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暖乍寒的滨州,广袤的土地上处处激荡着谋求超越、谋求发展的豪情;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辽阔的黄河三角洲上掀起了强劲的“滨州旋风”,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远大的发展前景,使得滨州市这片曾经默默无闻上千年的广袤土地变得炙手可热。
向着黄河三角洲,向着渤海,去滨州投资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大企业战略推演的重要考量。在这气势恢弘的壮美篇章里面,蕴藏着哪些动人的故事?又是谁,演绎开启了大幕之后的精彩和神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梯次推进探索将黄河三角洲的千里荒滩演变成开发热土
几百年来,挟带黄沙静静流淌的黄河由此冲进辽阔的渤海湾。风生水起、潮涨潮落。对于这—方水土,人们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的恩赐,世世代代的滨州人习惯了这种贫瘠单调的生活,在向老天讨生活的漫长岁月里,祈盼变化的那一天。
伴随着全球发展浪潮的起起落落,大河三角洲、海滨城市几乎吸引了所有经济发达国家的眼光。人类最初的希望升腾在大河三角洲流域,可谁又想到,成千上万年以后,世界再次将发展的希望投向大河三角洲。
拿起一张中国地图,人们发现,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发展潜力,滨州市在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范围内陆地面积、人口、未利用土地都占到了三分之_以上。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终于垂青这—方土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梯次推进到黄河三角洲。2009年11月23日起,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经不懈努力终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一串串艰难探索的足迹令人欣慰。
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农业发展。决定对黄淮海平原进行综合开发。同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建设黄河三角洲能源、化工和农牧渔业基地。1989年,国家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全国八大农业开发区之一,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1991年7月5日,中共惠民地委(中共滨州市委前身)成立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努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进入新世纪,国家先后在“十五”计划和“十—五”规划中提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2008年3月,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黄河三角洲19个县区范围。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了实地调研。2009年11月23日《规划》获国务院领导签批。
滨州的带头人以独到的战略眼光,远在国家战略逐步推进之前,已经在渤海之滨、黄河之州开篇布局、未雨绸缪了。自2003年起,他们聘请中科院有关专家制定规划,启动建设了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简称“北带”。“北带”开发建设集生态恢复、盐化工、油化工、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及旅游观光于一体。通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已建成总长210公里的防潮大堤新增土地4.2万公顷,保护滩涂开发6.7万公顷,有效抵挡了两次大风暴潮袭击。自力更生建设的万吨级滨州港,在《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之前,散杂货码头、导引大堤和中小型特种船舶制造基地显出雏形。盐业基地规模和水平也大大提升,原盐产量实现翻番。
《规划》的批复,为滨州的发展提供了强力助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加速。据统计,2010年滨州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都排在全省的前列,突破了“四个大关”,实现了“四个加速”。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lD0亿元大关,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000亿元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9%、15.3%、13.6%、13.1%,高出全省1.2、5.3、0.6、1.3个百点。
坚持“黄三角建设主战场”为主和“黄蓝两区建设一体化”同步推进的战略布局。经济增长亮点迭现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使某些地区优先发展,应使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带动极”,带动实现全局的平衡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全力推进滨州黄河三角洲建设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滨州的产业布局和规模结构该如何调整?
