形象。从艰难中迈向成功的女主人公阿信不畏挫折、艰苦创业的故事,“使一大批早期的‘中国个体户’获得信心和勇气”,还感动了许多中国女性观众,成为她们竞相模仿的奋斗典范。
日剧《排球女将》主人公小鹿纯子为了能够参加奥运会苦练球技,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先后练就了“晴空霹雳”“幻影旋风”等“必杀技”。她乐观开朗、精力充沛,其锐意进取不服输的品质也为观众树立了“阳光励志”“积极向上”的女性榜样。其明亮的眼睛、灿烂的招牌笑容、充满活力的身影,被那一代人视为对青春最好的诠释。
1984年中国又引进了巴西电视剧《女奴》和墨西哥电视剧《卞卡》《诽谤》《坎坷》等,这几部剧同样也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满足了国人对巴西和墨西哥以及两国风土人情的好奇,增进了与这两个国家文化上的亲近感。
产生共鸣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对经济振兴、生活富裕充满向往。日剧中主要荧屏形象的塑造不仅与中国文化传统契合度高,易于产生共鸣,同时也燃起了青年一代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希望。
从文化传统来看,不少日剧中的女主人公或温柔善良,或乐观向上,以不同方式诠释爱和忠诚,恰与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相吻合,获得当时国人的集体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日剧《排球女将》在中国内地播出之际,中国女排已在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7战7胜首次夺冠,又在1982年女排世锦赛二度夺冠。剧中反映出的勇敢拼搏精神同样满足了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一代的心理需要,进一步激发了国内的女排热,带领观众重温了80年代中国女排带给中国体坛的荣耀与自豪。当时,许多梳着小鹿纯子发型的年轻女孩一边哼着《排球女将》的主题歌,一边跑去操场打排球。中国女排运动员刘亚男、诸韵颖,乒乓球运动员张怡宁等都表示,小时候曾是小鹿纯子的狂热模仿者。
80年代,海外引进剧的热播还掀起了一阵时尚风潮。美国科幻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主人公马克·哈里斯的“蛤蟆镜”风靡一时,佩戴的人必须不能揭掉位于左镜片上代表了原装正品的白色圆形不干胶商标,以示时髦,并与喇叭裤、花衬衣、手提录音机、厚刘海宽鬓角的发型以及独特的游泳姿势一起,成为80年代街头青年的标配。而小鹿纯子的发型和大岛茂的衬衫一度非常时髦,演员山口百惠也成为许多中国男性的“梦中女神”。
此外,80年代境外引进剧进入中国的意义还在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影视剧制作水平的提高。90年代中国的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借鉴了80年代巴西的电视剧《女奴》的拍摄手法。《女奴》采用室内置景、多机拍摄、连贯表演、现场切换、同期录音等模式,被《渴望》制作团队予以本土化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文化风潮和流行风潮随着电视剧进入内地,80年代到90年代的引进剧还培养了中国电视剧观众的收视群体,并且开始形成中国观众早期的“明星崇拜”“追星潮流”。
80年代境外引进剧还让国人接触到其他国家全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随着以影视剧为载体的文化在华传播,也勾起了国人对海外的好奇,一些中国青年人开始萌生出国看看的想法。 (张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