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丕烈,被誉为乾嘉以来藏书之大宗,经他拣选、题跋过的古籍,即使不是宗元佳椠,也因跋文中丰富的藏书故事、严谨的学术考证,以及版本自身的稀有性而受到后人珍视,故有“黄跋”之称。早在嘉庆年间,黄氏藏书刚刚散出之时,凡有“黄跋”者,每册价格就比未经题跋的贵上十全。历经战火及文化劫难,散落民间的“黄跋”早已稀如星凤,此次现身西泠秋拍的“黄跋”《画鉴》、《文房四谱》两部抄本,流传有序,且为近百年来首次发现,跋文内容更是目前辑刻的黃丕烈题跋中所未见。在今年6月召开的“‘黄跋顾校鲍刻’与中国古旧书文化研讨会”中,来自海内外的6。余位专家学者对这两部“黄跋”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
黄丕烈题跋明抄本《画鉴》
《画鉴》为中国画论史上的名作,此白棉纸抄本(下称西泠本),字划劲健,“玄”字不避讳,应出自明人之手。前有黄丕烈题跋一则,云,
《画鉴》余藏旧钞本系沈与文家故物,迭经名人校勘者。此册亦取其旧钞,故兼校之。取校旧藏,实多是正,彼已校改纷如,此本之妙,拟亦手校校彼,留此净本可耳。辛未冬至前二日,复翁。
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可知,国家图书馆藏有明沈氏野竹斋抄本《画鉴》(下称国图本),其中黄丕烈跋语如下
此册余旧藏有年矣,历经名家收藏,并乎校一过。顷从坊间又获一旧钞本,出自郡中赐书楼蒋氏,虽讹舛特甚,而字句间有可为此本校勘左证者,悉用别纸黏于上方,旧时校语亦黏于别纸,即书校语于后,注云蒋本续校者,皆余笔也。古人审慎,多作意揣之词,故未便轻改。兹得别本为据,可释然无疑矣。闲窗枯坐,破一日工夫,校此于百宋一廛之北窗下。时农云密布,天意酿寒,一种清冷之致,颇自得耳。辛未冬至后四日,复翁识。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这两段黄跋的题写时间一为“辛未冬至前二日”,一为“辛未冬至后四日”,相隔仅一周,西泠本中提到的“迭经名人校勘”的沈与文家藏本应为国图本无疑,但国图本中提到的“出自郡中赐书楼蒋氏”的坊间旧钞木是否就是西泠本呢?为此,我们专程赶往国家图书馆求证。
正如跋文中所言,黃丕烈的校语以“别纸黏于上方”且“注云蒋本续校”。于是,我们将“蒋本续校”的内容与西泠本两相对照,竟然——吻合!共计71处。由此可大胆推定,西泠本极有可能就是蒋氏赐书楼藏本,黄丕烈得后将它与自己先前收藏的沈氏野竹斋抄本(即国图本)进行对照,并将相异之处以别纸黏于国图本上方,注明“蒋本续校”,而留此为“净本”,因而我们所看到的西泠本版面清爽,全无校改痕迹。在当今学者看来,西泠本在章节编次、语词句式、简化字、异体字等方面保留了较原初的面貌,对今人研究钞本的特点和文字演变亦具有参考意义。黄丕烈题跋、吴翌凤校跋《文房四谱》
《文房四谱》抄木,纸捻装,封面题“枚庵诗老手校文房四谱附黃复翁跋,一册全,书钞阁重装”。卷前钤吴翌凤“古欢堂钞书”白文方印和蒋凤藻“蒋香生氏秦汉十印斋考藏记”朱文方印。全文端楷抄录,书体秀逸,天头、地脚及行间有大量红、黃两色校语,皆出自吴翌凤之手。未有吴翌凤跋语三则,过录赵清常、钱谦益跋一则,最末为黄丕烈嘉庆癸酉(1813)三月晦日长跋一则,详述了此书的流传过程和校勘原委。黄丕烈的跋文如下:
郡中有吴枚庵先生者,余向年就试玉峰,曾有半面,未及把臂也,及佘知购书,而坊间有善本送阅者,往往出枚庵手钞及家藏者,方知枚庵好聚书,其书之散逸者,太半出其亲友家,盖枚庵游楚中,书多寄诸他人所,久而不归,家属亦寻踪访之,故亲友亦无忌惮而为此也。此书却带诸行箧,越二十余年始归,故余与订交,并请观其书。是书在借校诸书中为最精,所据有钱东涧、赵清常两家本,余校毕即还之。继思两家本皆出朱文游旧藏,未氏书余友周香严得之最多,遂往问之,钱本固在,赵本无有也。覆取对勘,昊校有不尽据钱本与钱校赵本者,疑惑滋甚。复借吴本覆之,而枚庵所校异于钱校者,具可剖析,是钱、赵之外又成一吴本矣。往告之,故欲一证其所以异处。枚庵又取一清本相示,钱赵异字分注于下,似以前本为筌蹄也。翌日枚庵过访,竟恳割爱,欣然诺之。此书遂为余有,爰记颠末于卷尾余纸,以志良友之赐。癸酉三月晦日,复翁。
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于吴中饥荒,吴翌凤无奈远游,他的万余卷藏书在此后二十余年中丧失殆尽。随身携带的仅有抄本数十卷,而《文房四谱》即是其一!直到嘉庆癸酉年(1813),黄丕烈与重归故旦的吴翌凤订交。当时黄丕烈手中也有一个《文房四谱》抄本(现藏国图),但在他看来,吴翌凤的这个校本才是“最精”的,于是先后两次借校,吴翌凤最终割爱将此书“欣然”让予了他。《黄丕烈年谱》记载“十八年癸酉(1813),五十一岁,二月晦日跋,新从吴枚庵得钞校本文房四谱”,指的就是此书。