滨州市的决策者认为,要按照树立“黄三角建设主战场”和“黄蓝两区建设一体化”的理念,突出高效生态主题,突出现代集约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走集约化、高新化、生态化之路,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发展。
根据国家《规划》中确定的“四点”、“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要求,滨州市于2010年4月2日举行了北海新区(即临港产业区)揭牌仪式,正式设立了临港产业区的领导机构,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建设。9月29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北海新区正式成为省级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这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设立的第一个省级开发区。
北海新区规划了50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开工建设了三横七纵路网及桥涵、绿化亮化、黄河故道整治、污水处理厂、水电汛管网、天然气管网、热电及管网、星级宾馆及住宅、公寓楼、滨州北海生态林场及湿地公园等十大工程。目前,道路工程80%路段完成路基、60%路段完成面层:桥梁工程80%完成前期工程、50%实现通车;万亩生态林场道路全面铺开,已开始栽植苗木。
在招商引资方面,北海新区采取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组织精干力量,先后到欧洲、日本、韩国及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北京、山西、四川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宣传推介,北海经济开发区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客商的关注,前来考察洽谈的客商络绎不绝。截至目前,先后引进7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房地产、星级酒店、燃气工程、钢构、节能灯、新型建材、电子等21个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合同总投资104亿元,另有2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近期有望再签订一批投资合同。同时,针对—些商会、大财团、大企业系统化投资、产业链投资的特点,新区把主攻方向放到招产业、招园区上,发展“园中园”,培植壮大园区经济,拉动膨胀开发建设规模。20lO年10月10日与福建客商签订了总投资20亿元的容纳20个单体项目的“中闽科技创业园”,10月16日与福建客商签订了总投资21亿元的汽车配件科技产业园项目,10月18日与厦门客商签订的总投资39亿元、容纳40个单体项目的“厦门洛矶山科技创 业园”举行了奠基仪式。
在产业发展方面,根据北海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立足现实,启动内力,加快盐及盐化工、海水养殖等现有产业的调整、优化、改造、升级。
汇泰集团公司在盐化工、水产养殖制盐等领域,积极同中国海洋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施海水“一水多用”,形成了以原盐、溴素、苦卤钾镁和精细化工等产业为主体,以废物资源化为辅助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体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一期投资11亿元的汇泰蓝色经济产业园4万吨/年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磷化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海水淡化等项目已投产。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不断推广、应用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承担的海参池塘养殖技术推广项目、东方对虾增殖放流项目、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项目、优质贝类底播增殖项目、欧鳎池塘养殖项目均取得了成功。北海经济开发区内建设的国内第一条海底软管生产线投入生产。新区还划出一大片区域作为“飞地”,与外地的企业共同开发,以优惠政策促使区域间功能互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沿海荒碱地上一个新的产业聚集区即将形成。
借助黄河三角洲开发契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大型现代骨干工业企业
一年时间里,按照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要求,滨州市重点培植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及医药、现代服务等产业。打造魏桥创业、滨化集团、鲁北化工、西王集团、渤海油脂、盟威制造、亚光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
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方面:规划建设10个重点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推进优势农产品向适宜产区集中。正在建设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采用现代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构筑高端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园区成为农产品研发和营销服务基地,打造农产品现代物流和深加工等产业体系,探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为黄河三角洲乃至全国提供高效生态农业样板。
在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方面:规划建设了25个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区,集聚产业、资源、资金等要素,着力培植产业集群。进一步配套完善总规划面积197平方公里的9个省级开发区。增强了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快了惠民绳网产业园区、沾化循环经济特色区、滨州临港新能源产业园区、魏桥新材料产业园、兴福板材厨具产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扩规提档。在进一步搞好装备制造、纺织家纺、化工、粮油果蔬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优势资源向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聚集。
在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规划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孙子文化旅游区、黄河岛休闲度假旅游区、现代渔港经济区、沿黄绿色休闲观光区等15个服务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现代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目前,滨州市现代服务业已发展成商贸、旅游、金融、信息、物流等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型和生产型服务业共同繁荣的格局,成为滨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领域。全市上市企业达11家,上市后备资源企业保持在30家左右,上市融资总额133亿元,邹平县以6家上市公司85亿元的融资额在全省县域中排名第1位。
滨州是山东省7个沿海市之一。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201.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31.2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递增约30.1%,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增加值95.8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7.1%,比2008年增长0.4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成为滨州市新的增长点。进入2010年。滨州市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加快高效生态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化工、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海洋矿业、滨海旅游、海水利用等都创下良好的业绩。全年实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左右,在加速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拉动作用。
中国只有一个黄河三角洲,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重点突破的同时。如何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市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考虑
