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对小学每个学段的习作都有具体要求。读后感是小学阶段考察读书笔记能力的主要方面,写读后感又能避免学生背诵或抄袭别人的文章,很多老师在出试题时,考虑让学生写读后感。读后感,要写出读书以后的感想,要适当引出原文的内容。但有些学生 “抄书一大片,体会一点点”,那也不能算是好的读后感。因此,要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就必须学会怎样引用原文内容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
一、怎样引用原文内容
(一)对必须引用的原文作简要介绍
写读后感时引用的原文内容,不是照抄,不是具体介绍,更不必作细致的描写,而只要作简略的叙述就可以了。可以这样灵活引用原文,如读《长征》这首诗后,对红军那种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出这种“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充分表达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再读,对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只引用原文的个别字句
如《桥》一文,写的是在一个深夜,当洪水袭来时,村委老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木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的故事。充分表达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可引用“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揪出”(自己的儿子)等词句来体现习作的中心思想。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然后引导学生联想从影视或报刊上看到的英雄模范人物,如抢救矿井下遇险的矿工、扑救森林大火的勇士,都具有老支书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三)把对原文内容的介绍融合在感想中
把对原文内容的介绍融合在感想中的写法,使“读”和“感”融为一体。如读过 《凡卡》后,同学们以 《来我们家做客吧》为题写读后感。一个学生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我情不自禁地扑进妈妈的怀里,激动地说:‘妈妈,把凡卡接到我们家来,好吗?’……我们这里没有那种打你的老板了,也没有拿鱼嘴戳你的脸的老板娘了。你来了以后,和我们一起生活,和我一起上学,生日吃可以吃大蛋糕……”作文中的“那种打你的老板”“拿鱼嘴戳你的脸的老板娘”……都是小说《凡卡》写到的有关情节。作者结合感想作简略的介绍,引起“你”对原文内容的回忆,产生共鸣,所以不必对原文作过多的叙述。
二、读后感的感想从哪里来
(一)“感”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
一定要逐字、逐句、逐段地精读。虽然这好像是最笨的方法,但这样才能感受深刻。再以《桥》为例。让学生通过作者描写老汉(年迈的村支书)在面对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挡”的山洪时“像一座山”,沉着镇定地指挥着“跌跌撞撞”的群众过桥、“像只豹子”在人群中“揪出”自己的儿子,让他“排在后面去”……最后“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等语句,经过深入思考便理解老村支书父子牺牲的意义。老村支书就是一座生命桥,他不徇私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便深深地感动广大读者。
(二)“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章,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浮想联翩。学生把文章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能够有感而发,文如泉涌。
(三)“感”从实实在在的体会中来
新中国各项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后祖国科技的腾飞,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学生从间接和直接都能知道一些。再加上文章报道,影视再现,便能使学生不但有所“知”,有所“见”,而且更有所“感”。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深入浅出地介绍,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差别: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富强先进。一个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团结、奋斗,才能把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才能赶上世界上先进的国家,从而立志从小刻苦、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了才能为建设祖国出力。
(四)“感”从丰富的联想中来
联想可使生活内容表现得更广阔、更丰富、更深远,由一见十,由少见多,探隐如显,不全见全。如写:《省下零用钱,捐助有需要的人》这篇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到……零用钱显少,但全国十三亿人平均每人省下一元钱,那么,將会是多少元呢?在国家加速西部大开发的今天,用这些钱去支援西部开发,去兴建学校,让穷苦的孩子都有书读,使他们不会变成文盲。当今世界,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与先进国家竞争。写读后感跟其他写作一样,是相辅相成的,是相通的。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丰富的词语,学习用词造句,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能准确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写读后感时,切忌变成如下的程式:“抄题、摘录、检讨、保证”。这也是初学读后感时的通病。
一、怎样引用原文内容
(一)对必须引用的原文作简要介绍
写读后感时引用的原文内容,不是照抄,不是具体介绍,更不必作细致的描写,而只要作简略的叙述就可以了。可以这样灵活引用原文,如读《长征》这首诗后,对红军那种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出这种“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充分表达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再读,对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只引用原文的个别字句
如《桥》一文,写的是在一个深夜,当洪水袭来时,村委老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木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的故事。充分表达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可引用“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揪出”(自己的儿子)等词句来体现习作的中心思想。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然后引导学生联想从影视或报刊上看到的英雄模范人物,如抢救矿井下遇险的矿工、扑救森林大火的勇士,都具有老支书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三)把对原文内容的介绍融合在感想中
把对原文内容的介绍融合在感想中的写法,使“读”和“感”融为一体。如读过 《凡卡》后,同学们以 《来我们家做客吧》为题写读后感。一个学生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我情不自禁地扑进妈妈的怀里,激动地说:‘妈妈,把凡卡接到我们家来,好吗?’……我们这里没有那种打你的老板了,也没有拿鱼嘴戳你的脸的老板娘了。你来了以后,和我们一起生活,和我一起上学,生日吃可以吃大蛋糕……”作文中的“那种打你的老板”“拿鱼嘴戳你的脸的老板娘”……都是小说《凡卡》写到的有关情节。作者结合感想作简略的介绍,引起“你”对原文内容的回忆,产生共鸣,所以不必对原文作过多的叙述。
二、读后感的感想从哪里来
(一)“感”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
一定要逐字、逐句、逐段地精读。虽然这好像是最笨的方法,但这样才能感受深刻。再以《桥》为例。让学生通过作者描写老汉(年迈的村支书)在面对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挡”的山洪时“像一座山”,沉着镇定地指挥着“跌跌撞撞”的群众过桥、“像只豹子”在人群中“揪出”自己的儿子,让他“排在后面去”……最后“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等语句,经过深入思考便理解老村支书父子牺牲的意义。老村支书就是一座生命桥,他不徇私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便深深地感动广大读者。
(二)“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章,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浮想联翩。学生把文章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能够有感而发,文如泉涌。
(三)“感”从实实在在的体会中来
新中国各项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后祖国科技的腾飞,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学生从间接和直接都能知道一些。再加上文章报道,影视再现,便能使学生不但有所“知”,有所“见”,而且更有所“感”。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深入浅出地介绍,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差别: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富强先进。一个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团结、奋斗,才能把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才能赶上世界上先进的国家,从而立志从小刻苦、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了才能为建设祖国出力。
(四)“感”从丰富的联想中来
联想可使生活内容表现得更广阔、更丰富、更深远,由一见十,由少见多,探隐如显,不全见全。如写:《省下零用钱,捐助有需要的人》这篇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到……零用钱显少,但全国十三亿人平均每人省下一元钱,那么,將会是多少元呢?在国家加速西部大开发的今天,用这些钱去支援西部开发,去兴建学校,让穷苦的孩子都有书读,使他们不会变成文盲。当今世界,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与先进国家竞争。写读后感跟其他写作一样,是相辅相成的,是相通的。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丰富的词语,学习用词造句,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能准确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写读后感时,切忌变成如下的程式:“抄题、摘录、检讨、保证”。这也是初学读后感时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