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争论的一个焦点话题。传统的经验,总是以二维思维方法来对此问题进行论争。其实,阅读文字,就是阅读世界的过程。语文当然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体现着工具性。人文性发挥着特殊的工具性作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学会运用。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不单单是语言文字。当然,不同的篇章具有不同的文质特点,或侧重于工具性层面,或侧重于人文性特点。我们不能机械隔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让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改变的一个方向。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的一篇情真意切的感人文章,课文大部分是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新课程中过分重视人文性的现象作了纠偏,充分关注提示语,努力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好地统一起来,同时根据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目标,突显并加强工具性教学。
一、关注提示语,感悟人物内心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得语言,在习得语言的基础上提升人文修养,使语言和精神得到和谐共振。本课中我抓住提示语,引导学生品读、比较、揣摩,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感触他们的精神实质,得意又得言。
本文中的三次人物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关注到提示语中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从而去感悟到人物的内心。
文中“我”的话,抓住一个“轻轻地问”,让学生联系前文,找到关键词“不知所措、惶恐”,从而让学生体会“我”之所以“轻轻地问”,其实是为了消除小女孩的这种情绪,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我”其实也是个亲切的人。在第二次对话中“我”的话是没有了提示语,这时候我追问:“你认为他的话应该如何去表达?请你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学生在前文的学习中能体会到人物的情感,自然在此处也就有了合理恰当的回答,“轻轻地”、“亲切地”……
让学生边读提示语边想象,从中体会小女孩的懂事。例如在体会小女孩爱花时,抓住提示语中“舍不得”“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小女孩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在感受小女孩听话时,继续抓住提示语中“闪动着泪花”,让生谈谈这是怎样的泪花?这泪花中包含着什么?在交流过程中,我珍视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二、体会提示语 表达人物情感
语文不能脱离“语言”,语言有意境,意境需要体会、品评、涵咏。而“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中,因为我对提示语的教学加大了力度,所以学生对人物内心情感方面有了很深的体悟,而之后的朗读则是水到渠成地把人物情感表达出来。
人物的对话要求分角色朗读。我采用了两个形式,一开始展示在学生眼前的是有提示语的三次对话,由学生合作,进行角色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这应该不难。然后则是去掉提示语,让学生通过表演朗读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个要求就提高了。学生要在充分朗读,深入感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把角色扮演好。所以对于提示语的关注,不仅是指导好朗读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感悟文本的很好的方式。人物语言要读好,提示语关注少不了;人物语言要读妙,走进内心更重要。
这个方法既引导了学生细读文本,又使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品味了人物的特点。
三、运用提示语,引导学生表达
说话、练笔,是一种表达的需要,是情感的渲泻,更为重要的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得巧妙合理。学生通过文中相关词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小女孩的懂事,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探寻文本的空白处,通过创设情境,让生展开合理想象,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的爱花时,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抓住提示语中“舍不得”“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舍不得,不好意思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知月季花的美丽,再通过图片直观感知花的美,接着让学生关注到小女孩的话后面的省略号,让学生猜猜,小女孩没说完的话是什么。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得到了具象,对人物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再如,课本最后写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在此,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把两盆花送给小女孩与他母亲时,分别会说些什么?给学生人物对话卡,填空式完成。要填的内容,除了有人物的语言,还有就是本课训练的重点:恰当使用提示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生发挥想象,再加上之前三次对话的练习,给予了学生深入思考与言语表达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前面习得表达方法的检验与巩固,更深化了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的认识。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例子”。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中哪儿?一篇课文应选取什么内容交给学生,这是我们认真对待的。尊重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逆中,对话、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就是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就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做到得“意”,又做到了得“言”,“意”“言”兼备,得“意”而不忘“言”,这样就能真正地做到了“一炮双响”。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的一篇情真意切的感人文章,课文大部分是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新课程中过分重视人文性的现象作了纠偏,充分关注提示语,努力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好地统一起来,同时根据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目标,突显并加强工具性教学。
一、关注提示语,感悟人物内心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得语言,在习得语言的基础上提升人文修养,使语言和精神得到和谐共振。本课中我抓住提示语,引导学生品读、比较、揣摩,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感触他们的精神实质,得意又得言。
本文中的三次人物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关注到提示语中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从而去感悟到人物的内心。
文中“我”的话,抓住一个“轻轻地问”,让学生联系前文,找到关键词“不知所措、惶恐”,从而让学生体会“我”之所以“轻轻地问”,其实是为了消除小女孩的这种情绪,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我”其实也是个亲切的人。在第二次对话中“我”的话是没有了提示语,这时候我追问:“你认为他的话应该如何去表达?请你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学生在前文的学习中能体会到人物的情感,自然在此处也就有了合理恰当的回答,“轻轻地”、“亲切地”……
让学生边读提示语边想象,从中体会小女孩的懂事。例如在体会小女孩爱花时,抓住提示语中“舍不得”“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小女孩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在感受小女孩听话时,继续抓住提示语中“闪动着泪花”,让生谈谈这是怎样的泪花?这泪花中包含着什么?在交流过程中,我珍视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二、体会提示语 表达人物情感
语文不能脱离“语言”,语言有意境,意境需要体会、品评、涵咏。而“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中,因为我对提示语的教学加大了力度,所以学生对人物内心情感方面有了很深的体悟,而之后的朗读则是水到渠成地把人物情感表达出来。
人物的对话要求分角色朗读。我采用了两个形式,一开始展示在学生眼前的是有提示语的三次对话,由学生合作,进行角色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这应该不难。然后则是去掉提示语,让学生通过表演朗读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个要求就提高了。学生要在充分朗读,深入感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把角色扮演好。所以对于提示语的关注,不仅是指导好朗读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感悟文本的很好的方式。人物语言要读好,提示语关注少不了;人物语言要读妙,走进内心更重要。
这个方法既引导了学生细读文本,又使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品味了人物的特点。
三、运用提示语,引导学生表达
说话、练笔,是一种表达的需要,是情感的渲泻,更为重要的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得巧妙合理。学生通过文中相关词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小女孩的懂事,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探寻文本的空白处,通过创设情境,让生展开合理想象,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的爱花时,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抓住提示语中“舍不得”“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舍不得,不好意思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知月季花的美丽,再通过图片直观感知花的美,接着让学生关注到小女孩的话后面的省略号,让学生猜猜,小女孩没说完的话是什么。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得到了具象,对人物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再如,课本最后写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在此,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把两盆花送给小女孩与他母亲时,分别会说些什么?给学生人物对话卡,填空式完成。要填的内容,除了有人物的语言,还有就是本课训练的重点:恰当使用提示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生发挥想象,再加上之前三次对话的练习,给予了学生深入思考与言语表达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前面习得表达方法的检验与巩固,更深化了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的认识。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例子”。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中哪儿?一篇课文应选取什么内容交给学生,这是我们认真对待的。尊重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逆中,对话、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就是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就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做到得“意”,又做到了得“言”,“意”“言”兼备,得“意”而不忘“言”,这样就能真正地做到了“一炮双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