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稻茬小麦壮苗培育和高产栽培途径,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耕翻(PR)、旋耕(RR)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对冬前麦苗主茎和分蘖生长生理和成熟期单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翻方式下越冬始期茎蘖数分别比旋耕和免耕方式下高1.5%,12.8%,差异显著(P<0.05);单株叶面积和干质量分别达到94 cm2和787 mg,均显著高于免耕(P<0.05).相比免耕,耕翻显著提升了小麦苗期主茎、第一、第二和第三分蘖顶部全展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
【机 构】
: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稻茬小麦壮苗培育和高产栽培途径,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耕翻(PR)、旋耕(RR)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对冬前麦苗主茎和分蘖生长生理和成熟期单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翻方式下越冬始期茎蘖数分别比旋耕和免耕方式下高1.5%,12.8%,差异显著(P<0.05);单株叶面积和干质量分别达到94 cm2和787 mg,均显著高于免耕(P<0.05).相比免耕,耕翻显著提升了小麦苗期主茎、第一、第二和第三分蘖顶部全展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明显促进了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磷酸丙糖异构酶(TPI)活性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并促进了蔗糖合成酶(SS-Ⅱ)、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P<0.05);并且显著提高了主茎、第二和第三分蘖的叶片氮含量(P<0.05).此外,耕翻和旋耕方式还增加了主茎、第一和第二分蘖的叶面积和干质量.表明耕翻较旋耕和免耕方式更有利于协同提升苗期主茎和低位分蘖的氮代谢、糖代谢和光能利用水平,进而增加光合生产能力,形成壮苗.而旋耕对碳氮代谢和光合能力的提升高于免耕,但弱于耕翻.耕翻下主茎穗的穗粒数、单粒质量和旋耕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免耕(P<0.05).耕翻下第一和第二分蘖的穗粒数显著高于旋耕和免耕(P0.05).由此可见,通过耕翻方式可提升稻茬小麦冬前幼苗的主茎、第一、二分蘖的糖氮代谢和光合生理活性,形成壮苗个体,促进了单穗生产力尤其是穗粒数的增加.
其他文献
为了开发稳定可靠、操作简便的大豆分子标记,以12份地理来源不同的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基因组10倍深度重测序开发长片段插入/缺失(InDel)标记,并应用2018年黄淮海大豆多点鉴定96份参试品系DNA指纹图谱构建.结果表明,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插入/缺失片段长度大于20 bp的InDel标记66561个,平均每条染色体InDel标记的数量为3262个;位于内含子的InDel占比12.35%,位于基因上游序列和下游序列的InDel占比分别为25.83%,20.44%,位于基因间隔区的InDel占比34
为了探讨玉米bZIP基因家族成员在玉米抗逆中的作用,以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为试验材料,设置200 mmol/L的NaCl溶液、20%PEG6000(Polyethylene Glycol 6000)、4℃低温和硝态氮或铵态氮缺乏胁迫试验,利用qPCR技术,对9个ZmbZIP基因应答各类逆境胁迫的响应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9个ZmbZIP基因进一步细分为3个亚组.qPCR分析结果表明,8个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表达,ZmbZIP80没有被检测到,其可能是假基因.在人为模拟盐、干旱、低温和
[目的]以桑葚汁和紫薯原汁为基料,经调和制复合混浊饮料.[方法]首先确定桑葚汁与紫薯原汁比例,再以食用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黄原胶为试剂分别对桑葚紫薯复合液作稳定性处理,最后进行风味调配即得复合饮料产品.[结果]桑葚汁和紫薯原汁的最佳比例为3:1,其色泽、风味最佳;稳定性效果最好试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用量为0.6%,吸光度高达0.93,工艺条件为原汁浓度0.6%,温度45℃,时间16 h和pH值为7;通过综合评分,得出桑葚紫薯复合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为:桑葚紫薯复合原汁10%、总糖12%
牛筋草是禾本科1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等光照充足的地区,危害豆类、薯类、蔬菜、果树等旱地作物,已经被列为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本文简述了牛筋草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我国危害作物的情况.针对由于长期使用单一农药杀灭杂草,导致防控牛筋草失效的情况,探讨了耕作防控、覆草防控、生草防控、地膜覆盖、化学防控、火焰防控技术防控牛筋草的效果、优缺点及适用情景,以期为牛筋草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为筛选出适合临夏种植的彩色油菜新品种,丰富当地油菜花色,对引进的4个观赏型油菜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观赏型油菜品种TH折合产量较高,为2656.25 kg/hm2,较对照品种青杂3号减产1.62%,减产不明显;但其花期长达40 d,平均单株花朵数多达298.4朵,且花序紧凑、花色纯度高(88%)、单株盛花量大,经济性状良好.综合考虑认为,观赏型油菜品种TH适合临夏州及类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为挖掘小麦抗逆基因,研究类钙调素基因在植物抗逆反应的分子机制,利用电子克隆结合RT-PCR的方法克隆小麦类钙调素基因TaCML8-A.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的CDS区全长为519 bp,编码172个氨基酸,包含PTZ00184和FRQ1超家族,含有4个EF-hand结构域,其中包含4个钙离子结合位点;编码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8.31 ku,等电点为4.54,属于酸性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TaCML8-A蛋白质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中均有分布.核苷酸序列比对发现,TaCML8-A与水稻OsCML14亲缘关
为获得扁茎黄芪转录组信息及功能基因表达特征,以扁茎黄芪的幼苗叶片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扁茎黄芪Unigene 19280条,总长23472470 bp,其中GC含量达42.74%,测序质量和组装效果较好.通过Blast分析后,分别有12541,10120,9412,8953,7494,5052条Unigene在Nr、Swiss-Prot、GO、KEGG、KOG、COG数据库获得注释.注释到的扁茎黄芪Unigene同源物种以豆科植物为
为了克隆山药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特性,并检测该基因在山药珠芽发芽期的表达特征,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山药IPT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山药中克隆到了长为1398,1044,1349 bp的3条核酸序列,依次命名为DoIPT1、DoIPT5a和DoIPT5b,基因登录号依次是:MW353160、MW353016、MW353017,各基因的阅读框长度依次为1137,861,1011 bp,编码氨基酸长度分别
为定位控制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的QTL,探究其遗传机制,以耐冷性强的粳稻品种彩稻为母本、耐冷性弱的籼稻品种WD为父本杂交衍生的含有189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以低温胁迫下的相对发芽率、平均发芽天数、成苗率、芽期耐冷级别为鉴定指标,结合978个Bin标记,运用IciMapping 4.2对发芽期和芽期耐冷QTL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2对与芽期耐冷有关的上位性QTL,LOD值分别为5.70,5.55,贡献率分别为13.22%,39.87%;此外,还检测到5个与水稻发芽期耐冷相关的QTL、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0)、农户方式(A1)、底氮减施(A2)、底氮后移(A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B1)、缩行增密(行距25 cm,B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B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