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空导弹诞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与传统的航空机关炮相比,空空导弹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毁伤效果好等众多特点,因此很快就成为了以空中格斗为主的现代歼击机的主要武器。
20世纪50年代末期,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歼击机还处于购买和仿制阶段时就已经开始着手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白手起家,走仿制之路
新中国的现状使得空空导弹的研制之路必须白手起家。1958年,我国在引进苏联歼击机的同时也引进了当时属于第一代但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空空导弹K-5M(北约编为AA-1)。这种空空导弹由5个舱段组成:无线电控制舱、自动驾驶仪操纵舱、横滚稳定控制和冷气舱、战斗部以及无线电引信舱、火箭发动机和电池舱。其弹头呈细锥形,弹身为纺锥式,弹翼和尾翼为十字形,飞行最大马赫数2.5,使用高度2.5~16.5千米,最大射程6千米,可全天候使用。米格一19或歼-6的翼下可挂4枚这样的空空导弹。
为了满足新生空军发展的需要,一机部航空工业部局于1958年10月下达了仿制K-5M空空导弹的任务,并将其命名为“霹雳1号”。“霹雳1号”的研制工作由当时的一机部航空工业总局总负责,331厂为其主要承制厂和总设计单位,并由朱传千任总设计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331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经反复进行技术革新,先后突破了涂层、氩弧焊接等22项关键技术,终于在1960年3月仿制出了第一枚导弹。 在此之前,国务院、中央军委几经考虑,最终将试验靶场定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特种工程指导部也确定了机场、指挥所、技术阵地、航区及各测量站的布局。1959年春,在中央军委的调整下,两个工兵团和一个步兵师以及兰州建筑公司的1000多名干部职工一起,挺进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开始了紧张艰苦的试验靶场建设。在国庆的那一天,施工队伍终于冒着大西北漫天的风沙,按中央军委的要求按时完成了整个特级机场的建设工作。
首射受挫,从头做起
为了准确检验“霹雳1号”的技战术性能,同时也为了检验部队训练水平和效果,中央军委决定在刚刚建成的空空导弹试验靶场先发射苏制导弹。1959年12月13日,首枚苏制K-5M导弹发射成功,到24日共发射61枚,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然而,当时中苏关系日趋紧张,不少的苏联专家已无心再向这些昔日一起战斗的兄弟战友们传授些什么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表面看起来和苏制导弹一模一样的“霹雳1号”到了试验靶场却出了问题。1960年8月13日,已经进场试验的“霹雳1号”进行对靶机的射击试验,可第一次齐射就未能击中靶机,接着再次进行双发齐射,又未能击中靶机,试验被迫中止。
首射受挫后,科研人员集中起来分析失败原因,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导弹虽然受控制,但由于弹道偏离靶机方向线太远,从而无法命中靶机。由于当时苏联已经撤走了全部专家,上级决定331厂暂停仿制任务,并组成了由三机部和空军领导牵头的故障查找小组。小组的专家们重新消化了苏制K-5M导弹的原文材料,对“霹雳1号”的1207份图纸、技术说明书、工艺资料、541种基本材料、辅助材料和4305种工装重新进行复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并采取了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声巨响惊破九重天
1962年10月,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后,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霹雳1号”的仿制工作。但此时苏联停止了过去合同中规定并且已经开始供应的材料和设备,从而给研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决低温箱的关键设备,周总理亲自批示从外贸仓库调拨了3台大型冷冻机。为了早日研制生产出合格的空空导弹,不少技术人员吃在车间,睡在车间。
1963年的11月至12月两个月间,科研人员在空空导弹试验靶场再次进行各种状态下的发射试验,共发射导弹20发,两次对靶机射击,均准确击落靶机,“霹雳1号”的精度、可靠性及杀伤效果均符合战技术要求,这在当时世界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真是一声巨响惊破九重天。1964年4月,国务院特种武器委员会批准“霹雳1号”空空导弹正式定型,并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空空导弹了,“霹雳1号”作为我国第一枚空空导弹同其研制人员一并载人了史册。
