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相信“千年极寒论”吗?你相信“吃绿豆包治百病”吗?食用碗装方便面会致癌,一天喝八杯水能美容,一条“金庸被去世”的微博瞬间疯传……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横陈”在我们面前,而这之中,也有不计其数的“谣言”和“事实”让我们相信或者“被相信”,就像是造谣者屡试不爽的“生存技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一些这样的人,以这样的方式谋生。造谣者们通常都披着“伪科学”的外衣,用着本就拙劣的“行骗伎俩”,横行于民间千百年。今天,他们还掌握了利用媒体的盲目宣传的手法,然后,继续让缺乏质疑精神的人们受骗上当。造谣者确实可恶,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凭什么去相信?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面对谣言,你是怀疑,还是深信不疑?
我们在听信什么?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社会学家夏洛特•吉尔曼在《人类的工作》中写到:“轻信和盲从,无论是对旧的教条还是新的宣传,仍然是支配人类心灵的弱点。”那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面对着海量信息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喷涌而出,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到底有多少真假身藏其间?让我们通过时下火热的“中医之争”来看看究竟。
从古至今,中医赖以立命的“辨证论治”“阴阳平衡”等疗养原理一直受到国人的推崇,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国人也为了身体强健而越来越多地关注所谓的“中医养生之道”,比如,通电脉络治疗法、绿豆汤包治百病等违背中医理论的说法,诸多知名电视媒体的宣传更让人们深信不疑。
“通电体检”是李一及其弟子们的一项“神通”。现场,李一操控电流,为体检者进行“经络评估”,用任意一处插座都可进行,不需旁人暗中调节电量。这种体检的方式也被专家斥为“胡扯”。正常情况下人体安全电压约是36伏,这是基本物理常识。他说,以通电手法行骗并不稀奇,两人形成串联电路后,每人承受的电压降至110伏左右,就有可能不会当即致命;如果导线电阻很大,或再动些别的手脚,电流将更弱,就可能不会造成明显损伤。而曾被追随者称作是“中医食疗第一人”的张悟本说:“不管是治疗近视、高血压,还是癌症……药方中没有灵丹妙药,而不可缺少的是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当然,此人的昀后下场是“被打假”了。但时隔不到半年,一个叫做刘逢军的男子也在北京创办了一家中医养生研究院,称能治各种疑难病症,生意异常火爆。据养生研究院工作人员称,一般周六半天就有400人左右来问诊。
“李一门”“养生神医张悟本”等事件之所以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除了之前媒体大肆炒作和附加的名人效应外,人们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理性判断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打假斗士方舟子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科学和逻辑非常脆弱,缺乏严密的思维,而普通公众科技素养之差、缺乏批判精神,所以容易迷信和崇拜古人、古书和所谓的权威。”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说明了单纯的取缔非法诊所和“封杀神医”,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神医们”“春风吹又生”的另一原因。或许,我们只有学会在面对事情时如何巧妙地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地让“各路神医”无迹可寻。
传统文化的研究学者和专家李土生给迷信下了三个定义:一是该信的你不信;二是不该信的你盲目信;三是可以信的你过分信。他曾对国际上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言论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李土生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与西方科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中药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衰,关键是它不仅能够治病救人,而且对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和西医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病的人;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综合考虑,辨证论治。那些“反伪斗士们”硬要说它不科学,甚至扣上“伪科学”的帽子,是很荒谬的。”(摘自《腾讯网》)
李土生不希望中国人在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时,总是将糟粕放大,“就像你在旅游景点拍照时,应该拍那些美丽的风景,而不是拍角落的垃圾桶!”他觉得,传统文化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淘汰的机制,随着时间的流逝,精华的自然会留下,糟粕的自然会消失,人们应该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不应该自己认为是糟粕否定整个文化。李土生口中传统文化的“自我净化”功能,可以令其在历史长河中保留精华,淘汰糟粕。但如果传统文化遭到心怀不轨的人利用了去,还冠冕堂皇地以“保健养生”的名义,想必上当的人也会不在少数。看来,在人们完成长命百岁的美好心愿的旅途上,拥有分辨是非的清醒头脑是必要前提,而这也正是我们“病急乱投医”时昀缺乏的精神:清醒和理智。
我们为什么不质疑?