多少年来,滨州人对自己的城市区位既感到自豪,又有些无奈。这里位居环渤海地区的地理轴心位置,是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惟一的出海口,距北京350公里,3小时车程;距天津200公里,2小时车程;济南和青岛均在3小时城际圈之内,应该说位置绝佳。但是,滨州没有主干铁路。没有万吨级港口。虽处东部沿海,却是内陆乃至西部地区的面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滨州快速发展的“瓶颈”制约。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给了滨州的交通“瓶颈”一个有力的扩张器。2010年是滨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年”,一年里,滨州强力推进了滨州港、疏港公路、滨港铁路、德龙烟铁路、滨德高速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滨州港按照2011年底实现2×3万吨级码头及防波堤一期工程建成实现简易运营的要求。正在加紧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滨德高速公路滨州段累计完成投资5.3亿元,占总投资的52.6%。滨州港疏港路建成通车,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亚洲最大的汽车站一一滨州汽车总站于5月1日全面启用。农村公路开工402公里,开工桥梁17座。孙武黄河大桥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审批,正进行初步设计。德龙烟铁路滨州段已于10月底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其它相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滨港铁路一期工程实现运营。二期正准备列入国家规划和山东省“五纵”规划。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文明的窗口。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主战场的滨州市,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做出了成功的前瞻性探索。滨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她的前身是一个人不过百的黄河滩上的道旭渡口,直到2001年撤地设市后,城市建设才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将城市性质定位为:“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心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四环五海”内涵是集蓄水排涝、对外交通、生态林业、休闲游憩、城市建设为一体的城市建设综合系统。四环:即环城道路、环城水系、环城绿带、环城景点。五海:即通过整治低洼涝地形成的大型的水面,有中海、南海、北海、东海、西海五个湖泊。为完善城市功能,滨州市还建设了“36桥”、“72湖”,营造出了“人在湖畔居,夜闻波涛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滨州市保持着多年的国家卫生城市 称号,近年来又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品味滨州,一座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将矗立在苍穹与大地之间,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年轻而神圣的土地上,与黄河携手,与大海相拥
对照<规划>高效、生态、环保的主题。滨州在(规划>被批复后的一段时间里,先后制定了《滨州生态建市规划》、《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等一系列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2009年末,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0.58万公顷。农田林网面积28.69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8.5%。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治污减排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一年来。滨州市“上治理工程、抓企业达标、促治污减排”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强化对全市减排工程的重点监管。共建成10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39万吨/日:建成区域性污水处理厂10个,点源治理设施59座,累计形成废水治理能力42.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8%。先后关闭“五小”企业300多家,淘汰落后设备3.6万台(套),关停小火电23台96.9万千瓦,拆除3条立窑生产线,减少水泥熟料生产能力30万吨。二氧化硫减排累计完成率100.49%,COD累计完成率80.48%,万元GDP能耗下降5.83%,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规划》的题中之义。滨州市重点培育形成了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西王集团工业园、铁雄能源工业园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7个行业形成了1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多赢”,生态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目前,全市拥有5家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3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10家省环境友好企业。全市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滨州市成为全省第4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建成了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成就有声,奉献无言。在滨州快速发展的背后,是378万人的艰辛付出,正是他们,发扬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科学创新的精神,用一双双勤劳的手,创造了矗立在这块土地上的神奇。
崛起黄三角,融入环渤海——滨州在加速,在赶超,在迎接呈几何变量增长的黄金发展期的到来。
编辑/杜启洪
向着黄河三角洲,向着渤海,去滨州投资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大企业战略推演的重要考量。在这气势恢弘的壮美篇章里面,蕴藏着哪些动人的故事?又是谁,演绎开启了大幕之后的精彩和神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梯次推进探索将黄河三角洲的千里荒滩演变成开发热土
几百年来,挟带黄沙静静流淌的黄河由此冲进辽阔的渤海湾。风生水起、潮涨潮落。对于这—方水土,人们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的恩赐,世世代代的滨州人习惯了这种贫瘠单调的生活,在向老天讨生活的漫长岁月里,祈盼变化的那一天。
伴随着全球发展浪潮的起起落落,大河三角洲、海滨城市几乎吸引了所有经济发达国家的眼光。人类最初的希望升腾在大河三角洲流域,可谁又想到,成千上万年以后,世界再次将发展的希望投向大河三角洲。
拿起一张中国地图,人们发现,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发展潜力,滨州市在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范围内陆地面积、人口、未利用土地都占到了三分之_以上。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终于垂青这—方土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梯次推进到黄河三角洲。2009年11月23日起,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经不懈努力终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一串串艰难探索的足迹令人欣慰。
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农业发展。决定对黄淮海平原进行综合开发。同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建设黄河三角洲能源、化工和农牧渔业基地。1989年,国家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全国八大农业开发区之一,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1991年7月5日,中共惠民地委(中共滨州市委前身)成立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努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进入新世纪,国家先后在“十五”计划和“十—五”规划中提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2008年3月,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黄河三角洲19个县区范围。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了实地调研。2009年11月23日《规划》获国务院领导签批。
滨州的带头人以独到的战略眼光,远在国家战略逐步推进之前,已经在渤海之滨、黄河之州开篇布局、未雨绸缪了。自2003年起,他们聘请中科院有关专家制定规划,启动建设了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简称“北带”。“北带”开发建设集生态恢复、盐化工、油化工、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及旅游观光于一体。通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已建成总长210公里的防潮大堤新增土地4.2万公顷,保护滩涂开发6.7万公顷,有效抵挡了两次大风暴潮袭击。自力更生建设的万吨级滨州港,在《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之前,散杂货码头、导引大堤和中小型特种船舶制造基地显出雏形。盐业基地规模和水平也大大提升,原盐产量实现翻番。
《规划》的批复,为滨州的发展提供了强力助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加速。据统计,2010年滨州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都排在全省的前列,突破了“四个大关”,实现了“四个加速”。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lD0亿元大关,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000亿元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9%、15.3%、13.6%、13.1%,高出全省1.2、5.3、0.6、1.3个百点。
坚持“黄三角建设主战场”为主和“黄蓝两区建设一体化”同步推进的战略布局。经济增长亮点迭现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使某些地区优先发展,应使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带动极”,带动实现全局的平衡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全力推进滨州黄河三角洲建设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滨州的产业布局和规模结构该如何调整?
