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教师不可以越位,也不可以缺位。教师要做好引路者,不是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读法,而是花力气有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做好同行者,要懂得分享,不仅要分享心得,还要解释疑难;做好鼓励者,鼓励学生每天自主阅读,以及对阅读心得的互评与自评。
关键词:自主阅读引路者同行者鼓励者
学生的自主阅读不完全是学生的事,教师不可缺位和越位。课堂阅读教学是范例,既影响学生读什么和读到什么,也教会学生怎么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要达成这个目的,需要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保证,也就需要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教师不可以缺位,而放任学生自为,因为学生的自主阅读需要教师发挥一定的作用;教师不可以越位,而将学生的自主阅读转变为课堂阅读教学,教学越位即“以教代学”,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信任,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
在自主阅读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作为配角,教师要做好引路者、同行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一、做学生自主阅读的引路者
作为引路者,教师不是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读法,而是花力气有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语文教师而言,这是最重要的责任。
阅读使人成长。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榜样,要能时时展
现出因为阅读而精神丰富的一面。不妨向学生讲讲自己的阅读故事,影响你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书中或文章里你最难忘的故事、故事里某个人物、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几个细节,也讲讲自己的感悟以及成长。教师要不断激起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人物的心灵世界的愿望。例如,教师先从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里选择一篇,叙述自己的阅读故事。这样做一举多得——导入《短篇小说选读》教学,点拨阅读小说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短篇小说名篇的兴趣。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虽然不是由教师来决定结果,但教师要始终坚守自己的责任,重在坚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趣味,并自主发现思考和审美的乐趣。例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中杀人者只在小说的开头出现过,不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而小说也并非借杀人者表达什么寓意,那么为什么要以“杀人者”为题呢?如果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在小说中自主寻找答案,那就将阅读变成一场思考,并且有可能获得思考带来的乐趣。以“杀人者”为题,只是向读者显露出故事的“冰山一角”,而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是作者故意没有叙述的故事,是最值得玩味的小说审美。以《杀人者》的阅读,去了解海明威一贯主张的创作“冰山原则”,或许还能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乐趣。
作为引路者,教師要提出适当的阅读建议。阅读并不排斥功利,但不能以功利为目的,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厌倦和排斥自主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且保证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比如,向学生推荐《短篇小说选读》,可以适当附加一些教师自主选择的其他篇目,建议学生自主通读,也可以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自主选择,甚至在这些篇目之外作出自己的补充选择。通读之后,自主选择一两篇写阅读心得,可以成文,也可以是片段式的,不成文。这些心得笔记用于交流以及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
二、做学生自主阅读的同行者
教师将学生引上自主阅读之路,不做单一的指挥者、组织者,也不做无益的观望者、等待者,要做最好的同行者。自主阅读要有内动力,也要有宽松的文化氛围,必要时还要获得同行者的一些帮助。教师做同行者,给予学生的是阅读的信任与支持,师生在自主阅读中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要参与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学生读的,教师也要读,读过的再读,温故可以“拾旧”,还可以“知新”。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撰写心得笔记,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和喜悦。
作为同行者,教师要懂得分享。分享的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制作板报、使用网络平台、举办阅读沙龙等等。有一种做法值得借鉴:约定时间和地点,集中师生的心得笔记本,用于分享交流。读别人的心得,在别人的心得处写上自己的心得。重在分享,把分享摆放在第一位置。例如,阅读林斤澜的短篇小说《溪鳗》,发现这篇小说别具一格,甚至有点“怪味”。《溪鳗》的“怪味”到底怪在哪里呢?有学生写道:溪鳗这个女人的名字有点怪,本该有名有姓,却被忽略和遗忘,街上的人都叫她“溪鳗”这个外号,“不免把人朝水妖那边靠拢了”。还写道:“鱼非鱼小酒家”这个招牌有点怪,鱼即鱼,怎么就非鱼呢?溪鳗做的鱼丸、鱼饼“有鱼香却看不见鱼形”,还能治病,也包含了招牌题写者袁相舟对溪鳗的种种审美。另有学生写道:小说的故事环境有点怪,板凳桥和桥下的溪水好像蒙着神秘的烟雾。镇长眼里的桥“像条大鳗似的”,本地人眼里的溪水“闪着鬼气”,溪鳗的“种种神奇传说”就发生在这样的奇异故事环境中。这是文本自主阅读者之间的心得分享,他们相互启发,共享阅
