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当代中国青春类型电影的经典之作,以主人公马小军为代表的一群青春少年的心路历程,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影像表现手段,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影片努力渲染的盛夏光影和浓烈阳光,只不过是青春华丽的外表,而那些躁动不安、苦闷迷茫但又不失快乐的情绪,才是那时青春记忆的内核。
[关键词]青春 阳光 记忆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中国青春类型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成年马小军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夏天的青春故事。这部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虽以“文革”为背景,却不写政治,反而把故事焦点放在少年的成长经历上。具有姜文本人的生活体验。为我们讲述了一段躁动不安却又不失快乐的青春往事。
一
影片是以一个低沉的男声的开始的,随着他的叙述,故事在怀旧的基调中缓缓展开,一段似梦非梦的往事混合了青春特有的光芒拉开帷幕,年少的人物和场景虽然在记忆中搁放许久,但是只要掸掉灰尘,依然充满光彩。
影片主角马小军和他的伙伴们是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的孩子,那时候正逢“文革”,大人们都忙着批斗和宣传,孩子们于是在大人的“无暇顾及”中获得了自由。由于故事被安排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虽不见丝毫政治上的浮躁。却依然理所当然的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标志。电影的开篇,便是一尊雄伟的毛主席雕像,欢送会响彻着革命歌曲,隆重地向我们交待了社会背景。一切交相辉映,即便是没有感受过那个时代的人。也能够很快地沉浸到那个时代中去。
青春的热情在那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时代里,每个孩子都憧憬着为共和国的繁荣英勇捐躯。特别是像马小军一样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被革命故事和闪亮的军功章耳濡目染,不断渴望书写自己的壮烈。
政治只作为背景,而故事则聚焦成长。十几岁时候所谓的英雄概念,无非是会打架和招女孩喜欢,没有人管教的日子,马小军和同伴们如同一群奔放的马驹一样四处游荡,无论是打架,抽烟,与女孩搭讪,都会努力表现出得心应手。却往往力不从心。马小军不是领袖,而是部队大院众多伙伴中的一个,他外表上满不在乎,但内心却十分懦弱。他那种想要表现自己被别人重视起来的虚荣想法,往往是青春期的共性。比如马小军被带到派出所然后哭着求情。回家后却嚣张跋扈地对着镜子寻找心里安慰:再比如打架时众人抓住其中一个孩子,马小军不分青红皂白就一个板儿砖拍下去,在众人面前把他打得血肉模糊。
二
马小军结识了一个独特的女孩米兰,米兰的成熟美丽。深深吸引了马小军,跟米兰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不遗余力地去讨米兰的欢心,吹嘘自己。或是将别人做过的事情安到自己身上来吸引米兰的注意力,但令他失望的是。米兰总与他保持着刚好的距离,而与伙伴中的大孩子刘忆苦更加谈得来……
在那些似乎出现了偏差的记忆中,马小军与米兰在一起的交往好像明亮的阳光刺痛双眼般的真实:马小军在马路上第一次跟米兰搭讪,却被她讥诮:马小军大肆地对米兰吹嘘,而米兰只是平静地说“是吗”:两个人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并且有时会为一张照片而发起争执:米兰房间里绿色的格子窗帘,以及她锐利的目光和肆无忌惮的明亮的笑容……这些细节让少年的暗恋变得生动起来,这为后来马小军对米兰的凝望和所想做了铺垫。使马小军对米兰的好感,超出了仅仅是被一张照片吸引这样单薄的原因。
周身有躁动的因子,特别是在夏天的炎热和浮躁下,少年的心事被更加轻易地裸露出来。嫉妒、焦躁、不甘、郁闷……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灼灼地发热。炙烤着少年的胸膛,马小军想要追随米兰的焦急,与米兰在人群中的游刃有余相比。显得幼稚。于是为了让米兰记住他,他闯进米兰家里试图强暴她。却被米兰愤怒而有力地反击了。之后,马小军便被伙伴们孤立起来,再过不久,米兰也彻底消失在他的生活中。马小军就像所有受伤的孩子一样,沉寂地游离在人群之外,却又渴望集体的怀抱。他像一只离群的雁。寂寞地独自漂浮在游泳池中央。阳光倾泻而下。水光粼粼。
当阳光太过灿烂的时候。就会灼伤皮肤,就像他们的青春,美好的很有分寸,让人觉得遗憾却也无法避免。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三
