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析几何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利用参数法解决解析几何中的相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参数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通过适当引入一些与题目研究的数学对象发生联系的新变量(参数),以此作为媒介,再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解决问题。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参数方程都是用参数法解题的例证。换元法也是引入参数的典型例子。
参数法解题的关键是恰到好处地引进参数,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参数提供的信息,顺利地解答问题。
一、参数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参数法解题的步骤是:
(1)设参,即选择适当的参数(参数的个数可取一个或多个);
(2)用参,即建立参数方程或含参数的方程;
(3)消参,即通过运算消去参数,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解题技巧
参数观点是产生解题技巧的一个源泉,解析几何的许多解题技巧都起源于参数.其中“设而不求”和“代点法”就是最突出的两个。
1.设而不求
例1过圆外一点P(a,b)作圆x2+y2=R2的两条切线,切点为A、B,求直线AB的方程。
【解】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切线AP、BP的方程分别为x1x+y1y=R2,x2x+y2y=R2。∵这两条切线都过点P(a,b),∴ax1+by1=R2,ax2+by2=R2。
由以上二式可以看出,点A、B在直线ax+by=R2上,又过A、B只有一条直线,∴直线AB的方程为ax+by=R2。
2.代点法
例2求抛物线y2=12x的以M(1,2)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设弦的两个端点为A(x1,y1)、B(x2,y2),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y1+y2=4 ①
∵y21=12x1,y22=12x2,
∴y21=y22=12(x1-x2)
即(y1+y2)(y1-y2)=12(x1-x2)。②
即直线AB的斜率k=3,故直线AB的方程为y-2=3(x-1)。即 3x-y-1=0。
例3.椭圆m3+m3=1上有两点P、Q,O为原点。连OP、OQ,若kOP ·kOQ=-m3, ①求证:|OP|2+|OQ|2等于定值 ②求线段PQ中点M的轨迹方程。【分析】 由“换元法”引入新的参数,即设x=4cosθy=2sinθ (椭圆参数方程),参数θ1、θ2为P、Q两点,先计算kOP ·kOQ得出一个结论,再计算|OP|2+|OQ|2,并运用“参数法”求中点M的坐标,消参而得。【解】由m3+m3=1设x=4cosθy=2sinθ ,P(4cosθ1,2sinθ1),Q(4cosθ2,2sinθ2 ),则kOP ·kOQ=m3·m3=-m3,则 cos(θ1-θ2)=0。∴|OP|2+|OQ|2=16cos2θ1+4sin2θ1+16cos2θ2+4sin2θ2 =8+12(cos2θ1+cos2θ2)=20+6(cos2θ1+cos2θ2)=20+12cos(θ1+θ2)cos(θ1-θ2)=20,即|OP|2+|OQ|2等于定值20。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到线段PQ的中点M的坐标为xm3=2(cosθm3+cosθm3)ym3=sinθm3+sinθm3,所以有(m3)m3=ym3=2+2(cosθm3cosθm3+sinθm3sinθm3)=2,即所求线段PQ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 m3+m3=1。
【注】由椭圆方程,联想到a2+b2=1,于是进行“三角换元”,通过换元引入新的参数,转化成为三角问题进行研究。本题还要求能够熟练使用三角公式和“平方法”,在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M点的坐标后,将所得方程组稍作变形,再平方相加,即(cosθ1+ cosθ2)2+(sinθ1+sinθ2)2,这是求点M轨迹方程“消参法”的关键一步。一般地,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运用“参数法”时,我们可以将点的x、y坐标分别表示成为一个或几个参数的函数,再运用“消去法”消去所含的参数,即得到了所求的轨迹方程。
本题的第一问,另一种思路是设直线斜率k,解出P、Q两点坐标再求:
设直线OP的斜率k,则OQ的斜率为-m3,由椭圆与直线OP、OQ相交于PQ两点有:
xm3+4ym3-16=0y=kx,消y得(1+4k2)x2=16,即|xP|=m3;
xm3+4ym3-16=0y=-m3x,消y得(1+m3)x2=16,即|xQ|=m3;