20世纪50年代末期,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歼击机还处于购买和仿制阶段时就已经开始着手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白手起家,走仿制之路
新中国的现状使得空空导弹的研制之路必须白手起家。1958年,我国在引进苏联歼击机的同时也引进了当时属于第一代但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空空导弹K-5M(北约编为AA-1)。这种空空导弹由5个舱段组成:无线电控制舱、自动驾驶仪操纵舱、横滚稳定控制和冷气舱、战斗部以及无线电引信舱、火箭发动机和电池舱。其弹头呈细锥形,弹身为纺锥式,弹翼和尾翼为十字形,飞行最大马赫数2.5,使用高度2.5~16.5千米,最大射程6千米,可全天候使用。米格一19或歼-6的翼下可挂4枚这样的空空导弹。
为了满足新生空军发展的需要,一机部航空工业部局于1958年10月下达了仿制K-5M空空导弹的任务,并将其命名为“霹雳1号”。“霹雳1号”的研制工作由当时的一机部航空工业总局总负责,331厂为其主要承制厂和总设计单位,并由朱传千任总设计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331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经反复进行技术革新,先后突破了涂层、氩弧焊接等22项关键技术,终于在1960年3月仿制出了第一枚导弹。 在此之前,国务院、中央军委几经考虑,最终将试验靶场定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特种工程指导部也确定了机场、指挥所、技术阵地、航区及各测量站的布局。1959年春,在中央军委的调整下,两个工兵团和一个步兵师以及兰州建筑公司的1000多名干部职工一起,挺进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开始了紧张艰苦的试验靶场建设。在国庆的那一天,施工队伍终于冒着大西北漫天的风沙,按中央军委的要求按时完成了整个特级机场的建设工作。
首射受挫,从头做起
为了准确检验“霹雳1号”的技战术性能,同时也为了检验部队训练水平和效果,中央军委决定在刚刚建成的空空导弹试验靶场先发射苏制导弹。1959年12月13日,首枚苏制K-5M导弹发射成功,到24日共发射61枚,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然而,当时中苏关系日趋紧张,不少的苏联专家已无心再向这些昔日一起战斗的兄弟战友们传授些什么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表面看起来和苏制导弹一模一样的“霹雳1号”到了试验靶场却出了问题。1960年8月13日,已经进场试验的“霹雳1号”进行对靶机的射击试验,可第一次齐射就未能击中靶机,接着再次进行双发齐射,又未能击中靶机,试验被迫中止。
首射受挫后,科研人员集中起来分析失败原因,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导弹虽然受控制,但由于弹道偏离靶机方向线太远,从而无法命中靶机。由于当时苏联已经撤走了全部专家,上级决定331厂暂停仿制任务,并组成了由三机部和空军领导牵头的故障查找小组。小组的专家们重新消化了苏制K-5M导弹的原文材料,对“霹雳1号”的1207份图纸、技术说明书、工艺资料、541种基本材料、辅助材料和4305种工装重新进行复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并采取了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声巨响惊破九重天
1962年10月,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后,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霹雳1号”的仿制工作。但此时苏联停止了过去合同中规定并且已经开始供应的材料和设备,从而给研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决低温箱的关键设备,周总理亲自批示从外贸仓库调拨了3台大型冷冻机。为了早日研制生产出合格的空空导弹,不少技术人员吃在车间,睡在车间。
1963年的11月至12月两个月间,科研人员在空空导弹试验靶场再次进行各种状态下的发射试验,共发射导弹20发,两次对靶机射击,均准确击落靶机,“霹雳1号”的精度、可靠性及杀伤效果均符合战技术要求,这在当时世界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真是一声巨响惊破九重天。1964年4月,国务院特种武器委员会批准“霹雳1号”空空导弹正式定型,并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空空导弹了,“霹雳1号”作为我国第一枚空空导弹同其研制人员一并载人了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