读的收获。读《溪鳗》,教师也发现其怪味:叙事方式有点怪,小说是通过袁相舟带着酒意的眼睛看人说事的,于是乎,“有些人事还扯不清,只好零零碎碎听凭读者自己处理也罢”。于是又有学生补充道:这篇小说的语言迷离奇特,有点怪,像散文,又像诗歌,作者大概是故意用朦胧的语言为人物故事布满一片朦胧,在似是而非的意境之中欲语还休。发现溪鳗名字和她的“鱼非鱼小酒家”招牌有点怪的学生再读小说,又写道:小说中的人物、人物的关系及其故事总处在明朗与模糊之间,好像说得清,却又道不明,有点怪,也许这是作者对待道德不同于世俗的审美。教师参与了阅读,也参与了分享,同时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作为同行者,教师还要解释疑难。疑难有两种,一种是阅读文本时发生而自己无法解释的,另一种是阅读他人心得而发生的。只要是疑难,就需要得到帮助和解释。例如阅读苏联作家舒申克的短篇小说《秋天》。菲利浦是个普通轮渡工,非常关注政治大事和社会问题,因此错过了相爱的人玛丽娅;一生念念不忘玛丽娅,也不改对政治生活的热衷,玛丽娅的去世让他痛苦不堪,却不能让他明白自己的一生其实也是一场悲剧。学生在心得中指出:菲利浦的人性是扭曲的,他的人生是悲剧,但他不明白菲利浦的人性到底是被谁扭曲,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有的学生解释道:菲利浦制造了自己的悲剧,作为小人物,置身政治大事中,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且荒诞可笑。他全身心投入政治大事,没有身份地位、功利目的和才华能力,甚至没有意义,他获得的只是空洞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却因此丧失了人生的幸福。作为同行者的教师的解释是:菲利浦身处的政治环境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在他所处的环境里,集体意志远胜于个人意志,人的共性被无限放大,人的个性被无限缩小。菲利浦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一代人的悲剧。由于作品距离学生遥远,即使借助背景资料,学生也不太容易走进作品及人物的世界。作为阅历更丰富的教师,就有必要就疑难点作更深层次的解读,以便让学生读得更完整、更准确。 三、做学生自主阅读的鼓励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生之间如此,学生之间也可能如此。作为自主阅读者,彼此之间要互相交流与鼓励,教师更要做好学生自主阅读的鼓励者。
一是鼓励学生每天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坚持并逐渐养成习惯。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主动感悟和思考,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成为阅读的分享者和合作者。例如,《短篇小说选读》教学中,可由学生自主安排阅读计划,每天坚持读一点、写一点并作交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文本并尊重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例如,有学生阅读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发现了一组象征符号:高女人、矮丈夫、伞。他解读道:高女人和矮丈夫的身高和模样极不相称,竟然成为人们的兴趣点,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爱却是协调和相称的,无论是劫难之前还是劫难之后;高女人和矮丈夫具有身体不相称、心灵却十分相称的象征意义;虽然“伞”与“散”谐音,但小说中高女人和矮丈夫共同撑起的一把伞,具有同甘共苦、形影相随、互相扶持、不离不弃的爱情的象征意义。教师赞赏这样的阅读和思考,紧扣文本思考有依据并且提出有新意的理解。教师还补写上这么几句话:“散而不离,就是这把伞象征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相濡以沫的爱情。即使暂时分别,两颗心却依然相守;即使生命永别,一颗心却还在坚守。这把伞下,永远是两个人共同相依的空间。”
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心得的互評与自评。教师是评价者,但不是唯一的评价者。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对各自的阅读心得进行评价。发现有早晚之分,认识有高低之分。学生的自主阅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要利用好这种差异性,通过互评以达到互助、互促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别人的长处,自觉发现自己的短处,以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通过每个人修养的持续提升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群体。营造这样的阅读文化氛围,以健康评价促进健康阅读,最终实现共同成长的理想。互评以肯定为主,同时不放弃真诚的希望;自评以自省为主,也要能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教师要参与阅读评价的全过程,对学生的阅读心得作必要的点评。教师既是阅读群体中平等的成员,又不失示范的作用。
教师做好学生自主阅读的引路者、同行者和鼓励者,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自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养成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本刊中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17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教学落实;
2.作文评价研究;
3.教材编者与教者的对话;
4.两岸三地课程结构的比较;
5.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6.表达目的观照下的写作教学研究;
7.多学科主题性学习研究;
8.课堂教学中的前、后测技术;
9.高中课标与教材修订的研究;
10.乡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育;
11.PME视角下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12.数学实验的教学研究。
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来稿请发至本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勿寄个人,以免耽误稿件审理。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的原创性作品,切勿一稿多投,稿件2个月内未接到答复,可另投他刊。