【司马迁的质疑】
2000多年前,当中国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开始撰写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时,他陷入了矛盾——孔子说,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其何怨乎”,但司马迁在一篇以伯夷、叔齐口吻写的诗中看到怨愤之气,于是他只能怀疑是不是自己对这首诗理解错了。
接着司马迁又借他人之口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困惑:如果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何像伯夷、叔齐这样一生“积仁”的人却终于饿死?为何像孔子昀推崇的弟子颜渊也常常食不果腹?而盗跖无恶不作却寿终正寝?司马迁比照当时的现实,这并不是个别,而是普遍的现象!他终于忍不住将疑惑说了出来:“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面对的困惑是循环的:如果天道酬善,那伯夷、叔齐的死就证明他们不是善人;如果他们是善人,那他们的死又在证明天道不是鼓励从善的。
解决不了这样的困惑,司马迁只好到他昀尊崇的孔子那里找答案,找来找去,只找到三条不无勉强的根据:一条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各人按自己的志向做人,不必考虑结局;一条是“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商风险太大,太不确定,于是孔子也被迫选择跟着志趣走;一条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行善的人才显出伟大,这也就是他们的价值。
很显然,写史重在史观,“个体选择”、“被迫为之”、“难能可贵”三个理由用于道德说理可以,但如果用来建构史观、指导历史叙述却极其困难。“司马迁之惑”所针对的价值与得失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其背后是人类进程的一种必然规律。(摘自《历史不忍细看》,河南文艺出版社)
【方舟子的质疑】
科普作家方舟子发文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监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简单描述复原的地动仪模型,不过是“艺术品”。候风地动仪与四大发明几乎齐名,国人都曾为此感到骄傲并深信不疑。难怪面对上述质疑,不少人表示难以接受,甚至有人指责质疑者“破坏民族自信,很不爱国”。
由于文化和习惯的传承,在不少人眼中,信任历史重大发明被视为荣耀,对其提出质疑则被视为羞辱。方舟子等质疑历史定论候风地动仪的作用,立马遭到质疑甚至攻击,也就在情理之中。但这并不明智。任何科学都经得起质疑,是假的质疑不成真,是真的质疑不成假。质疑者拥有质疑的权利,允许其对盖棺定论的地动仪唱一唱反调,天塌不下来,或许还能使尘封了的候风地动仪“活”起来,让人们接受一次科学精神的熏陶。用科学态度重新审视历史定论,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符合历史发展精神。
而当我们在讨论“国人缺乏独立思考”这一命题时,不能一概而论地归结为人的主观因素在作祟。究其原因,一项“是什么原因导致质疑不受欢迎”的调查告诉我们,73.7%的人将原因归结为“质疑的人会处处碰壁,付出代价”;50.8%的人认为“即使质疑也没什么用”;69.6%的人指出,我们的社会其实不缺质疑精神,缺的是宽容质疑的大环境——宽容尚且做不到,更别提欢迎质疑,提倡质疑了。而在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主办、瑞士伯尔尼历史博物馆协办的第40期小谷围科学讲坛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的保罗•爱尔德士教授表示:“如果中国学生有更多的质疑精神,那就更好了。”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质疑,然后呢?我们的思维习惯了“不了了之”,但当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影响到我们活生生的个人生活时,我们至少不应放弃“寻找真相”的勇气,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456年~536年),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在医学方面,他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还对各种药物如何配伍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药物知识日渐丰富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汉代的这本《神农本草经》,不仅辗转传抄,“遗误相继,字义残缺”,而且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便是对《神农本草经》原有的365种药所作的订正、补充和说明,是有调查研究作为基础的,之后又加入了365种新的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他发现许多药物,虽被指为药用,其实有名无实,毫无价值。遇到疑难就去调查研究,这是陶弘景在几十年治学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
