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抽象的数学内容能够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但它同时也令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学生大多是在考试、升学等压力的驱使下学习数学的。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兴趣与学习相一致,二者形成良性循环,这就等于给了他们长久钻研数学的动力。那么兴趣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印象深刻,记忆快而牢固。不少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数学学得好的原因就是对数学感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主动关心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的一种良好心态,它可以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把智能发挥到最佳水平,促进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公式(a b)(a-b)=a■-b■时,先由教师一个人与全班同学比赛解题:①98×102,②1999×2001,③20082-2007×2009,④(3a 2b)(3a-2b),⑤(xy 1)(xy-1)等题的速度。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感到奇怪,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老师及时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掌握这一窍门。从而把同学们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讲完课后,再次竞赛,统计表扬。
二、精心编制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与所学的数学知识互相结合。教师应做有心人,在深入钻研教材时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因素,对知识进行精心加工,使课堂教学融入到生活实际中。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萌发学好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在上《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这节课时,可以先给同学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大致如下:“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在街上散步时,在地上捡到两枚一元的硬币,我将两枚硬币抛向空中,落地后两枚硬币都是竖着的。于是我把这两枚硬币拿到体育彩票站买了一张彩票,谁知竟中了五百万元大奖。我非常高兴,拿着钱赶紧回家,在家门前,我随意拿出一串钥匙中的一把打开了门。我又拿起电话,随意拔了一个电话号码,打给我远在英国的表哥,居然打通了,让他分享我的喜悦。这时,两个蒙面的歹徒冲进我的房间抢走我的钱,还拿着枪向我开枪。这时我被吓得醒了过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老师及时提出问题:①在这个故事中,叙述了几个事件,它们独立开来后,有可能发生吗?则发生的可能性大吗?②在整个故事中,有可能发生吗?如果会发生,则发生的可能性大不大?在讲解时,教师利用结合教材所编制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三、处理教材,改进教法
要真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教师的启导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主要形式。教学不仅在于传授,而且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改进教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联系实际
七年级数学课本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引言中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冰激凌,可认识到丰富、精美的几何图形;在商场购物时的打折问题,住房的按揭问题,乘车的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等,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非常贴近。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cm、16cm、8cm、6cm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cm、16cm、8cm和10cm、8cm、6cm都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当选用16cm、8cm、6cm和10cm、16cm、6cm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当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有。
这样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又能有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
(二)注意反思、讨论的训练
反思有助于提高思维的严谨性。想当然是学生的通病。
如:已知a b=-2,ab=2,求■ ■的值,很多同学误解为:
原式=■ ■=■=■=-■
在指导他们订正时,如果从公式■=|a|的正面纠正,效果不一定好,不如让学生反思什么时候■=a或■=-a成立?
正解为:∵a b=-2,ab=2
∴a<0,b<0
∴原式=■ ■=-■-■=-[■]=-■=■
因为每个问题都有多面性,把问题让给学生讨论、反思,让他们以自己的视点观察、分析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注意师生情感交流,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可行的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印象深刻,记忆快而牢固。不少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数学学得好的原因就是对数学感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主动关心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的一种良好心态,它可以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把智能发挥到最佳水平,促进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公式(a b)(a-b)=a■-b■时,先由教师一个人与全班同学比赛解题:①98×102,②1999×2001,③20082-2007×2009,④(3a 2b)(3a-2b),⑤(xy 1)(xy-1)等题的速度。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感到奇怪,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老师及时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掌握这一窍门。从而把同学们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讲完课后,再次竞赛,统计表扬。
二、精心编制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与所学的数学知识互相结合。教师应做有心人,在深入钻研教材时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因素,对知识进行精心加工,使课堂教学融入到生活实际中。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萌发学好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在上《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这节课时,可以先给同学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大致如下:“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在街上散步时,在地上捡到两枚一元的硬币,我将两枚硬币抛向空中,落地后两枚硬币都是竖着的。于是我把这两枚硬币拿到体育彩票站买了一张彩票,谁知竟中了五百万元大奖。我非常高兴,拿着钱赶紧回家,在家门前,我随意拿出一串钥匙中的一把打开了门。我又拿起电话,随意拔了一个电话号码,打给我远在英国的表哥,居然打通了,让他分享我的喜悦。这时,两个蒙面的歹徒冲进我的房间抢走我的钱,还拿着枪向我开枪。这时我被吓得醒了过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老师及时提出问题:①在这个故事中,叙述了几个事件,它们独立开来后,有可能发生吗?则发生的可能性大吗?②在整个故事中,有可能发生吗?如果会发生,则发生的可能性大不大?在讲解时,教师利用结合教材所编制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三、处理教材,改进教法
要真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教师的启导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主要形式。教学不仅在于传授,而且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改进教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联系实际
七年级数学课本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引言中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冰激凌,可认识到丰富、精美的几何图形;在商场购物时的打折问题,住房的按揭问题,乘车的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等,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非常贴近。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cm、16cm、8cm、6cm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cm、16cm、8cm和10cm、8cm、6cm都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当选用16cm、8cm、6cm和10cm、16cm、6cm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当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有。
这样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又能有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
(二)注意反思、讨论的训练
反思有助于提高思维的严谨性。想当然是学生的通病。
如:已知a b=-2,ab=2,求■ ■的值,很多同学误解为:
原式=■ ■=■=■=-■
在指导他们订正时,如果从公式■=|a|的正面纠正,效果不一定好,不如让学生反思什么时候■=a或■=-a成立?
正解为:∵a b=-2,ab=2
∴a<0,b<0
∴原式=■ ■=-■-■=-[■]=-■=■
因为每个问题都有多面性,把问题让给学生讨论、反思,让他们以自己的视点观察、分析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注意师生情感交流,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可行的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