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本文以江津区为例,就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旅游规划缺位,制约城乡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单一,阻碍城乡要素互动;旅游管理滞后,延缓统筹城乡进程。为此,提出完善旅游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打造旅游小镇,承接城乡发展;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旅游产业;产业链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90-02
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建国初期,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实施了城乡分治的发展模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为有效化解这一矛盾,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自此,加快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近年来,重庆不断探索,先后实施了公租房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地票交易、“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等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但鉴于城市化水平较低、乡村产业化程度不高、城乡分割的历史积淀与惯性较强等现状,如何挖掘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一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江津自古自然、人文景观丰富,近年来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本文以江津区为例,就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实质就是纠正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关系,将城市和农村纳入统一整体,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统一谋划,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发展。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统一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主要包括:统一城乡用地规划、统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统一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即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下,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配置,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即突破传统体制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切实给予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即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不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同时,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支出体制,切实将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财政统一支出范围。
(二)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
江津区地处渝川黔金三角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富集,全区共有各类文物603处,各类风景名胜古迹52处,12大景区400多个景点。
全区农业人口约占65%,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农业情境化与体验化的特性,加之旅游开发要根植于本土资源的要求,决定了旅游产业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规划为先导,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按“三重叠加”的规划要求,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全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及重要景点的控制性详规、旅游小镇的控制性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以此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确定以旅游小镇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并完善与之配套的土地、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等政策;三是以农业生产要素的融入为导向,确立旅游产业链;四是加强旅游环线规划,确立大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二是以产业为依托,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互动。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因此,在打造旅游产业链的过程中,坚持以本土资源为基础,通过农业生产要素的融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从而在提高農业产业化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凸显本土资源的独特吸引力,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以此实现以下目的:一是加强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资源的整合,通过农业资源情景性和体验性的特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二是通过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加快其规模化和市场化进程,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附加值;三是通过确立开发特色农业资源的产业链,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三是以管理为保障,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平台。在推进旅游产业与农业特色资源融合的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从真正意义上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性障碍。以此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旅游小镇规模扩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承接农民转户进城,实现其在享受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权利;二是通过特色农业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经营,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帮助农民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
四是以增收为目标,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表现。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资源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培训等方式,实现了部分农民在旅游产业链中就业,提高了其收入水平;二是通过特色农业资源的规模化经营,不但实现种植大户的增收,而且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增加了其收入;三是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特色农产品变现的机会,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四是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帮助农民享受了土地的增值收益,而且通过外出务工,增加额外收入;五是通过对区域旅游综合开发的专项财政补助,增加了农民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经费,从而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其增收。等等。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可以有机融入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环节,成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二、旅游产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结合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下面,就江津区旅游产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一)规划缺位,制约城乡资源整合