这里有个很生动的故事: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诗经》的旧注说,蜾蠃(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本,书本说的跟《诗经》旧注的一模一样。他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书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羸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粮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作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查研究的办法揭穿了。
谣言之所以为谣言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在谣言面前,一些像达尔文一样的斗士选择解开它“神秘”的面纱,戳穿其背后的假阴谋,还真相于大众。也有一些人选择普及科学知识,就像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所认为的那样: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需要有一群人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著名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曾推荐一本书《完美先生达尔文》:
我觉得关于达尔文的生平还有整个“演化论”诞生的过程,这个故事我是一直非常、非常着迷的。所以我看很多关于达尔文的传记,关于“演化论”的历史。为什么呢?这里面可以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等待发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觉得神往。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很难想象到的一个情况,这个情况就是当年达尔文在推出他的理论前的那种犹豫、不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人没有一个像欧洲人、美国人那样基督教文化的背景,我们对于达尔文理论带来的对信仰的这种挑战,它的震撼,它的刺激,我们一般中国人是比较难理解的……“演化论”一来到中国以后,我们的接受是非常、非常自然,非常迅速的。但是反观别的国家,例如说美国这么一个先进的国家,直到今天为止,都还有几乎近一半的人是相信生物是上帝所创造的。你这么一对比就可以知道,当年达尔文在推出他这样的一个说法之前,他有多大、多大的一个心理障碍。……
在这本书里面,他就提到了当初达尔文要设计跟构想他的“演化论”的时候,所要面对的那个背景问题是什么?这个背景问题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欧洲人自古以来,他们相信有神。到了基督教信仰传入之后,受到基督教信仰的洗礼,他们非常坚定地相信世界万物。第一,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的;第二,人在这个万物之中是有特殊地位的,就像上帝对亚当所说的一样,你对我创造的其他物种都握有权柄,你是非常特别的,你是万物之灵。
达尔文把这种认知从天文学延伸到生物学,他在早期的笔记中抱怨,人们常常赞叹智慧人类的出现,达尔文对此并不那么感兴趣,反而接着写道,世上具有其他感官昆虫的出现才值得赞叹。他有一个比演化论还要深沉的想法,这个就是他称为“自然汰择”或者叫做“天择”的概念,认为这个才是演化发生的主要机制。这样的一个机制代表什么呢?就表示演化是没有目的的,但是有效。在这个过程里面各个平等,不知道未来,不讲求目标,只有结果,唯一的价值标准是成功存活与繁衍后代。在达尔文的心目中,如果他翻身的话,他从坟墓里面出来的话,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对“演化论”的理解,他会大吃一惊的。
在梁文道点评《完美先生达尔文》一书时,说到了我们经常陷入的一个陷阱:盲从,这也正是谣言之所以称为谣言昀重要的因素。庆幸的是,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以科学的方法去探寻每一个“谣言背后的真伪”。科学松鼠会就是其中一个昀有力量的组织。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汇聚了当代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南方周末》评价说:“松鼠会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当科学像音乐、电影一样,成为人们热聊的话题时,整个社会将会怎样?一个名叫丫丫的“松鼠”对这一不遥远的未来做了美好憧憬:“那时人们不会再花200块钱去买一盒价值10块的脑白金,也会对铺天盖地的前列腺尿路感染特效药完全免疫。”而著名专栏作家连岳的一句话则完全说出了松鼠会的存在价值,他说:“如果我们认为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普就是需要的。”而现在,科学松鼠会再次利用网络的力量创建了“果壳网”,其中的主题站——“谣言粉碎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诸如“手机辐射真的有那么大吗?”“中国儿童的想象力是世界倒数第一吗?”“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真实存在吗?”等主题文章,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的传播已经开始逐渐走入到公众的视野中,“谣言粉碎机”的标语也声称:“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我们乐意看到这样的孜孜不倦寻求真相的民间组织的诞生,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谣言不用到了这里才终结。
