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今天,尽管大学生中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对的客观形势仍然是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敏锐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深刻透视大学生的心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启示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养成优良的社会品德。
一、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工作重行政管理轻思想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现阶段我国高校一般以每200名学生配备1名辅导员的标准设置,这是教育部经过科学论证而设定的标准,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工作内容重事务轻思想
当前,随着高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管理任务不断加重,辅导员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自觉不自觉地放在处理学生的具体事务上,诸如检查寝室卫生、接待家长来访、处理矛盾纠纷、指导活动开展以及各种评比推优、贷款补助等。这就造成辅导员疲于应付,难以去静心思考其本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久而久之,学生也误以为辅导员就只是也只能做这些具体事务性工作,他们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理想信仰等问题逐渐自然隐藏起来。自然,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无法开展。
2、工作方法重形式轻内容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经常与学生沟通之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来开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然而现阶段,高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中,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本是被强制性参加这些活动,于是“被讲座”、“被活动”等词悄然流行于学生当中,这样的活动根本无法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待加强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这支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曾经有学者对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七所西安的高校辅导员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0岁以下的辅导员占80%以上,近70%的辅导员未婚,近80%的人工作年限不满4年;本校留校的占74%,外校引进的占26%;文理科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7%和63%,非“思政”专业毕业生占到了90%以上。从上面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专职辅导员队伍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辅导员的数量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相应的思政教育的背景,这给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知识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主导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外部协调配合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助力。然而,高校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于是,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推到辅导员的身上,学生一有异动行为产生或者任务未完成,各部门就归结为一句话:“辅导员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做好”这种思想的存在,给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压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构建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非是辅导员队伍孤军奋战,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对策
(一)转变工作思路,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面对如此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应当转变工作思路,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性事务下放给学生干部,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不仅会分散辅导员的工作精力,也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如何依靠学生干部实现学生自治是关键。
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支部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以及社团干部等,五个群体在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辅导员学生工作重要依靠力量。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具体的事务交给学生生干部团体来完成,这样既达到了锻炼学生干部的目的。又可以让自己可以从繁重的学生管理具体性事性工作中脱离出来,抽出时间来思考、做规划,在思想的高度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航好由学生干部在划动的这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船,而不仅仅是在忙于学生事务性工作中,以“消防员”的角色,等学生碰到什么问题之后才匆匆忙忙的去解决。通过学生干部组织、学生参与、辅导员掌舵的形式开展学生活动,不仅能考验学生干部的各项能力,又能让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还有利于辅导员在学生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真正起到学生活动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载体的作用。
(二)加强自身修养,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对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已有许多学者从专业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系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少具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辅导员专业化制度建设人手的,只有较少学者对辅导员本身学识专业化进行了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发展制度化建设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辅导员个人学识的专业化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辅导员做个人专业化发展,让辅导员这个职业具有不可代替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根据林崇德等人对教师知识的研究,他们认为教师应当本体性知识、个体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三方面的结构成分,高校辅导员做为“具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的特殊人员,其知识结构也应当具备以上三方面的结构。
本体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核心的知识,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知识等;条件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将本体性知识“心理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的这类知识,它主要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不同教育情境时所需要的知识,是辅导员个人经验、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的高度综合,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质。对于辅导员而言,要想在专业化道路上取得长足的发展,首先就要做到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这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一个辅导员如果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等知识,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仅有理论知识,却不懂得学生 的心理,就根本不可以实现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加强本体性知识学习的同时,辅导员还应当积极准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其次是要不断进行实践反思。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不断实践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但只凭积累还是不够的,还要对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反思,寻找出哪些是可以继续,而哪些是应该在以后工作中避免的,只有这样,高校辅导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知识水平,实现精确、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构建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恩格斯在论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理论时,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合力”思想。“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是由单一的力量和因素在起作用,而是由许多的个人的意志、活动按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发生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对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是人们进行历史创造的一个过程,换句话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在各类不同合力的作用完成的。以“合力”思想为基本点,从我国高校工作实际出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整合好学校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合力,积极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模式,着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从内部来看,学校要做好整合各个纵横交错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工作,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学校应当统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与后勤人员等全校教职员工都号召到这个统一目标下,结合自身工作岗位承担相应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拓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又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学校还应当做好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树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学生处在学校之中,无时无刻不与学校发生各种关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者要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做到分工明确,目标统一,在学生与学生处理各种事项时,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从外部来看,学校要协调好学生家长与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树立全过程育人的观念。高校要动员家长与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心和支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联系社会、家庭的力量,找出社会与学校的联结点,确立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结实体,努力做到学生在家、在学校、在社会时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做到全程育人。
参考文献
[1]徐文良,明辨正误尊重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正确方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6(7)