近年来,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江津区先后编制完成了《江津区旅游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江津区旅游营销规划方案》等4个规划方案和四面山旅游、爱情天梯、水口寺高尔夫球场、头道河场镇改造等4个专题规划,对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全区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规,导致旅游定位模糊,区域功能布局不清,延缓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旅游小镇的规划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和规划缺位,导致旅游小镇配套设施不完善,发展滞后,难以承担农民转移和农业生产要素变现的重任;三是前期规划的着力点是观光旅游产品,不仅造成同质产品聚集过密,低层次开发、简单模仿现象严重;而且导致旅游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村特色资源难以市场化和规模化;四是前期规划仅重视个别景点,忽略了对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不仅降低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弱化了旅游产业的区域带动效应。
(二)产品单一,阻碍城乡要素互动
近年来,在“大旅游江津”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江津区紧紧围绕“大招商、大投入、大营销”的发展思路,真抓实干,实现了全区旅游经济的较快发展。2010年全区旅游接待量达到391.2万人次,同比增长42.4%;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03亿元,同比增长43.3%。旅游业已成为全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与此同时,投入产出比低,区域带动效应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产品单一。目前仍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生产要素参与率不高,延缓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目前景区内星级饭店、休闲娱乐康体等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提供高参与性、高体验性的旅游和娱乐服务,导致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收入不高;三是农业产品与旅游产品的融合不够。目前的产品开发方式单一,特色农产品参与度不高,难以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四是配套设施落后和扶持政策过少,导致农户参与度不高,造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脱节,阻碍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
(三)管理滞后,延缓统筹城乡进程
近年来,江津区不断创新旅游管理模式,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引入农户和特色农业资源融入旅游产业链条,在实现部分农民增收的同时,不断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但由于规划缺位和产业推进乏力,旅游产业在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方面的工作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旅游小镇的推进力度不足,导致以小镇为平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并完善其保障体系的工作收效甚微;二是由于旅游产品单一,特色农产品参与度不高,不仅难以满足农民就业需求,而且造成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受阻;三是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影响了服务品质提升和服务人员素质提高;四是由于旅游开发线路仅停留于个别景点,不仅造成与周边区县旅游产品开发的同质性,而且导致区域联动效应无从发挥,最终滞缓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论及对策性建议
基于对江津旅游产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由于规划缺位、产品单一及管理滞后等原因,造成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就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作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完善旅游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一是充分借鉴目前较为成熟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段编制法,完成《江津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江津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重要节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实现空间布局的优化;二是在旅游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突现“旅游活动”的社会关联性、“旅游生产”的经济关联性、“旅游目的地”的差异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等基本要素,从而保证旅游规划即能彰显和推广旅游目的地的个性,又能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达到旅游产业赢利的目的;三是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以规划的方式对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打造旅游小镇,承接城乡发展。
一是按照旅游小镇的要求,加快推进四面山镇、中山古镇、塘河古镇、石蟆古镇、白沙镇及李市镇的建设步伐,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辐射周边,统筹城乡的重要支撑点;二是根据本土资源特点和旅游景区定位,将中山、塘河、石蟆及白沙打造成为古鎮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小镇,将四面山打造成为山水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小镇,将李市打造成为乡土休闲与生态体验为主题的旅游小镇,通过产业复合经济效应促进农民人居环境的改善、收入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三是在加快旅游小镇场镇规模扩大的同时,积极扶持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链的中后端环节(加工、仓储、批发等)与旅游产业的综合服务环节(商业、交通、住宿等)的结合,实现三次产业的互动格局;四是从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方面对旅游小镇实施高标准管理,使其真正成为统筹城乡的支撑点。
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一是优化旅游产业的选择,确保其不仅要与本土资源存在一定产业链交叉,而且具有一定情趣性、体验性和文化性;二是从设计、生产等环节入手,坚持市场化导向,走品牌化路线,在推进产品研发的同时,加快产品生产的规模化进程;三是积极开发长寿江津和富硒品牌,充分利用现有长寿老人122人,重庆市唯一的和全国幅员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百岁老人分布最均衡的“中国长寿之乡”这个品牌。解读长寿秘诀,与环境和食品中富硒元素息息相关。江津区90%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和偏高硒水平,高硒土壤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富硒优势和长寿之乡条件,开发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花椒、富硒畜禽、富硒水产等富硒产品。培育富硒骨干龙头企业、富硒农产品特色品牌,延伸富硒产业链条,以资源优势助推旅游产业;四是依托文化和生态两大资源优势,在着力培育旅游精品的同时,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和生态产业链。如在文化产业链方面,以“名帅圣乡,古镇人生”为主题,挖掘以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抗战文化、教育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以婚俗文化、爱情文化、庄园文化、楹联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生态产业链方面,以“四面山水,丹霞瀑乡”为主题,以“爱情天梯”为焦点,重点推进四面山国家旅游景区建设,有序推进清溪沟、黑石山—滚子坪、骆崃山以及大圆洞的生态旅游资源;四是整合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渝川黔“金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区域旅游联动机制,提升旅游资源价值和品牌。
参考文献:
[1]范省伟.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漆明亮.城乡统筹发展与重庆旅游布局[J].重庆社会科学.2007,9
[3]谢金峰.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10
[4]任保平,梁炜.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态势、模式和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8,10
[5]罗明义.束河模式:以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J].城乡建设.2009,12