结语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谣言止于智者”是我们几乎快要忘却的一句至理名言。谣言的出现和伪科学信息的传播,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而我们之所以相信,是缺乏质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进行独立判断,而非轻信妄言,去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和恨”,让理智和清醒行于世上。
我们在听信什么?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社会学家夏洛特•吉尔曼在《人类的工作》中写到:“轻信和盲从,无论是对旧的教条还是新的宣传,仍然是支配人类心灵的弱点。”那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面对着海量信息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喷涌而出,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到底有多少真假身藏其间?让我们通过时下火热的“中医之争”来看看究竟。
从古至今,中医赖以立命的“辨证论治”“阴阳平衡”等疗养原理一直受到国人的推崇,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国人也为了身体强健而越来越多地关注所谓的“中医养生之道”,比如,通电脉络治疗法、绿豆汤包治百病等违背中医理论的说法,诸多知名电视媒体的宣传更让人们深信不疑。
“通电体检”是李一及其弟子们的一项“神通”。现场,李一操控电流,为体检者进行“经络评估”,用任意一处插座都可进行,不需旁人暗中调节电量。这种体检的方式也被专家斥为“胡扯”。正常情况下人体安全电压约是36伏,这是基本物理常识。他说,以通电手法行骗并不稀奇,两人形成串联电路后,每人承受的电压降至110伏左右,就有可能不会当即致命;如果导线电阻很大,或再动些别的手脚,电流将更弱,就可能不会造成明显损伤。而曾被追随者称作是“中医食疗第一人”的张悟本说:“不管是治疗近视、高血压,还是癌症……药方中没有灵丹妙药,而不可缺少的是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当然,此人的昀后下场是“被打假”了。但时隔不到半年,一个叫做刘逢军的男子也在北京创办了一家中医养生研究院,称能治各种疑难病症,生意异常火爆。据养生研究院工作人员称,一般周六半天就有400人左右来问诊。
“李一门”“养生神医张悟本”等事件之所以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除了之前媒体大肆炒作和附加的名人效应外,人们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理性判断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打假斗士方舟子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科学和逻辑非常脆弱,缺乏严密的思维,而普通公众科技素养之差、缺乏批判精神,所以容易迷信和崇拜古人、古书和所谓的权威。”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说明了单纯的取缔非法诊所和“封杀神医”,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神医们”“春风吹又生”的另一原因。或许,我们只有学会在面对事情时如何巧妙地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地让“各路神医”无迹可寻。
传统文化的研究学者和专家李土生给迷信下了三个定义:一是该信的你不信;二是不该信的你盲目信;三是可以信的你过分信。他曾对国际上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言论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李土生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与西方科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中药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衰,关键是它不仅能够治病救人,而且对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和西医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病的人;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综合考虑,辨证论治。那些“反伪斗士们”硬要说它不科学,甚至扣上“伪科学”的帽子,是很荒谬的。”(摘自《腾讯网》)
李土生不希望中国人在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时,总是将糟粕放大,“就像你在旅游景点拍照时,应该拍那些美丽的风景,而不是拍角落的垃圾桶!”他觉得,传统文化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淘汰的机制,随着时间的流逝,精华的自然会留下,糟粕的自然会消失,人们应该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不应该自己认为是糟粕否定整个文化。李土生口中传统文化的“自我净化”功能,可以令其在历史长河中保留精华,淘汰糟粕。但如果传统文化遭到心怀不轨的人利用了去,还冠冕堂皇地以“保健养生”的名义,想必上当的人也会不在少数。看来,在人们完成长命百岁的美好心愿的旅途上,拥有分辨是非的清醒头脑是必要前提,而这也正是我们“病急乱投医”时昀缺乏的精神:清醒和理智。
我们为什么不质疑?
