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高度开放、多元文化互动的当下,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要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方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潜心研究、积极探索,用“真、善、美”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关键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65-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塑造大学生正确思想的重要途径,她兼具了理想教育、文化传承、价值引领、道德规范、法制教育、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被学生“边缘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挖掘理论教育中的审美内容,把无数先进理论和思想发展中凝结成的“火花”和“闪光点”泯灭在内容“枯燥”、形式“说教”的照本宣科式的灌输中,使学生产生了书上的内容与自己离得太远的错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要我们的思政课教师潜心研究、积极探索,用“真、善、美”打造我们的课程,在“枯燥”的内容中展现思想理论宣讲中独有的“真、善、美”,学生就会睁开眼睛、敞开心扉,接收老师传输的信息,并且会自觉地思考与践行。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求真”
(一)注重先行,发挥导向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政课教师应该是我们所倡导的思想行为的确认者和实践者,而且大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教育现实的第一个参照点。教育理论的现实效果是否符合实际,教师的言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教师和学生往往活动在同一个生活圈里,教师的行为处事、思想觉悟,学生一目了然。因此,教师首先要使自己具有健康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人格,敢于坚持真理,发展真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不是言论上讲讳心之言,观点上作违心表态,行动上阳奉阴违。
(二)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认知的不断成熟,高校思政课也需要在各方面不断改进,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需求,理论要紧密贴近实际。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思政教材开展教学,也要结合社会特点和学生成长经历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定和丰富教学内容。尤其要抓住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来进行,要把学生摆进教学内容中去,避免出现“理论套理论”、“空泛说教”的情况。
(三)克服弊端,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克服思政课是“教学任务”的单纯的目的取向。思政课教师无论何时何地、进行何种内容的授课,其立足点应放在课程的实际效果上。大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问题,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传达不同的教育信息,征得最大的认同,实现最好的效果。首先我们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本着为学生成长进步着想,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来开展教学工作。其次要避免教学中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象是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一的大学生,他们的追求具有多向性,志趣具有选择性,价值观具有多层次性,不能期望一堂课见效果,企图“一抓就灵”。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极其复杂的工程。一种思想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的影响只能是“润物无声”般的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求善”
(一)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力
情感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情感有明显的两极性。积极健康的情感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追求进步的热情;消极的情感妨碍大学生在投身学习和参与校园活动中主观能力的发挥,甚至会动摇和销蚀大学生为理想拼搏努力的意志。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长期陷于郁闷、烦躁、绝望的消极情感之中,如何能够认真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又如何能够在学习和其他校园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活力?因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要善于用心理解和体会大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这一特殊的重要的阶段,用善解人意之心,把握好教学中学生情感变化的趋向,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化解消极情绪,使大学生振奋精神,在紧张的学习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二)用细致入微的关怀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帮助更多地偏重于物质、经济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的引导、支持和帮助较前者还有待提高。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把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成长进步的全面需求延伸,通过疏导与沟通,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等品质。通过与思政课结合开展好思想工作,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促进大学生对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下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同,促使大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同学、对待师长、对待社会,树立诚信意识,加强责任感。
(三)用丰富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教育实效
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效果?笔者认为,要与时俱进地丰富教学内容,全方位关注大学生成长需求。通过紧贴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融入对生命情感的关怀,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宣教,也包含着内隐、活泼、丰富的生命情感,使其在接受教育中得到一种陶冶。通过结合大学生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加强精神信仰的引导和校正,引导大学生超越现实的物欲满足,超越生命自身的有限时空,追求精神的提升,从而懂得人生幸福和存在的意义。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力“求美”
(一)教师应注重塑造形象之美
基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思政课的特殊地位,思政课教师更加需要塑造自身的形象美。首先,教师要修炼美的语言,使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在教学中相得益彰。思政课教学陈述、讲解内容较多,教师使用标准普通话并具有清晰的语言逻辑是基础。同时,教学中的有声语言应规范准确、简练精到,语调起伏有致、富有情感;态势语言要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有效促进有声语言的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动人心弦、引人入胜、激励进取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注重仪态美,让仪表、举止、姿态所显现出的美协调统一。尽管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审美鉴别能力,但教师仪态的“示范”和“强化”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仪表应坚持整洁、得体,不夸张、不繁复的原则,举止和姿态要与身份、年龄相协调。教师要了解社交禁忌、彰显文明风范。
(二)选取美的素材促进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反映着时代特征和性质,本身就具有美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借助美的手段,让学生感受课程的内涵美,达到“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的效果。首先,教师应注意挖掘和选用教学资料中和学生身边美的素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真人讲述、情景模拟等方式,再现先贤伟人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人生,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声情并茂讲述身边动人故事,感召学生塑造高尚品德;模拟真实场景引导互动,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等。
(三)营造课堂氛围的和谐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始终会受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修养、夯实业务知识外,更需要对课堂具有较强的组织和掌控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使学生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乐于学习、勤于思考,于和谐享受中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按捺学生的情绪,做到张弛有度、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合理的情绪中受到教育。思政课教师只要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节,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就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德.美学辞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9.
[2]彭文晓.试论教学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3]课堂气氛[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20751.html.