滨州市的决策者认为,要按照树立“黄三角建设主战场”和“黄蓝两区建设一体化”的理念,突出高效生态主题,突出现代集约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走集约化、高新化、生态化之路,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发展。
根据国家《规划》中确定的“四点”、“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要求,滨州市于2010年4月2日举行了北海新区(即临港产业区)揭牌仪式,正式设立了临港产业区的领导机构,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建设。9月29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北海新区正式成为省级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这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设立的第一个省级开发区。
北海新区规划了50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开工建设了三横七纵路网及桥涵、绿化亮化、黄河故道整治、污水处理厂、水电汛管网、天然气管网、热电及管网、星级宾馆及住宅、公寓楼、滨州北海生态林场及湿地公园等十大工程。目前,道路工程80%路段完成路基、60%路段完成面层:桥梁工程80%完成前期工程、50%实现通车;万亩生态林场道路全面铺开,已开始栽植苗木。
在招商引资方面,北海新区采取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组织精干力量,先后到欧洲、日本、韩国及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北京、山西、四川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宣传推介,北海经济开发区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客商的关注,前来考察洽谈的客商络绎不绝。截至目前,先后引进7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房地产、星级酒店、燃气工程、钢构、节能灯、新型建材、电子等21个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合同总投资104亿元,另有2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近期有望再签订一批投资合同。同时,针对—些商会、大财团、大企业系统化投资、产业链投资的特点,新区把主攻方向放到招产业、招园区上,发展“园中园”,培植壮大园区经济,拉动膨胀开发建设规模。20lO年10月10日与福建客商签订了总投资20亿元的容纳20个单体项目的“中闽科技创业园”,10月16日与福建客商签订了总投资21亿元的汽车配件科技产业园项目,10月18日与厦门客商签订的总投资39亿元、容纳40个单体项目的“厦门洛矶山科技创 业园”举行了奠基仪式。
在产业发展方面,根据北海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立足现实,启动内力,加快盐及盐化工、海水养殖等现有产业的调整、优化、改造、升级。
汇泰集团公司在盐化工、水产养殖制盐等领域,积极同中国海洋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施海水“一水多用”,形成了以原盐、溴素、苦卤钾镁和精细化工等产业为主体,以废物资源化为辅助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体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一期投资11亿元的汇泰蓝色经济产业园4万吨/年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磷化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海水淡化等项目已投产。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不断推广、应用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承担的海参池塘养殖技术推广项目、东方对虾增殖放流项目、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项目、优质贝类底播增殖项目、欧鳎池塘养殖项目均取得了成功。北海经济开发区内建设的国内第一条海底软管生产线投入生产。新区还划出一大片区域作为“飞地”,与外地的企业共同开发,以优惠政策促使区域间功能互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沿海荒碱地上一个新的产业聚集区即将形成。
借助黄河三角洲开发契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大型现代骨干工业企业
一年时间里,按照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要求,滨州市重点培植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及医药、现代服务等产业。打造魏桥创业、滨化集团、鲁北化工、西王集团、渤海油脂、盟威制造、亚光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
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方面:规划建设10个重点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推进优势农产品向适宜产区集中。正在建设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采用现代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构筑高端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园区成为农产品研发和营销服务基地,打造农产品现代物流和深加工等产业体系,探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为黄河三角洲乃至全国提供高效生态农业样板。
在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方面:规划建设了25个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区,集聚产业、资源、资金等要素,着力培植产业集群。进一步配套完善总规划面积197平方公里的9个省级开发区。增强了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快了惠民绳网产业园区、沾化循环经济特色区、滨州临港新能源产业园区、魏桥新材料产业园、兴福板材厨具产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扩规提档。在进一步搞好装备制造、纺织家纺、化工、粮油果蔬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优势资源向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聚集。
在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规划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孙子文化旅游区、黄河岛休闲度假旅游区、现代渔港经济区、沿黄绿色休闲观光区等15个服务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现代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目前,滨州市现代服务业已发展成商贸、旅游、金融、信息、物流等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型和生产型服务业共同繁荣的格局,成为滨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领域。全市上市企业达11家,上市后备资源企业保持在30家左右,上市融资总额133亿元,邹平县以6家上市公司85亿元的融资额在全省县域中排名第1位。
