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动因、经验及建议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产教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共同发力,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现有职教环境下共同推进。作为江苏省首批示范性高职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注重顶层设计,主动分析“产教融合难”的动因,学习其他标杆兄弟院校先进经验,与区域内企业一起深度谋划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工作,建成了一些颇具示范意义的典型项目和案例,实施成效显著,为学院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内涵支撑。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与困难,总结了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因及突破性成就,对持续推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工作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C-0070-04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难和矛盾
  (一)产教融合发展的现状
   就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还处在浅层次合作阶段。学校专业设置方向基本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学校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订单培养协议等,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企业实际参与度远远不够;有些院校进入中层合作阶段,除了以上合作内容以外,还能主动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以及技术支持服务等,在学校挂冠名班、企业冠名校企合作机构或基地等;少量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达到了深层次合作,这些院校一般具有高水平师资,综合实力较强,能够与企业一起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并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发展规划,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和协同创新中心,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二)产教融合的主要困难和矛盾
   校企合作不深入,学校热、企业冷是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老问题,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但仍未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研发能力不够,不能帮助企业解决实质问题,企业往往愿意舍近求远,找知名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二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且培养的学生在职业精神、吃苦耐劳品质方面优势并不明显;三是企业更关心既得利益,首先考虑低层次用工需求,这就导致酒店服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制造类、创意类等专业的校企合作情况不理想;四是在校企合作中,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够,有些政策还仅仅停留在文本上,地方执行力度有限,导致校企合作不畅。
   二、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因及突破
  (一)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因
   由于当前生源萎缩,学院在发展中也错过了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江苏省高水平院校的良好机遇,招生形势陡然严峻,导致学院办学经费紧张,内涵建设难以扎实推进。碍于经费紧张,学院教师也是缺编运行,不能按足额的师生比配备教师,引进高水平师资更是难上加难,双师型教师和高精尖人才难以保证,直接影响学院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采取了各种办法与对策,但往往难以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企业需要技术技能人才,但让他们无偿配合学院共同培养人才,也确实勉为其难。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但地方政府对国务院和各相关部委的政策落实也不够有力,短时间内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在此背景下,学院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48号)文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政校协同服务地方经济,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先进的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为常州区域急需的各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推进域内企业与学校的深入合作,努力实现“政校企合作、产教协同创新、多方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战略目标。
  (二)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举措与经验
   与域内重点企业协同发展。学院实施“学校 行业骨干企业 专业群”校企共同体学院模式,积极探索专业群服务行业骨干企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域内企业双方围绕服务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型交通四大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区域合作联盟关系,并在此框架之下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依托智能制造装备专业群,与星宇车灯、江苏恒立液压、今创集團、孟腾智能装备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共建企业学院,如星宇学院、恒立学院、孟腾智能工程学院。依托文旅专业群,与东方盐湖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金石大酒店共建企业学院,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商贸物流专业群,与京东物流华东区域分公司共建校外“全真式”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立“京东班”,探索“校企融合、课岗对接、仿真 全真”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合作。促成政府从政策层面引导校企开展以企业学院、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全面开展合作,并充分确立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学院与区域产业链紧密合作,成立“昆山—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金坛—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礼嘉—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宜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国家高新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六个区域合作联盟,充分利用政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政校企三方资源深度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地。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校企双方积极推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科技创新合作,学校选派博士、副高以上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活动,合作解决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应用难题,并提供政策支持。学院与武进区礼嘉镇、常州广电大陆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共建常州研学旅行研究院;与国产协助机器人先行者——遨博(江苏)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协作机器人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创新型小微企业帕尔菱科(常州)智能照明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开展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域内园区或企业以“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招聘团”等形式举行就业洽谈会,或在学院举办专场招聘会,有效实现人力资源供给对接,学院为域内园区和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举办产教融合研讨活动。根据工作需要,校企双方相互邀请对方参加产教融合研讨活动,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双方不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企业招聘与产学研对接等交流活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三、深化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反思与建议