[6]熊小林. 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城乡利益格局的交点、难点及城镇化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 2010,11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旅游产业;产业链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90-02
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建国初期,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实施了城乡分治的发展模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为有效化解这一矛盾,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自此,加快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近年来,重庆不断探索,先后实施了公租房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地票交易、“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等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但鉴于城市化水平较低、乡村产业化程度不高、城乡分割的历史积淀与惯性较强等现状,如何挖掘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一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江津自古自然、人文景观丰富,近年来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本文以江津区为例,就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实质就是纠正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关系,将城市和农村纳入统一整体,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统一谋划,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发展。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统一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主要包括:统一城乡用地规划、统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统一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即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下,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配置,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即突破传统体制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切实给予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即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不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同时,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支出体制,切实将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财政统一支出范围。
(二)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
江津区地处渝川黔金三角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富集,全区共有各类文物603处,各类风景名胜古迹52处,12大景区400多个景点。
全区农业人口约占65%,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农业情境化与体验化的特性,加之旅游开发要根植于本土资源的要求,决定了旅游产业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规划为先导,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按“三重叠加”的规划要求,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全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及重要景点的控制性详规、旅游小镇的控制性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以此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确定以旅游小镇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并完善与之配套的土地、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等政策;三是以农业生产要素的融入为导向,确立旅游产业链;四是加强旅游环线规划,确立大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二是以产业为依托,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互动。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因此,在打造旅游产业链的过程中,坚持以本土资源为基础,通过农业生产要素的融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从而在提高農业产业化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凸显本土资源的独特吸引力,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以此实现以下目的:一是加强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资源的整合,通过农业资源情景性和体验性的特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二是通过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加快其规模化和市场化进程,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附加值;三是通过确立开发特色农业资源的产业链,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三是以管理为保障,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平台。在推进旅游产业与农业特色资源融合的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从真正意义上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性障碍。以此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旅游小镇规模扩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承接农民转户进城,实现其在享受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权利;二是通过特色农业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经营,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帮助农民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
四是以增收为目标,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表现。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资源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培训等方式,实现了部分农民在旅游产业链中就业,提高了其收入水平;二是通过特色农业资源的规模化经营,不但实现种植大户的增收,而且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增加了其收入;三是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特色农产品变现的机会,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四是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帮助农民享受了土地的增值收益,而且通过外出务工,增加额外收入;五是通过对区域旅游综合开发的专项财政补助,增加了农民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经费,从而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其增收。等等。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可以有机融入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环节,成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二、旅游产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结合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下面,就江津区旅游产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一)规划缺位,制约城乡资源整合