[2]张锐,刘建林,以精干高效为目标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3]忠克定,等,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1998(3)
一、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工作重行政管理轻思想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现阶段我国高校一般以每200名学生配备1名辅导员的标准设置,这是教育部经过科学论证而设定的标准,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工作内容重事务轻思想
当前,随着高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管理任务不断加重,辅导员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自觉不自觉地放在处理学生的具体事务上,诸如检查寝室卫生、接待家长来访、处理矛盾纠纷、指导活动开展以及各种评比推优、贷款补助等。这就造成辅导员疲于应付,难以去静心思考其本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久而久之,学生也误以为辅导员就只是也只能做这些具体事务性工作,他们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理想信仰等问题逐渐自然隐藏起来。自然,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无法开展。
2、工作方法重形式轻内容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经常与学生沟通之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来开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然而现阶段,高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中,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本是被强制性参加这些活动,于是“被讲座”、“被活动”等词悄然流行于学生当中,这样的活动根本无法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待加强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这支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曾经有学者对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七所西安的高校辅导员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0岁以下的辅导员占80%以上,近70%的辅导员未婚,近80%的人工作年限不满4年;本校留校的占74%,外校引进的占26%;文理科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7%和63%,非“思政”专业毕业生占到了90%以上。从上面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专职辅导员队伍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辅导员的数量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相应的思政教育的背景,这给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知识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主导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外部协调配合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助力。然而,高校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于是,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推到辅导员的身上,学生一有异动行为产生或者任务未完成,各部门就归结为一句话:“辅导员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做好”这种思想的存在,给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压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构建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非是辅导员队伍孤军奋战,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对策
(一)转变工作思路,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面对如此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应当转变工作思路,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性事务下放给学生干部,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不仅会分散辅导员的工作精力,也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如何依靠学生干部实现学生自治是关键。
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支部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以及社团干部等,五个群体在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辅导员学生工作重要依靠力量。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具体的事务交给学生生干部团体来完成,这样既达到了锻炼学生干部的目的。又可以让自己可以从繁重的学生管理具体性事性工作中脱离出来,抽出时间来思考、做规划,在思想的高度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航好由学生干部在划动的这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船,而不仅仅是在忙于学生事务性工作中,以“消防员”的角色,等学生碰到什么问题之后才匆匆忙忙的去解决。通过学生干部组织、学生参与、辅导员掌舵的形式开展学生活动,不仅能考验学生干部的各项能力,又能让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还有利于辅导员在学生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真正起到学生活动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载体的作用。
(二)加强自身修养,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对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已有许多学者从专业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系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少具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辅导员专业化制度建设人手的,只有较少学者对辅导员本身学识专业化进行了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发展制度化建设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辅导员个人学识的专业化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辅导员做个人专业化发展,让辅导员这个职业具有不可代替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根据林崇德等人对教师知识的研究,他们认为教师应当本体性知识、个体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三方面的结构成分,高校辅导员做为“具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的特殊人员,其知识结构也应当具备以上三方面的结构。
本体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核心的知识,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知识等;条件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将本体性知识“心理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的这类知识,它主要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不同教育情境时所需要的知识,是辅导员个人经验、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的高度综合,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质。对于辅导员而言,要想在专业化道路上取得长足的发展,首先就要做到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这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一个辅导员如果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等知识,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仅有理论知识,却不懂得学生 的心理,就根本不可以实现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加强本体性知识学习的同时,辅导员还应当积极准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其次是要不断进行实践反思。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不断实践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但只凭积累还是不够的,还要对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反思,寻找出哪些是可以继续,而哪些是应该在以后工作中避免的,只有这样,高校辅导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知识水平,实现精确、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构建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恩格斯在论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理论时,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合力”思想。“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是由单一的力量和因素在起作用,而是由许多的个人的意志、活动按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发生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对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是人们进行历史创造的一个过程,换句话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在各类不同合力的作用完成的。以“合力”思想为基本点,从我国高校工作实际出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整合好学校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合力,积极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模式,着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从内部来看,学校要做好整合各个纵横交错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工作,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学校应当统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与后勤人员等全校教职员工都号召到这个统一目标下,结合自身工作岗位承担相应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拓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又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学校还应当做好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树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学生处在学校之中,无时无刻不与学校发生各种关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者要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做到分工明确,目标统一,在学生与学生处理各种事项时,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从外部来看,学校要协调好学生家长与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树立全过程育人的观念。高校要动员家长与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心和支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联系社会、家庭的力量,找出社会与学校的联结点,确立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结实体,努力做到学生在家、在学校、在社会时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做到全程育人。
参考文献
[1]徐文良,明辨正误尊重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正确方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6(7)
[2]张锐,刘建林,以精干高效为目标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3]忠克定,等,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