此后,这部抄本先后为陈征芝带经堂、周星诒书钞阁、蒋凤藻秦汉十印斋递藏。目前南京图书馆所藏的《文房四谱》是戴光曾以此书为母本过录的。
黄丕烈题跋明抄本《画鉴》
《画鉴》为中国画论史上的名作,此白棉纸抄本(下称西泠本),字划劲健,“玄”字不避讳,应出自明人之手。前有黄丕烈题跋一则,云,
《画鉴》余藏旧钞本系沈与文家故物,迭经名人校勘者。此册亦取其旧钞,故兼校之。取校旧藏,实多是正,彼已校改纷如,此本之妙,拟亦手校校彼,留此净本可耳。辛未冬至前二日,复翁。
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可知,国家图书馆藏有明沈氏野竹斋抄本《画鉴》(下称国图本),其中黄丕烈跋语如下
此册余旧藏有年矣,历经名家收藏,并乎校一过。顷从坊间又获一旧钞本,出自郡中赐书楼蒋氏,虽讹舛特甚,而字句间有可为此本校勘左证者,悉用别纸黏于上方,旧时校语亦黏于别纸,即书校语于后,注云蒋本续校者,皆余笔也。古人审慎,多作意揣之词,故未便轻改。兹得别本为据,可释然无疑矣。闲窗枯坐,破一日工夫,校此于百宋一廛之北窗下。时农云密布,天意酿寒,一种清冷之致,颇自得耳。辛未冬至后四日,复翁识。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这两段黄跋的题写时间一为“辛未冬至前二日”,一为“辛未冬至后四日”,相隔仅一周,西泠本中提到的“迭经名人校勘”的沈与文家藏本应为国图本无疑,但国图本中提到的“出自郡中赐书楼蒋氏”的坊间旧钞木是否就是西泠本呢?为此,我们专程赶往国家图书馆求证。
正如跋文中所言,黃丕烈的校语以“别纸黏于上方”且“注云蒋本续校”。于是,我们将“蒋本续校”的内容与西泠本两相对照,竟然——吻合!共计71处。由此可大胆推定,西泠本极有可能就是蒋氏赐书楼藏本,黄丕烈得后将它与自己先前收藏的沈氏野竹斋抄本(即国图本)进行对照,并将相异之处以别纸黏于国图本上方,注明“蒋本续校”,而留此为“净本”,因而我们所看到的西泠本版面清爽,全无校改痕迹。在当今学者看来,西泠本在章节编次、语词句式、简化字、异体字等方面保留了较原初的面貌,对今人研究钞本的特点和文字演变亦具有参考意义。黄丕烈题跋、吴翌凤校跋《文房四谱》
《文房四谱》抄木,纸捻装,封面题“枚庵诗老手校文房四谱附黃复翁跋,一册全,书钞阁重装”。卷前钤吴翌凤“古欢堂钞书”白文方印和蒋凤藻“蒋香生氏秦汉十印斋考藏记”朱文方印。全文端楷抄录,书体秀逸,天头、地脚及行间有大量红、黃两色校语,皆出自吴翌凤之手。未有吴翌凤跋语三则,过录赵清常、钱谦益跋一则,最末为黄丕烈嘉庆癸酉(1813)三月晦日长跋一则,详述了此书的流传过程和校勘原委。黄丕烈的跋文如下:
郡中有吴枚庵先生者,余向年就试玉峰,曾有半面,未及把臂也,及佘知购书,而坊间有善本送阅者,往往出枚庵手钞及家藏者,方知枚庵好聚书,其书之散逸者,太半出其亲友家,盖枚庵游楚中,书多寄诸他人所,久而不归,家属亦寻踪访之,故亲友亦无忌惮而为此也。此书却带诸行箧,越二十余年始归,故余与订交,并请观其书。是书在借校诸书中为最精,所据有钱东涧、赵清常两家本,余校毕即还之。继思两家本皆出朱文游旧藏,未氏书余友周香严得之最多,遂往问之,钱本固在,赵本无有也。覆取对勘,昊校有不尽据钱本与钱校赵本者,疑惑滋甚。复借吴本覆之,而枚庵所校异于钱校者,具可剖析,是钱、赵之外又成一吴本矣。往告之,故欲一证其所以异处。枚庵又取一清本相示,钱赵异字分注于下,似以前本为筌蹄也。翌日枚庵过访,竟恳割爱,欣然诺之。此书遂为余有,爰记颠末于卷尾余纸,以志良友之赐。癸酉三月晦日,复翁。
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于吴中饥荒,吴翌凤无奈远游,他的万余卷藏书在此后二十余年中丧失殆尽。随身携带的仅有抄本数十卷,而《文房四谱》即是其一!直到嘉庆癸酉年(1813),黄丕烈与重归故旦的吴翌凤订交。当时黄丕烈手中也有一个《文房四谱》抄本(现藏国图),但在他看来,吴翌凤的这个校本才是“最精”的,于是先后两次借校,吴翌凤最终割爱将此书“欣然”让予了他。《黄丕烈年谱》记载“十八年癸酉(1813),五十一岁,二月晦日跋,新从吴枚庵得钞校本文房四谱”,指的就是此书。
此后,这部抄本先后为陈征芝带经堂、周星诒书钞阁、蒋凤藻秦汉十印斋递藏。目前南京图书馆所藏的《文房四谱》是戴光曾以此书为母本过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