[4]冯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种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责任编辑:陈明]
[关键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65-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塑造大学生正确思想的重要途径,她兼具了理想教育、文化传承、价值引领、道德规范、法制教育、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被学生“边缘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挖掘理论教育中的审美内容,把无数先进理论和思想发展中凝结成的“火花”和“闪光点”泯灭在内容“枯燥”、形式“说教”的照本宣科式的灌输中,使学生产生了书上的内容与自己离得太远的错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要我们的思政课教师潜心研究、积极探索,用“真、善、美”打造我们的课程,在“枯燥”的内容中展现思想理论宣讲中独有的“真、善、美”,学生就会睁开眼睛、敞开心扉,接收老师传输的信息,并且会自觉地思考与践行。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求真”
(一)注重先行,发挥导向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政课教师应该是我们所倡导的思想行为的确认者和实践者,而且大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教育现实的第一个参照点。教育理论的现实效果是否符合实际,教师的言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教师和学生往往活动在同一个生活圈里,教师的行为处事、思想觉悟,学生一目了然。因此,教师首先要使自己具有健康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人格,敢于坚持真理,发展真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不是言论上讲讳心之言,观点上作违心表态,行动上阳奉阴违。
(二)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认知的不断成熟,高校思政课也需要在各方面不断改进,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需求,理论要紧密贴近实际。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思政教材开展教学,也要结合社会特点和学生成长经历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定和丰富教学内容。尤其要抓住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来进行,要把学生摆进教学内容中去,避免出现“理论套理论”、“空泛说教”的情况。
(三)克服弊端,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克服思政课是“教学任务”的单纯的目的取向。思政课教师无论何时何地、进行何种内容的授课,其立足点应放在课程的实际效果上。大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问题,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传达不同的教育信息,征得最大的认同,实现最好的效果。首先我们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本着为学生成长进步着想,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来开展教学工作。其次要避免教学中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象是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一的大学生,他们的追求具有多向性,志趣具有选择性,价值观具有多层次性,不能期望一堂课见效果,企图“一抓就灵”。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极其复杂的工程。一种思想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的影响只能是“润物无声”般的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求善”
(一)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力
情感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情感有明显的两极性。积极健康的情感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追求进步的热情;消极的情感妨碍大学生在投身学习和参与校园活动中主观能力的发挥,甚至会动摇和销蚀大学生为理想拼搏努力的意志。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长期陷于郁闷、烦躁、绝望的消极情感之中,如何能够认真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又如何能够在学习和其他校园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活力?因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要善于用心理解和体会大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这一特殊的重要的阶段,用善解人意之心,把握好教学中学生情感变化的趋向,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化解消极情绪,使大学生振奋精神,在紧张的学习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二)用细致入微的关怀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帮助更多地偏重于物质、经济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的引导、支持和帮助较前者还有待提高。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把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成长进步的全面需求延伸,通过疏导与沟通,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等品质。通过与思政课结合开展好思想工作,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促进大学生对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下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同,促使大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同学、对待师长、对待社会,树立诚信意识,加强责任感。
(三)用丰富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教育实效
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效果?笔者认为,要与时俱进地丰富教学内容,全方位关注大学生成长需求。通过紧贴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融入对生命情感的关怀,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宣教,也包含着内隐、活泼、丰富的生命情感,使其在接受教育中得到一种陶冶。通过结合大学生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加强精神信仰的引导和校正,引导大学生超越现实的物欲满足,超越生命自身的有限时空,追求精神的提升,从而懂得人生幸福和存在的意义。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力“求美”
(一)教师应注重塑造形象之美
基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思政课的特殊地位,思政课教师更加需要塑造自身的形象美。首先,教师要修炼美的语言,使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在教学中相得益彰。思政课教学陈述、讲解内容较多,教师使用标准普通话并具有清晰的语言逻辑是基础。同时,教学中的有声语言应规范准确、简练精到,语调起伏有致、富有情感;态势语言要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有效促进有声语言的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动人心弦、引人入胜、激励进取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注重仪态美,让仪表、举止、姿态所显现出的美协调统一。尽管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审美鉴别能力,但教师仪态的“示范”和“强化”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仪表应坚持整洁、得体,不夸张、不繁复的原则,举止和姿态要与身份、年龄相协调。教师要了解社交禁忌、彰显文明风范。
(二)选取美的素材促进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反映着时代特征和性质,本身就具有美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借助美的手段,让学生感受课程的内涵美,达到“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的效果。首先,教师应注意挖掘和选用教学资料中和学生身边美的素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真人讲述、情景模拟等方式,再现先贤伟人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人生,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声情并茂讲述身边动人故事,感召学生塑造高尚品德;模拟真实场景引导互动,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等。
(三)营造课堂氛围的和谐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始终会受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修养、夯实业务知识外,更需要对课堂具有较强的组织和掌控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使学生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乐于学习、勤于思考,于和谐享受中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按捺学生的情绪,做到张弛有度、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合理的情绪中受到教育。思政课教师只要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节,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就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德.美学辞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9.
[2]彭文晓.试论教学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3]课堂气氛[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20751.html.
[4]冯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种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