镜头里盛满了夏天的光影,整齐的民房。闪亮的军功章,以及少年肆意的笑脸……而没有我们一提到“文革”就会想到的批斗、大字报、苦难和伤痛。青春在这个时代里激昂和高亢,心中有诉不尽的激情与梦想。一切都是金灿灿的。在夏天里熠熠生辉。
那时的青春。一定是单纯到贫乏,而贫乏却快乐的。少年黝黑赤裸的脊背,汗水顺着皮肤蜿蜓的流下来,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军绿色的衬衫罩在单薄的身躯上,军绿色的书包里装着板砖和菜刀:澡堂里幽暗的蓝光,“哗哗”的水声,和少年们的嘻笑怒骂:一个人的房顶,上上下下来来回回的那同一个逆光的侧影,有时会吐出寂寞的烟雾:少女的明亮而灿烂的笑靥,轻盈的双脚,裙袂漾过心头。
影片里,现实的故事和幻想的情节杂糅在了一起。少年时候的记忆总是有些颠三倒四,但这却这使得整部影片在平淡的讲述中多出了一些色彩和起伏,有时少年紊乱的思维会让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这却让马小军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好在影片的进行过程中不断有旁白的梳理和解释。这帮助我们对故事的了解和认识变得清晰一“……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好像又搅到了一块,可能她根本就没有当我的面睡过觉,可能她根本没有那样凝视过我,那么她锥子般锐利的目光和熟睡的样子,又是怎么跑到我的脑海中来的呢?……”像这样的旁白贯穿了整部影片,很多东西都被用这样直接的方式交待了出来,他的叙述者是成年后的马小军,他的声音不似少年那充满热情的清亮和高亢,而是平静而深沉的,虽然没有什么情绪的波动,却依然让人感到有怀念的味道。这样的旁白像是针和线,将散落在记忆各处的年少时光缝补在一起,再按照时间顺序回首,这样的安排是只属于成人的。
影片的明线,是马小军对米兰的迷恋。而暗线则是青春成长的喧嚣和躁动。那些美丽或者忧伤,总是那样的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两条线索相互缠绕着前进,使故事讲述得朴素而充实,给成长中的人提示,给成长过的人共鸣。无论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和怎样的人群里,大家所经历的青春心事都是一样的。当时那些觉得十分艰难的事情,过后看看,其实都已经轻松地走过了。很多年后,大家都长大了,各自过上了体面的生活,而那时被大家一直崇拜和推崇的刘忆苦却在战争中变成了傻子。他们经历青春的稚嫩,是为了更好的成熟,少年时候浓烈的阳光终于落下帷幕,取而代之的,是成熟以后的温润与厚重,如同一道深情而充满暖意的目光。久久凝视着那段过去的青春岁月……
[关键词]青春 阳光 记忆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中国青春类型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成年马小军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夏天的青春故事。这部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虽以“文革”为背景,却不写政治,反而把故事焦点放在少年的成长经历上。具有姜文本人的生活体验。为我们讲述了一段躁动不安却又不失快乐的青春往事。
一
影片是以一个低沉的男声的开始的,随着他的叙述,故事在怀旧的基调中缓缓展开,一段似梦非梦的往事混合了青春特有的光芒拉开帷幕,年少的人物和场景虽然在记忆中搁放许久,但是只要掸掉灰尘,依然充满光彩。
影片主角马小军和他的伙伴们是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的孩子,那时候正逢“文革”,大人们都忙着批斗和宣传,孩子们于是在大人的“无暇顾及”中获得了自由。由于故事被安排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虽不见丝毫政治上的浮躁。却依然理所当然的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标志。电影的开篇,便是一尊雄伟的毛主席雕像,欢送会响彻着革命歌曲,隆重地向我们交待了社会背景。一切交相辉映,即便是没有感受过那个时代的人。也能够很快地沉浸到那个时代中去。
青春的热情在那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时代里,每个孩子都憧憬着为共和国的繁荣英勇捐躯。特别是像马小军一样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被革命故事和闪亮的军功章耳濡目染,不断渴望书写自己的壮烈。
