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勇攀高峰,屠呦呦
格言
1.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径易,要做,艮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2.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榜样力量
2019年6月17日一早,关于屠呦呦所属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新闻几乎刷屏所有网站。
据报道,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发攻坚,在青蒿素抗疟原理、抗药性成因以及相应的应势解决方案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该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成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的治疗,也点燃了大众对治愈红斑狼疮的期待。
这些进展、成果一经公布,各种赞美之词也大量涌现。面对舆论的高度关切,屠呦呦所在团队成员却表现出难得的谨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自己内部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进展”,被认为是“重大突破”为时尚早,持有着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一方面,屠呦呦团队对目前已有的进展保持乐观,对未来医药怀有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不会被舆论的过高评价蒙蔽双眼、偏离现实,而是保持谨慎科学的态度去将每一个进展推动成真正能落地惠及大众的有效成果。
关键词 大爱科学
“人”为我用
从中医古籍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古老智慧,到40多年前屠呦呦课题组在190次失败后成功提取青蒿素:从修饰青蒿素结构,研制出杀虫较彻底、复燃率低、作用时间长的复方蒿甲醚,到针对抗药性优化用药方案,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以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深知,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意味著科学技术的停滞:只有不断扩大已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的大爱更无国界。在中国基本消灭疟疾的情况下,获得诺奖的屠呦呦,以耄耋之年带领团队继续攻关,为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国的病人送去新的治疗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面对西医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中国科学家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将为人类解决医学难题、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中国处方”。
毕生坚守,宋书声
格言
1.我希望年轻人能做一行爱一行,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国家需要这样的人。
2.翻译这份工作,就是要不断推敲、不断修订。
榜样力量
宋书声18岁时进入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学习俄语,从此与翻译结缘。他的名字,与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紧密相连:先后参加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的翻译、审稿工作,主持编译了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8年11月,宋书声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人非生而知之者”,要想做到“术业有专攻”,学习是关键。年少时羡慕别的孩子有书读,所以参加革命后拼命抓住上大学的机会,工作后出国学习语言,即使在战争期间还是“激动、兴奋,不顾一切地去学”……正是如此,宋书声学好了俄语和德语,为翻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不仅要读书,也需要从实践中汲取养分。1964年,宋书声参与重校了《共产党宣言》,这一版本大体沿用至今。这样的成绩,靠的就是译者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学习的苦功夫。翻译一部著作前,包括他在内的团队都要搜集大量资料:技术不发达,就以俄文译本和德文原著作参照:遇上生疏领域,就去请教专家学者。一句句地抠、一天天地忙、一本本地译,案头工作之繁重、之艰辛,可想而知。宋书声几十年如一日,“甘为真理付韶光”,他说“每一句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这样的底气是在实践中养成的。
关键词 终身学习
“人”为我用
翻译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要出精品,就须不断沉淀、跟上时代。到了鲐背之年,宋书声仍然坚持每天关注时政和社会新闻。时代前进,技术更迭,一次充电不可能管一辈子。每个人或许都应该做一块“蓄电池”,在学习路上不间断地“充电”,持续释放能量,为社会创造价值。
《礼记》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辈子很短,一辈子也很长,长到足以让我们踏实做好、做实、做深一件事。尽精微方可致广大,我们拥有大好的时代机遇,不能辜负青春、辜负时光、辜负成长,理当畅游知识的海洋,为明天夯实基础,向未来稳步前行。
不忘初心,崔道植
格言
到了这个岁数,更要提着一口气,信念不动摇,干劲儿就能始终如一,党员要时刻不忘根本。
榜样力量
退而不休,85岁时仍奔波数千公里到现场执行鉴定任务:每天熬夜把经典案例整理成图文并茂的PPT,只为将经验传授给后辈……
他是崔道植,全国著名痕迹检验专家,被誉为黑龙江公安战线的“瑰宝”。甘肃白银杀人案、张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一系列轰动全国的重大案件的侦破,都离不开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只要有任务,我就马上去现场、去工作。”如今,86岁的崔道植依然“在状态”。
1949年,15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手握红缨枪,英姿飒爽。那时起,他就立下志向:今后要参军,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要入党,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份信仰,擎起70年奋斗的力量。
1955年,崔道植转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组织上安排他去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习。崔道植成为新中国首批痕检专业的学生。
“一进学校,我就对这个专业特别感兴趣,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晚上还跑到食堂、厨房四处‘借’光看书。”提起痕迹检验,崔道植的眼睛立刻发光,那种幸福感是从心底里进发的。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上级给我的一切工作,我都是热爱的,因为这是人民给我的……”青年崔道植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对党的无限感激,也写下了一名年轻党员的“初心”。
这份初心,给予他支撑一生的力量。
如今,85岁的崔道植仍在刑侦一线日夜忙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对公安部的领导说:“只要国家需要,一声召唤,我将立即起身!”
关键词 信仰的力量
“人”为我用
如果不是看到桌上密布的弹头和一台立体显微镜,你很难想到,眼前柔声细语、和蔼亲切的老人,是位常年和案件打交道的“神探”。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侦破案件1200余起,崔道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刑侦痕迹检验事业,自己却被眼疾、颈椎病等职业病困扰。如此忘我工作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根源在哪里?