《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
关键词:自主阅读引路者同行者鼓励者
学生的自主阅读不完全是学生的事,教师不可缺位和越位。课堂阅读教学是范例,既影响学生读什么和读到什么,也教会学生怎么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要达成这个目的,需要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保证,也就需要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教师不可以缺位,而放任学生自为,因为学生的自主阅读需要教师发挥一定的作用;教师不可以越位,而将学生的自主阅读转变为课堂阅读教学,教学越位即“以教代学”,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信任,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
在自主阅读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作为配角,教师要做好引路者、同行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一、做学生自主阅读的引路者
作为引路者,教师不是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读法,而是花力气有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语文教师而言,这是最重要的责任。
阅读使人成长。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榜样,要能时时展
现出因为阅读而精神丰富的一面。不妨向学生讲讲自己的阅读故事,影响你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书中或文章里你最难忘的故事、故事里某个人物、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几个细节,也讲讲自己的感悟以及成长。教师要不断激起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人物的心灵世界的愿望。例如,教师先从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里选择一篇,叙述自己的阅读故事。这样做一举多得——导入《短篇小说选读》教学,点拨阅读小说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短篇小说名篇的兴趣。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虽然不是由教师来决定结果,但教师要始终坚守自己的责任,重在坚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趣味,并自主发现思考和审美的乐趣。例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中杀人者只在小说的开头出现过,不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而小说也并非借杀人者表达什么寓意,那么为什么要以“杀人者”为题呢?如果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在小说中自主寻找答案,那就将阅读变成一场思考,并且有可能获得思考带来的乐趣。以“杀人者”为题,只是向读者显露出故事的“冰山一角”,而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是作者故意没有叙述的故事,是最值得玩味的小说审美。以《杀人者》的阅读,去了解海明威一贯主张的创作“冰山原则”,或许还能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乐趣。
作为引路者,教師要提出适当的阅读建议。阅读并不排斥功利,但不能以功利为目的,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厌倦和排斥自主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且保证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比如,向学生推荐《短篇小说选读》,可以适当附加一些教师自主选择的其他篇目,建议学生自主通读,也可以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自主选择,甚至在这些篇目之外作出自己的补充选择。通读之后,自主选择一两篇写阅读心得,可以成文,也可以是片段式的,不成文。这些心得笔记用于交流以及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
二、做学生自主阅读的同行者
教师将学生引上自主阅读之路,不做单一的指挥者、组织者,也不做无益的观望者、等待者,要做最好的同行者。自主阅读要有内动力,也要有宽松的文化氛围,必要时还要获得同行者的一些帮助。教师做同行者,给予学生的是阅读的信任与支持,师生在自主阅读中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要参与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学生读的,教师也要读,读过的再读,温故可以“拾旧”,还可以“知新”。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撰写心得笔记,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和喜悦。
作为同行者,教师要懂得分享。分享的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制作板报、使用网络平台、举办阅读沙龙等等。有一种做法值得借鉴:约定时间和地点,集中师生的心得笔记本,用于分享交流。读别人的心得,在别人的心得处写上自己的心得。重在分享,把分享摆放在第一位置。例如,阅读林斤澜的短篇小说《溪鳗》,发现这篇小说别具一格,甚至有点“怪味”。《溪鳗》的“怪味”到底怪在哪里呢?有学生写道:溪鳗这个女人的名字有点怪,本该有名有姓,却被忽略和遗忘,街上的人都叫她“溪鳗”这个外号,“不免把人朝水妖那边靠拢了”。还写道:“鱼非鱼小酒家”这个招牌有点怪,鱼即鱼,怎么就非鱼呢?溪鳗做的鱼丸、鱼饼“有鱼香却看不见鱼形”,还能治病,也包含了招牌题写者袁相舟对溪鳗的种种审美。另有学生写道:小说的故事环境有点怪,板凳桥和桥下的溪水好像蒙着神秘的烟雾。镇长眼里的桥“像条大鳗似的”,本地人眼里的溪水“闪着鬼气”,溪鳗的“种种神奇传说”就发生在这样的奇异故事环境中。这是文本自主阅读者之间的心得分享,他们相互启发,共享阅
