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字:创新模式、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问题,主要指中学课堂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问题,即按课程目标要求,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史料,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作为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要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
一、打造和谐课堂,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如讲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时,可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在授完第一单元后,可先授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这样就使中外政治专题史自成一体,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外政治发展的特点。再如,在讲授第五单元之前,建议教师先讲授第九单元,使学生在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演变有较清晰的理解的基础上,理解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就显得驾轻就熟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二、发展学生多种智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联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即学生某一薄弱方面)。如:让逻辑—数学智能较明显的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空间智能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让有人际智能因素倾向的学生组织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些活动;让音乐智能较高的学生唱歌、演奏乐曲或解释其中的核心意义;让肌体—动觉智能较好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让电脑爱好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朗读课文,然后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等。而且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转变教学理念,及时进行反思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转变。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由于许多教师还停留在看高考指挥棒教学上,依然是广式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新课程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还没有适时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历史名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黄县第一中学)
关键字:创新模式、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问题,主要指中学课堂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问题,即按课程目标要求,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史料,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作为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要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
一、打造和谐课堂,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如讲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时,可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在授完第一单元后,可先授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这样就使中外政治专题史自成一体,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外政治发展的特点。再如,在讲授第五单元之前,建议教师先讲授第九单元,使学生在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演变有较清晰的理解的基础上,理解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就显得驾轻就熟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二、发展学生多种智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联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即学生某一薄弱方面)。如:让逻辑—数学智能较明显的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空间智能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让有人际智能因素倾向的学生组织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些活动;让音乐智能较高的学生唱歌、演奏乐曲或解释其中的核心意义;让肌体—动觉智能较好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让电脑爱好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朗读课文,然后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等。而且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转变教学理念,及时进行反思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转变。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由于许多教师还停留在看高考指挥棒教学上,依然是广式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新课程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还没有适时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历史名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黄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