“我是共产党员,就得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崔道植说,每次破解案件的喜悦,能冲刷工作中全部的枯燥与劳累。崔道植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打着一场场痕迹检验的“硬仗”,创造着一个个破案“奇迹”。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格言
1.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径易,要做,艮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2.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榜样力量
2019年6月17日一早,关于屠呦呦所属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新闻几乎刷屏所有网站。
据报道,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发攻坚,在青蒿素抗疟原理、抗药性成因以及相应的应势解决方案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该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成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的治疗,也点燃了大众对治愈红斑狼疮的期待。
这些进展、成果一经公布,各种赞美之词也大量涌现。面对舆论的高度关切,屠呦呦所在团队成员却表现出难得的谨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自己内部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进展”,被认为是“重大突破”为时尚早,持有着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一方面,屠呦呦团队对目前已有的进展保持乐观,对未来医药怀有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不会被舆论的过高评价蒙蔽双眼、偏离现实,而是保持谨慎科学的态度去将每一个进展推动成真正能落地惠及大众的有效成果。
关键词 大爱科学
“人”为我用
从中医古籍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古老智慧,到40多年前屠呦呦课题组在190次失败后成功提取青蒿素:从修饰青蒿素结构,研制出杀虫较彻底、复燃率低、作用时间长的复方蒿甲醚,到针对抗药性优化用药方案,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以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深知,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意味著科学技术的停滞:只有不断扩大已知世界的疆域,才能降低未知世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系数。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的大爱更无国界。在中国基本消灭疟疾的情况下,获得诺奖的屠呦呦,以耄耋之年带领团队继续攻关,为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国的病人送去新的治疗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面对西医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中国科学家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将为人类解决医学难题、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中国处方”。
毕生坚守,宋书声
格言
1.我希望年轻人能做一行爱一行,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国家需要这样的人。
2.翻译这份工作,就是要不断推敲、不断修订。
榜样力量
宋书声18岁时进入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学习俄语,从此与翻译结缘。他的名字,与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紧密相连:先后参加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的翻译、审稿工作,主持编译了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8年11月,宋书声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人非生而知之者”,要想做到“术业有专攻”,学习是关键。年少时羡慕别的孩子有书读,所以参加革命后拼命抓住上大学的机会,工作后出国学习语言,即使在战争期间还是“激动、兴奋,不顾一切地去学”……正是如此,宋书声学好了俄语和德语,为翻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不仅要读书,也需要从实践中汲取养分。1964年,宋书声参与重校了《共产党宣言》,这一版本大体沿用至今。这样的成绩,靠的就是译者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学习的苦功夫。翻译一部著作前,包括他在内的团队都要搜集大量资料:技术不发达,就以俄文译本和德文原著作参照:遇上生疏领域,就去请教专家学者。一句句地抠、一天天地忙、一本本地译,案头工作之繁重、之艰辛,可想而知。宋书声几十年如一日,“甘为真理付韶光”,他说“每一句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这样的底气是在实践中养成的。
关键词 终身学习
“人”为我用
翻译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要出精品,就须不断沉淀、跟上时代。到了鲐背之年,宋书声仍然坚持每天关注时政和社会新闻。时代前进,技术更迭,一次充电不可能管一辈子。每个人或许都应该做一块“蓄电池”,在学习路上不间断地“充电”,持续释放能量,为社会创造价值。
《礼记》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辈子很短,一辈子也很长,长到足以让我们踏实做好、做实、做深一件事。尽精微方可致广大,我们拥有大好的时代机遇,不能辜负青春、辜负时光、辜负成长,理当畅游知识的海洋,为明天夯实基础,向未来稳步前行。
不忘初心,崔道植
格言
到了这个岁数,更要提着一口气,信念不动摇,干劲儿就能始终如一,党员要时刻不忘根本。
榜样力量
退而不休,85岁时仍奔波数千公里到现场执行鉴定任务:每天熬夜把经典案例整理成图文并茂的PPT,只为将经验传授给后辈……
他是崔道植,全国著名痕迹检验专家,被誉为黑龙江公安战线的“瑰宝”。甘肃白银杀人案、张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一系列轰动全国的重大案件的侦破,都离不开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只要有任务,我就马上去现场、去工作。”如今,86岁的崔道植依然“在状态”。
1949年,15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手握红缨枪,英姿飒爽。那时起,他就立下志向:今后要参军,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要入党,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份信仰,擎起70年奋斗的力量。
1955年,崔道植转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组织上安排他去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习。崔道植成为新中国首批痕检专业的学生。
“一进学校,我就对这个专业特别感兴趣,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晚上还跑到食堂、厨房四处‘借’光看书。”提起痕迹检验,崔道植的眼睛立刻发光,那种幸福感是从心底里进发的。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上级给我的一切工作,我都是热爱的,因为这是人民给我的……”青年崔道植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对党的无限感激,也写下了一名年轻党员的“初心”。
这份初心,给予他支撑一生的力量。
如今,85岁的崔道植仍在刑侦一线日夜忙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对公安部的领导说:“只要国家需要,一声召唤,我将立即起身!”
关键词 信仰的力量
“人”为我用
如果不是看到桌上密布的弹头和一台立体显微镜,你很难想到,眼前柔声细语、和蔼亲切的老人,是位常年和案件打交道的“神探”。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侦破案件1200余起,崔道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刑侦痕迹检验事业,自己却被眼疾、颈椎病等职业病困扰。如此忘我工作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根源在哪里?
“我是共产党员,就得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崔道植说,每次破解案件的喜悦,能冲刷工作中全部的枯燥与劳累。崔道植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打着一场场痕迹检验的“硬仗”,创造着一个个破案“奇迹”。这,就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