读的收获。读《溪鳗》,教师也发现其怪味:叙事方式有点怪,小说是通过袁相舟带着酒意的眼睛看人说事的,于是乎,“有些人事还扯不清,只好零零碎碎听凭读者自己处理也罢”。于是又有学生补充道:这篇小说的语言迷离奇特,有点怪,像散文,又像诗歌,作者大概是故意用朦胧的语言为人物故事布满一片朦胧,在似是而非的意境之中欲语还休。发现溪鳗名字和她的“鱼非鱼小酒家”招牌有点怪的学生再读小说,又写道:小说中的人物、人物的关系及其故事总处在明朗与模糊之间,好像说得清,却又道不明,有点怪,也许这是作者对待道德不同于世俗的审美。教师参与了阅读,也参与了分享,同时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作为同行者,教师还要解释疑难。疑难有两种,一种是阅读文本时发生而自己无法解释的,另一种是阅读他人心得而发生的。只要是疑难,就需要得到帮助和解释。例如阅读苏联作家舒申克的短篇小说《秋天》。菲利浦是个普通轮渡工,非常关注政治大事和社会问题,因此错过了相爱的人玛丽娅;一生念念不忘玛丽娅,也不改对政治生活的热衷,玛丽娅的去世让他痛苦不堪,却不能让他明白自己的一生其实也是一场悲剧。学生在心得中指出:菲利浦的人性是扭曲的,他的人生是悲剧,但他不明白菲利浦的人性到底是被谁扭曲,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有的学生解释道:菲利浦制造了自己的悲剧,作为小人物,置身政治大事中,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且荒诞可笑。他全身心投入政治大事,没有身份地位、功利目的和才华能力,甚至没有意义,他获得的只是空洞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却因此丧失了人生的幸福。作为同行者的教师的解释是:菲利浦身处的政治环境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在他所处的环境里,集体意志远胜于个人意志,人的共性被无限放大,人的个性被无限缩小。菲利浦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一代人的悲剧。由于作品距离学生遥远,即使借助背景资料,学生也不太容易走进作品及人物的世界。作为阅历更丰富的教师,就有必要就疑难点作更深层次的解读,以便让学生读得更完整、更准确。 三、做学生自主阅读的鼓励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生之间如此,学生之间也可能如此。作为自主阅读者,彼此之间要互相交流与鼓励,教师更要做好学生自主阅读的鼓励者。
一是鼓励学生每天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坚持并逐渐养成习惯。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主动感悟和思考,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成为阅读的分享者和合作者。例如,《短篇小说选读》教学中,可由学生自主安排阅读计划,每天坚持读一点、写一点并作交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文本并尊重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例如,有学生阅读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发现了一组象征符号:高女人、矮丈夫、伞。他解读道:高女人和矮丈夫的身高和模样极不相称,竟然成为人们的兴趣点,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爱却是协调和相称的,无论是劫难之前还是劫难之后;高女人和矮丈夫具有身体不相称、心灵却十分相称的象征意义;虽然“伞”与“散”谐音,但小说中高女人和矮丈夫共同撑起的一把伞,具有同甘共苦、形影相随、互相扶持、不离不弃的爱情的象征意义。教师赞赏这样的阅读和思考,紧扣文本思考有依据并且提出有新意的理解。教师还补写上这么几句话:“散而不离,就是这把伞象征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相濡以沫的爱情。即使暂时分别,两颗心却依然相守;即使生命永别,一颗心却还在坚守。这把伞下,永远是两个人共同相依的空间。”
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心得的互評与自评。教师是评价者,但不是唯一的评价者。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对各自的阅读心得进行评价。发现有早晚之分,认识有高低之分。学生的自主阅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要利用好这种差异性,通过互评以达到互助、互促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别人的长处,自觉发现自己的短处,以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通过每个人修养的持续提升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群体。营造这样的阅读文化氛围,以健康评价促进健康阅读,最终实现共同成长的理想。互评以肯定为主,同时不放弃真诚的希望;自评以自省为主,也要能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教师要参与阅读评价的全过程,对学生的阅读心得作必要的点评。教师既是阅读群体中平等的成员,又不失示范的作用。
教师做好学生自主阅读的引路者、同行者和鼓励者,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自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养成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本刊中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17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教学落实;
2.作文评价研究;
3.教材编者与教者的对话;
4.两岸三地课程结构的比较;
5.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6.表达目的观照下的写作教学研究;
7.多学科主题性学习研究;
8.课堂教学中的前、后测技术;
9.高中课标与教材修订的研究;
10.乡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育;
11.PME视角下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12.数学实验的教学研究。
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来稿请发至本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勿寄个人,以免耽误稿件审理。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的原创性作品,切勿一稿多投,稿件2个月内未接到答复,可另投他刊。
《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