【司马迁的质疑】
2000多年前,当中国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开始撰写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时,他陷入了矛盾——孔子说,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其何怨乎”,但司马迁在一篇以伯夷、叔齐口吻写的诗中看到怨愤之气,于是他只能怀疑是不是自己对这首诗理解错了。
接着司马迁又借他人之口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困惑:如果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何像伯夷、叔齐这样一生“积仁”的人却终于饿死?为何像孔子昀推崇的弟子颜渊也常常食不果腹?而盗跖无恶不作却寿终正寝?司马迁比照当时的现实,这并不是个别,而是普遍的现象!他终于忍不住将疑惑说了出来:“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面对的困惑是循环的:如果天道酬善,那伯夷、叔齐的死就证明他们不是善人;如果他们是善人,那他们的死又在证明天道不是鼓励从善的。
解决不了这样的困惑,司马迁只好到他昀尊崇的孔子那里找答案,找来找去,只找到三条不无勉强的根据:一条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各人按自己的志向做人,不必考虑结局;一条是“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商风险太大,太不确定,于是孔子也被迫选择跟着志趣走;一条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行善的人才显出伟大,这也就是他们的价值。
很显然,写史重在史观,“个体选择”、“被迫为之”、“难能可贵”三个理由用于道德说理可以,但如果用来建构史观、指导历史叙述却极其困难。“司马迁之惑”所针对的价值与得失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其背后是人类进程的一种必然规律。(摘自《历史不忍细看》,河南文艺出版社)
【方舟子的质疑】
科普作家方舟子发文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监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简单描述复原的地动仪模型,不过是“艺术品”。候风地动仪与四大发明几乎齐名,国人都曾为此感到骄傲并深信不疑。难怪面对上述质疑,不少人表示难以接受,甚至有人指责质疑者“破坏民族自信,很不爱国”。
由于文化和习惯的传承,在不少人眼中,信任历史重大发明被视为荣耀,对其提出质疑则被视为羞辱。方舟子等质疑历史定论候风地动仪的作用,立马遭到质疑甚至攻击,也就在情理之中。但这并不明智。任何科学都经得起质疑,是假的质疑不成真,是真的质疑不成假。质疑者拥有质疑的权利,允许其对盖棺定论的地动仪唱一唱反调,天塌不下来,或许还能使尘封了的候风地动仪“活”起来,让人们接受一次科学精神的熏陶。用科学态度重新审视历史定论,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符合历史发展精神。
而当我们在讨论“国人缺乏独立思考”这一命题时,不能一概而论地归结为人的主观因素在作祟。究其原因,一项“是什么原因导致质疑不受欢迎”的调查告诉我们,73.7%的人将原因归结为“质疑的人会处处碰壁,付出代价”;50.8%的人认为“即使质疑也没什么用”;69.6%的人指出,我们的社会其实不缺质疑精神,缺的是宽容质疑的大环境——宽容尚且做不到,更别提欢迎质疑,提倡质疑了。而在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主办、瑞士伯尔尼历史博物馆协办的第40期小谷围科学讲坛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的保罗•爱尔德士教授表示:“如果中国学生有更多的质疑精神,那就更好了。”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质疑,然后呢?我们的思维习惯了“不了了之”,但当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影响到我们活生生的个人生活时,我们至少不应放弃“寻找真相”的勇气,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456年~536年),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在医学方面,他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还对各种药物如何配伍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药物知识日渐丰富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汉代的这本《神农本草经》,不仅辗转传抄,“遗误相继,字义残缺”,而且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便是对《神农本草经》原有的365种药所作的订正、补充和说明,是有调查研究作为基础的,之后又加入了365种新的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他发现许多药物,虽被指为药用,其实有名无实,毫无价值。遇到疑难就去调查研究,这是陶弘景在几十年治学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
这里有个很生动的故事: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诗经》的旧注说,蜾蠃(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本,书本说的跟《诗经》旧注的一模一样。他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书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羸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粮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作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查研究的办法揭穿了。