  (一) 对产教融合工作的几点反思
   1.产教融合不等于校企合作。“融合”指两个东西融成一体,“合作”指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职业教育要求将产业与教育“融成一体”,而不仅仅是一种“联合行动”。“联合行动”是两个主体的活动,很难保证专业教育真正对接产业的需求。“融成一体”则是将两个主体融合成一个主体,使专业设置源于产业需求,人才规格服从产业需求,教学资源对接产业需求。自从专业教育为产业服务的功能明确以来,产教如何真正实现融合,是一个全世界都在探索而未能完全解决的体制问题。在中国,产教融合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困难,优势在于中国政府具有巨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困难在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理念上的共识和执行。
   2.产教融合不容易。产教融合实际上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几乎不具备真正“融合”的条件。当然,从点上突破未必不可能,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职业院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自然应该有所作为,但绝不是职业院校一方面能够完全解决,也不是教育一方面能够完全解决,必须全社会有所觉悟和行动,而且需要很大的行动。光有文件和领导讲话向各方提要求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非得通过立法和政策配套的根本性手段,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层次改革创新不可。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非常成功,但在它成功的背后,是一整套的支持体系。更重要的是,德国还有多年形成的传统来支持他们的职业教育,包括整套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3.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务院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总体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江苏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明显,院校水平参差不齐,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既要有紧迫性,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不排除个别院校试点的经验对推进总体工作的意义,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是否符合当地产业需要,是否达到了“一流”,需要若干年的实践验证。
   4.职业院校和市场脱节。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碎片化,内容单一狭窄,基本上执行的还是“三段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过于刚性,学业制度缺少弹性,很少具有适应产业变化的空间,也很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路径,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同志身在学校一线,但思维远离实际。以上说明中国的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5.专业建设应始于产业研究。从数据来看,产业人才需求已出现结构性变化,新兴岗位需求从基础、执行岗位向分析、策划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倾斜,新兴产业的竞争和经营管理进入专业化取代人海战术的阶段,“高阶人员 软件工具 外包服务”成为趋势。一些传统的专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在大数据时代必将面临“脱胎换骨”“更新换代”的变革,毕业生将面临就业的新挑战。产业的“重新定义”导致职业教育的迭代升级,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需要根据产业变化进行调整修订,管理者和教师必须经常性地接受技术、业态、产业变化的“洗脑”。现在,从行业中人,到行业专家,都在呼唤经世致用的行业研究,以对接产业、服务产业为己任的职业院校更应认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跟踪产业变化,了解产业需求,适应产业发展。
  (二) 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建议
   1.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政府部门不仅要制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类似文件,更要从实处着力,促使地方政府出台实施细则,强化执行,尤其要让合作企业在承担人才培养义务的同时得到税费减免等方面的实际利益。另外,应借鉴德国先进经验,尝试遴选或培育部分教育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部分资金和资源保障,引导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赢。职业院校除了提供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外,还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工艺难题,共同公关申报大的科研项目,真正在校企合作中掌握主动权。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职业院校科技人才和师资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校企合作势必一头冷、一头热。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发力,融合地方产学研优势资源,将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强强联合,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2.强化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担当,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蓄力。目前大多数企业对用工的需求还不高,有些简单加工型的岗位只需要一般的技能工人。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人素质也必然要求更高,因此,行业、企业也要不断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与地方职业院校一起合作培养人才。在目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付出往往回报并不明显,因此,合作企业也要向行业组织、合作院校、地方政府反映合理诉求,促成合作院校在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政府在税费减免方面的合理补偿。随着人才红利的逐渐减少和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未来企业也需要不断补充各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选准合适的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3.職业院校要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能“等靠要”,政策红利也需要职业院校积极争取。