滨州是山东省7个沿海市之一。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201.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31.2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递增约30.1%,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增加值95.8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7.1%,比2008年增长0.4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成为滨州市新的增长点。进入2010年。滨州市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加快高效生态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化工、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海洋矿业、滨海旅游、海水利用等都创下良好的业绩。全年实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左右,在加速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拉动作用。
中国只有一个黄河三角洲,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重点突破的同时。如何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市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考虑
多少年来,滨州人对自己的城市区位既感到自豪,又有些无奈。这里位居环渤海地区的地理轴心位置,是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惟一的出海口,距北京350公里,3小时车程;距天津200公里,2小时车程;济南和青岛均在3小时城际圈之内,应该说位置绝佳。但是,滨州没有主干铁路。没有万吨级港口。虽处东部沿海,却是内陆乃至西部地区的面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滨州快速发展的“瓶颈”制约。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给了滨州的交通“瓶颈”一个有力的扩张器。2010年是滨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年”,一年里,滨州强力推进了滨州港、疏港公路、滨港铁路、德龙烟铁路、滨德高速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滨州港按照2011年底实现2×3万吨级码头及防波堤一期工程建成实现简易运营的要求。正在加紧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滨德高速公路滨州段累计完成投资5.3亿元,占总投资的52.6%。滨州港疏港路建成通车,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亚洲最大的汽车站一一滨州汽车总站于5月1日全面启用。农村公路开工402公里,开工桥梁17座。孙武黄河大桥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审批,正进行初步设计。德龙烟铁路滨州段已于10月底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其它相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滨港铁路一期工程实现运营。二期正准备列入国家规划和山东省“五纵”规划。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文明的窗口。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主战场的滨州市,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做出了成功的前瞻性探索。滨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她的前身是一个人不过百的黄河滩上的道旭渡口,直到2001年撤地设市后,城市建设才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将城市性质定位为:“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心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四环五海”内涵是集蓄水排涝、对外交通、生态林业、休闲游憩、城市建设为一体的城市建设综合系统。四环:即环城道路、环城水系、环城绿带、环城景点。五海:即通过整治低洼涝地形成的大型的水面,有中海、南海、北海、东海、西海五个湖泊。为完善城市功能,滨州市还建设了“36桥”、“72湖”,营造出了“人在湖畔居,夜闻波涛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滨州市保持着多年的国家卫生城市 称号,近年来又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品味滨州,一座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将矗立在苍穹与大地之间,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年轻而神圣的土地上,与黄河携手,与大海相拥
对照<规划>高效、生态、环保的主题。滨州在(规划>被批复后的一段时间里,先后制定了《滨州生态建市规划》、《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等一系列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2009年末,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0.58万公顷。农田林网面积28.69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8.5%。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治污减排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一年来。滨州市“上治理工程、抓企业达标、促治污减排”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强化对全市减排工程的重点监管。共建成10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39万吨/日:建成区域性污水处理厂10个,点源治理设施59座,累计形成废水治理能力42.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8%。先后关闭“五小”企业300多家,淘汰落后设备3.6万台(套),关停小火电23台96.9万千瓦,拆除3条立窑生产线,减少水泥熟料生产能力30万吨。二氧化硫减排累计完成率100.49%,COD累计完成率80.48%,万元GDP能耗下降5.83%,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规划》的题中之义。滨州市重点培育形成了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西王集团工业园、铁雄能源工业园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7个行业形成了1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多赢”,生态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目前,全市拥有5家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3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10家省环境友好企业。全市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滨州市成为全省第4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建成了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成就有声,奉献无言。在滨州快速发展的背后,是378万人的艰辛付出,正是他们,发扬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科学创新的精神,用一双双勤劳的手,创造了矗立在这块土地上的神奇。
崛起黄三角,融入环渤海——滨州在加速,在赶超,在迎接呈几何变量增长的黄金发展期的到来。
编辑/杜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