谣言之所以为谣言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在谣言面前,一些像达尔文一样的斗士选择解开它“神秘”的面纱,戳穿其背后的假阴谋,还真相于大众。也有一些人选择普及科学知识,就像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所认为的那样: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需要有一群人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著名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曾推荐一本书《完美先生达尔文》:
我觉得关于达尔文的生平还有整个“演化论”诞生的过程,这个故事我是一直非常、非常着迷的。所以我看很多关于达尔文的传记,关于“演化论”的历史。为什么呢?这里面可以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等待发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觉得神往。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很难想象到的一个情况,这个情况就是当年达尔文在推出他的理论前的那种犹豫、不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人没有一个像欧洲人、美国人那样基督教文化的背景,我们对于达尔文理论带来的对信仰的这种挑战,它的震撼,它的刺激,我们一般中国人是比较难理解的……“演化论”一来到中国以后,我们的接受是非常、非常自然,非常迅速的。但是反观别的国家,例如说美国这么一个先进的国家,直到今天为止,都还有几乎近一半的人是相信生物是上帝所创造的。你这么一对比就可以知道,当年达尔文在推出他这样的一个说法之前,他有多大、多大的一个心理障碍。……
在这本书里面,他就提到了当初达尔文要设计跟构想他的“演化论”的时候,所要面对的那个背景问题是什么?这个背景问题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欧洲人自古以来,他们相信有神。到了基督教信仰传入之后,受到基督教信仰的洗礼,他们非常坚定地相信世界万物。第一,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的;第二,人在这个万物之中是有特殊地位的,就像上帝对亚当所说的一样,你对我创造的其他物种都握有权柄,你是非常特别的,你是万物之灵。
达尔文把这种认知从天文学延伸到生物学,他在早期的笔记中抱怨,人们常常赞叹智慧人类的出现,达尔文对此并不那么感兴趣,反而接着写道,世上具有其他感官昆虫的出现才值得赞叹。他有一个比演化论还要深沉的想法,这个就是他称为“自然汰择”或者叫做“天择”的概念,认为这个才是演化发生的主要机制。这样的一个机制代表什么呢?就表示演化是没有目的的,但是有效。在这个过程里面各个平等,不知道未来,不讲求目标,只有结果,唯一的价值标准是成功存活与繁衍后代。在达尔文的心目中,如果他翻身的话,他从坟墓里面出来的话,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对“演化论”的理解,他会大吃一惊的。
在梁文道点评《完美先生达尔文》一书时,说到了我们经常陷入的一个陷阱:盲从,这也正是谣言之所以称为谣言昀重要的因素。庆幸的是,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以科学的方法去探寻每一个“谣言背后的真伪”。科学松鼠会就是其中一个昀有力量的组织。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汇聚了当代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南方周末》评价说:“松鼠会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当科学像音乐、电影一样,成为人们热聊的话题时,整个社会将会怎样?一个名叫丫丫的“松鼠”对这一不遥远的未来做了美好憧憬:“那时人们不会再花200块钱去买一盒价值10块的脑白金,也会对铺天盖地的前列腺尿路感染特效药完全免疫。”而著名专栏作家连岳的一句话则完全说出了松鼠会的存在价值,他说:“如果我们认为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普就是需要的。”而现在,科学松鼠会再次利用网络的力量创建了“果壳网”,其中的主题站——“谣言粉碎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诸如“手机辐射真的有那么大吗?”“中国儿童的想象力是世界倒数第一吗?”“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真实存在吗?”等主题文章,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的传播已经开始逐渐走入到公众的视野中,“谣言粉碎机”的标语也声称:“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我们乐意看到这样的孜孜不倦寻求真相的民间组织的诞生,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谣言不用到了这里才终结。
结语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谣言止于智者”是我们几乎快要忘却的一句至理名言。谣言的出现和伪科学信息的传播,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而我们之所以相信,是缺乏质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进行独立判断,而非轻信妄言,去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和恨”,让理智和清醒行于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