其一,职业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要企业做什么,更要思考能为企业做什么,对校企合作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将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其二,要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除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外,还要多引进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强化与地方研究机构的合作,在产学研上创新思路,提升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输出水平。职业院校可以组建柔性混编协同创新科研团队,与企业、科研院所、工业园区一起共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共建适应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融入区域产业,进行区校合作、镇校合作、院企融合,共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多层次服务平台体系等。其三,职业院校要完善教师考评机制,把做好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教师的企业锻炼和能力提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有获得感,从而调动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为企业服务,不断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四、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教体系的有效路径,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面向当前及未来发展,应依托职业教育的本真价值,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全面融合,调动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的积极性,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职能,明确和落实企业的主体地位与责任担当,职业学校应不断通过提升硬实力与软实力提高社会服务输出的层次和水平,形成利益相关者的多方联动和深度参与的保障机制,建构全方位的产教融合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校企深度合作,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陈向阳
  收稿日期:2019-05-08
  作者简介:蒋新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000)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切实解决方向与方法的问题。现实语文教学中,方法研究得多,方向明晰得少。其实,方向之于方法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明确“教什么”(即方向)的问题,然后才是“怎样教”(即方法)的问题。依据“学标”,服从“学情”,尊重“学材”是明晰教学方向、精准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学标;学情;学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
认识曹月红校长,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她留给我的印象是善良、温婉与坚韧。其实,我们很少聊语文或教育,但能不断听到她成长的消息,而且越来越“吓人”。起先,只是听同事说,常州的曹老师上课非常棒,后来就是全国赛课特等奖了;起先,只是说她已是区里的骨干人物,后来便成为了“一把手”,作为朋友,自然由衷地高兴!直到接到“命令”,要写一写曹月红,我才开始收集有关她的资料,尝试理解她的语文教育。读她如散文般的文字,
摘要:校企名师工作室共同体采取“一套方案、一条路径、一门课程”的“三合一”产教融合课程开发策略,即实施专兼结合、多元融合、知识整合的产教一体化课程开发方案;探索共筑平台、科研引领、学生参与的“双元”育人课程开发路径;开发传承创新、多方论证、共谋发展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为当前职教界开展深化产教融合工作提供了新案例、新视角。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名师工作室共同体;“双元”育人;课程开发   中
摘要:当前,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学校课程应进行整体而系统地规划设计。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在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步形成培育全人的“撇捺课程”体系。“撇捺课程”积极构建彰显时代要求的目标体系、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体系、全面开放生成的实施策略、以生为本教育的教学样态、基于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等,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摘要:叶圣陶教育思想包孕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实践价值。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积极践行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并揭示叶圣陶教育思想内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力量,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取得了显著办学成果。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校本实践;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A-0034-04  为了把“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项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从1.0迈向2.0,区域智慧教育大平台的建设是区域教育信息化2.0落地的重要基础。苏州高新区智慧教育时空云建设从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中层规划、细化底层实现,理清整体思路、创新建设内容、打造苏高新范式,落实建设责任、不断融合创新、注重应用落地等方面入手,探索出具有苏州高新区特质的智慧教育新范式。  关键词:智慧教育;时空云;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
摘要:阅读王维诗歌,除鉴赏诗歌本身如画般的意境、高雅的情操、丰富的手法之外,鉴赏王维自己的写作范式,用以指导高中生记叙文写作,将古文阅读与现代文写作有效衔接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B-0068-03  唐代诗人王维诗书琴画样样精通,可谓多才多艺,多栖多专。提起王维,我们都
摘要:素质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终身发展原则、职业人文原则、多元整合原则等五大原则;构建以人文教育为导向的、以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为导向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三种课程类型;采取素质教育分别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融合的实施路径。课程体系构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视角;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要:从语文课堂思维力缺失的现象看起,在对说理文《学与问》一课的公开课研讨过程中,“这一篇”的课堂经历了从“理解内容”到“领悟表达”,再到“运用语言”的变形。在一次次的变形中收获“这一类”说理文教学的质变智慧:有梯度,会比较,重语言运用,更促发了对“那一片”语文课堂的核变思考,语文课堂须追求深度,学会等待,扎实发展学生思维力。  关键词:说理文教学;思维力;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
【项目简介】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共生文化特色,始终关注学校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对师生的精神濡染。多年来,学校着力提升以审美情趣为价值导向的文化软实力,培养未来引领者的审美情趣,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文化自觉。基于这种文化诉求,我们形成了丰富的校本选修课、社团活动、三大节和读书月等审美教育载体。2018年6月,“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共生课程建设”成功申报江苏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