所以|OP|2+|OQ|2=(m3·m3)2+(m3·m3)2=m3=20。即|OP|2+|OQ|2等于定值20。
在此解法中,利用了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m3·|xm3-xm3|求|OP|和|OQ|的长。
(河北省遵化市第一中学数学组 064200)
参数法解题的关键是恰到好处地引进参数,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参数提供的信息,顺利地解答问题。
一、参数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参数法解题的步骤是:
(1)设参,即选择适当的参数(参数的个数可取一个或多个);
(2)用参,即建立参数方程或含参数的方程;
(3)消参,即通过运算消去参数,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解题技巧
参数观点是产生解题技巧的一个源泉,解析几何的许多解题技巧都起源于参数.其中“设而不求”和“代点法”就是最突出的两个。
1.设而不求
例1过圆外一点P(a,b)作圆x2+y2=R2的两条切线,切点为A、B,求直线AB的方程。
【解】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切线AP、BP的方程分别为x1x+y1y=R2,x2x+y2y=R2。∵这两条切线都过点P(a,b),∴ax1+by1=R2,ax2+by2=R2。
由以上二式可以看出,点A、B在直线ax+by=R2上,又过A、B只有一条直线,∴直线AB的方程为ax+by=R2。
2.代点法
例2求抛物线y2=12x的以M(1,2)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设弦的两个端点为A(x1,y1)、B(x2,y2),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y1+y2=4 ①
∵y21=12x1,y22=12x2,
∴y21=y22=12(x1-x2)
即(y1+y2)(y1-y2)=12(x1-x2)。②
即直线AB的斜率k=3,故直线AB的方程为y-2=3(x-1)。即 3x-y-1=0。
例3.椭圆m3+m3=1上有两点P、Q,O为原点。连OP、OQ,若kOP ·kOQ=-m3, ①求证:|OP|2+|OQ|2等于定值 ②求线段PQ中点M的轨迹方程。【分析】 由“换元法”引入新的参数,即设x=4cosθy=2sinθ (椭圆参数方程),参数θ1、θ2为P、Q两点,先计算kOP ·kOQ得出一个结论,再计算|OP|2+|OQ|2,并运用“参数法”求中点M的坐标,消参而得。【解】由m3+m3=1设x=4cosθy=2sinθ ,P(4cosθ1,2sinθ1),Q(4cosθ2,2sinθ2 ),则kOP ·kOQ=m3·m3=-m3,则 cos(θ1-θ2)=0。∴|OP|2+|OQ|2=16cos2θ1+4sin2θ1+16cos2θ2+4sin2θ2 =8+12(cos2θ1+cos2θ2)=20+6(cos2θ1+cos2θ2)=20+12cos(θ1+θ2)cos(θ1-θ2)=20,即|OP|2+|OQ|2等于定值20。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到线段PQ的中点M的坐标为xm3=2(cosθm3+cosθm3)ym3=sinθm3+sinθm3,所以有(m3)m3=ym3=2+2(cosθm3cosθm3+sinθm3sinθm3)=2,即所求线段PQ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 m3+m3=1。
【注】由椭圆方程,联想到a2+b2=1,于是进行“三角换元”,通过换元引入新的参数,转化成为三角问题进行研究。本题还要求能够熟练使用三角公式和“平方法”,在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M点的坐标后,将所得方程组稍作变形,再平方相加,即(cosθ1+ cosθ2)2+(sinθ1+sinθ2)2,这是求点M轨迹方程“消参法”的关键一步。一般地,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运用“参数法”时,我们可以将点的x、y坐标分别表示成为一个或几个参数的函数,再运用“消去法”消去所含的参数,即得到了所求的轨迹方程。
本题的第一问,另一种思路是设直线斜率k,解出P、Q两点坐标再求:
设直线OP的斜率k,则OQ的斜率为-m3,由椭圆与直线OP、OQ相交于PQ两点有:
xm3+4ym3-16=0y=kx,消y得(1+4k2)x2=16,即|xP|=m3;
xm3+4ym3-16=0y=-m3x,消y得(1+m3)x2=16,即|xQ|=m3;
所以|OP|2+|OQ|2=(m3·m3)2+(m3·m3)2=m3=20。即|OP|2+|OQ|2等于定值20。
在此解法中,利用了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m3·|xm3-xm3|求|OP|和|OQ|的长。
(河北省遵化市第一中学数学组 0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