近年来,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江津区先后编制完成了《江津区旅游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江津区旅游营销规划方案》等4个规划方案和四面山旅游、爱情天梯、水口寺高尔夫球场、头道河场镇改造等4个专题规划,对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全区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规,导致旅游定位模糊,区域功能布局不清,延缓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旅游小镇的规划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和规划缺位,导致旅游小镇配套设施不完善,发展滞后,难以承担农民转移和农业生产要素变现的重任;三是前期规划的着力点是观光旅游产品,不仅造成同质产品聚集过密,低层次开发、简单模仿现象严重;而且导致旅游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村特色资源难以市场化和规模化;四是前期规划仅重视个别景点,忽略了对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不仅降低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弱化了旅游产业的区域带动效应。
(二)产品单一,阻碍城乡要素互动
近年来,在“大旅游江津”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江津区紧紧围绕“大招商、大投入、大营销”的发展思路,真抓实干,实现了全区旅游经济的较快发展。2010年全区旅游接待量达到391.2万人次,同比增长42.4%;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03亿元,同比增长43.3%。旅游业已成为全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与此同时,投入产出比低,区域带动效应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产品单一。目前仍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生产要素参与率不高,延缓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目前景区内星级饭店、休闲娱乐康体等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提供高参与性、高体验性的旅游和娱乐服务,导致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收入不高;三是农业产品与旅游产品的融合不够。目前的产品开发方式单一,特色农产品参与度不高,难以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四是配套设施落后和扶持政策过少,导致农户参与度不高,造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脱节,阻碍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
(三)管理滞后,延缓统筹城乡进程
近年来,江津区不断创新旅游管理模式,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引入农户和特色农业资源融入旅游产业链条,在实现部分农民增收的同时,不断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但由于规划缺位和产业推进乏力,旅游产业在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方面的工作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旅游小镇的推进力度不足,导致以小镇为平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并完善其保障体系的工作收效甚微;二是由于旅游产品单一,特色农产品参与度不高,不仅难以满足农民就业需求,而且造成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受阻;三是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影响了服务品质提升和服务人员素质提高;四是由于旅游开发线路仅停留于个别景点,不仅造成与周边区县旅游产品开发的同质性,而且导致区域联动效应无从发挥,最终滞缓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论及对策性建议
基于对江津旅游产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由于规划缺位、产品单一及管理滞后等原因,造成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就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作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完善旅游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一是充分借鉴目前较为成熟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段编制法,完成《江津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江津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重要节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实现空间布局的优化;二是在旅游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突现“旅游活动”的社会关联性、“旅游生产”的经济关联性、“旅游目的地”的差异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等基本要素,从而保证旅游规划即能彰显和推广旅游目的地的个性,又能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达到旅游产业赢利的目的;三是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以规划的方式对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打造旅游小镇,承接城乡发展。
一是按照旅游小镇的要求,加快推进四面山镇、中山古镇、塘河古镇、石蟆古镇、白沙镇及李市镇的建设步伐,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辐射周边,统筹城乡的重要支撑点;二是根据本土资源特点和旅游景区定位,将中山、塘河、石蟆及白沙打造成为古鎮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小镇,将四面山打造成为山水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小镇,将李市打造成为乡土休闲与生态体验为主题的旅游小镇,通过产业复合经济效应促进农民人居环境的改善、收入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三是在加快旅游小镇场镇规模扩大的同时,积极扶持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链的中后端环节(加工、仓储、批发等)与旅游产业的综合服务环节(商业、交通、住宿等)的结合,实现三次产业的互动格局;四是从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方面对旅游小镇实施高标准管理,使其真正成为统筹城乡的支撑点。
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一是优化旅游产业的选择,确保其不仅要与本土资源存在一定产业链交叉,而且具有一定情趣性、体验性和文化性;二是从设计、生产等环节入手,坚持市场化导向,走品牌化路线,在推进产品研发的同时,加快产品生产的规模化进程;三是积极开发长寿江津和富硒品牌,充分利用现有长寿老人122人,重庆市唯一的和全国幅员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百岁老人分布最均衡的“中国长寿之乡”这个品牌。解读长寿秘诀,与环境和食品中富硒元素息息相关。江津区90%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和偏高硒水平,高硒土壤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富硒优势和长寿之乡条件,开发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花椒、富硒畜禽、富硒水产等富硒产品。培育富硒骨干龙头企业、富硒农产品特色品牌,延伸富硒产业链条,以资源优势助推旅游产业;四是依托文化和生态两大资源优势,在着力培育旅游精品的同时,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和生态产业链。如在文化产业链方面,以“名帅圣乡,古镇人生”为主题,挖掘以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抗战文化、教育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以婚俗文化、爱情文化、庄园文化、楹联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生态产业链方面,以“四面山水,丹霞瀑乡”为主题,以“爱情天梯”为焦点,重点推进四面山国家旅游景区建设,有序推进清溪沟、黑石山—滚子坪、骆崃山以及大圆洞的生态旅游资源;四是整合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渝川黔“金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区域旅游联动机制,提升旅游资源价值和品牌。
参考文献:
[1]范省伟.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漆明亮.城乡统筹发展与重庆旅游布局[J].重庆社会科学.2007,9
[3]谢金峰.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10
[4]任保平,梁炜.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态势、模式和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8,10
[5]罗明义.束河模式:以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J].城乡建设.2009,12
[6]熊小林. 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城乡利益格局的交点、难点及城镇化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