政治只作为背景,而故事则聚焦成长。十几岁时候所谓的英雄概念,无非是会打架和招女孩喜欢,没有人管教的日子,马小军和同伴们如同一群奔放的马驹一样四处游荡,无论是打架,抽烟,与女孩搭讪,都会努力表现出得心应手。却往往力不从心。马小军不是领袖,而是部队大院众多伙伴中的一个,他外表上满不在乎,但内心却十分懦弱。他那种想要表现自己被别人重视起来的虚荣想法,往往是青春期的共性。比如马小军被带到派出所然后哭着求情。回家后却嚣张跋扈地对着镜子寻找心里安慰:再比如打架时众人抓住其中一个孩子,马小军不分青红皂白就一个板儿砖拍下去,在众人面前把他打得血肉模糊。
二
马小军结识了一个独特的女孩米兰,米兰的成熟美丽。深深吸引了马小军,跟米兰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不遗余力地去讨米兰的欢心,吹嘘自己。或是将别人做过的事情安到自己身上来吸引米兰的注意力,但令他失望的是。米兰总与他保持着刚好的距离,而与伙伴中的大孩子刘忆苦更加谈得来……
在那些似乎出现了偏差的记忆中,马小军与米兰在一起的交往好像明亮的阳光刺痛双眼般的真实:马小军在马路上第一次跟米兰搭讪,却被她讥诮:马小军大肆地对米兰吹嘘,而米兰只是平静地说“是吗”:两个人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并且有时会为一张照片而发起争执:米兰房间里绿色的格子窗帘,以及她锐利的目光和肆无忌惮的明亮的笑容……这些细节让少年的暗恋变得生动起来,这为后来马小军对米兰的凝望和所想做了铺垫。使马小军对米兰的好感,超出了仅仅是被一张照片吸引这样单薄的原因。
周身有躁动的因子,特别是在夏天的炎热和浮躁下,少年的心事被更加轻易地裸露出来。嫉妒、焦躁、不甘、郁闷……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灼灼地发热。炙烤着少年的胸膛,马小军想要追随米兰的焦急,与米兰在人群中的游刃有余相比。显得幼稚。于是为了让米兰记住他,他闯进米兰家里试图强暴她。却被米兰愤怒而有力地反击了。之后,马小军便被伙伴们孤立起来,再过不久,米兰也彻底消失在他的生活中。马小军就像所有受伤的孩子一样,沉寂地游离在人群之外,却又渴望集体的怀抱。他像一只离群的雁。寂寞地独自漂浮在游泳池中央。阳光倾泻而下。水光粼粼。
当阳光太过灿烂的时候。就会灼伤皮肤,就像他们的青春,美好的很有分寸,让人觉得遗憾却也无法避免。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三
镜头里盛满了夏天的光影,整齐的民房。闪亮的军功章,以及少年肆意的笑脸……而没有我们一提到“文革”就会想到的批斗、大字报、苦难和伤痛。青春在这个时代里激昂和高亢,心中有诉不尽的激情与梦想。一切都是金灿灿的。在夏天里熠熠生辉。
那时的青春。一定是单纯到贫乏,而贫乏却快乐的。少年黝黑赤裸的脊背,汗水顺着皮肤蜿蜓的流下来,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军绿色的衬衫罩在单薄的身躯上,军绿色的书包里装着板砖和菜刀:澡堂里幽暗的蓝光,“哗哗”的水声,和少年们的嘻笑怒骂:一个人的房顶,上上下下来来回回的那同一个逆光的侧影,有时会吐出寂寞的烟雾:少女的明亮而灿烂的笑靥,轻盈的双脚,裙袂漾过心头。
影片里,现实的故事和幻想的情节杂糅在了一起。少年时候的记忆总是有些颠三倒四,但这却这使得整部影片在平淡的讲述中多出了一些色彩和起伏,有时少年紊乱的思维会让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这却让马小军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好在影片的进行过程中不断有旁白的梳理和解释。这帮助我们对故事的了解和认识变得清晰一“……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好像又搅到了一块,可能她根本就没有当我的面睡过觉,可能她根本没有那样凝视过我,那么她锥子般锐利的目光和熟睡的样子,又是怎么跑到我的脑海中来的呢?……”像这样的旁白贯穿了整部影片,很多东西都被用这样直接的方式交待了出来,他的叙述者是成年后的马小军,他的声音不似少年那充满热情的清亮和高亢,而是平静而深沉的,虽然没有什么情绪的波动,却依然让人感到有怀念的味道。这样的旁白像是针和线,将散落在记忆各处的年少时光缝补在一起,再按照时间顺序回首,这样的安排是只属于成人的。
影片的明线,是马小军对米兰的迷恋。而暗线则是青春成长的喧嚣和躁动。那些美丽或者忧伤,总是那样的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两条线索相互缠绕着前进,使故事讲述得朴素而充实,给成长中的人提示,给成长过的人共鸣。无论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和怎样的人群里,大家所经历的青春心事都是一样的。当时那些觉得十分艰难的事情,过后看看,其实都已经轻松地走过了。很多年后,大家都长大了,各自过上了体面的生活,而那时被大家一直崇拜和推崇的刘忆苦却在战争中变成了傻子。他们经历青春的稚嫩,是为了更好的成熟,少年时候浓烈的阳光终于落下帷幕,取而代之的,是成熟以后的温润与厚重,如同一道深情而充满暖意的目光。久久凝视着那段过去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