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中国受众阅读纸质媒体的时间越来越短的话—虽然本来就没有多长,那么他们的注意力都到哪里去了?
当然是转移到图片和视频上了。无论在传统互联网上的视频网站上,还是在移动互联网的App和社交产品上,我们很容易发现阅读量最大的往往是图片和视频信息。
这种趋势兴起的原因很简单。互联网整体的速度和4G网络、智能手机让用户观看视频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其实解决了拍摄视频的工具和播放视频的硬件条件,而更直观和简单的观看、互动方式,也让受众更愿意进行这种行为。
而在2014年,也有大批围绕视频诞生和爆红的创业项目:比如,大疆、亿航这种无人机的创业公司,最大的亮点肯定不在于产品能飞和操作的简便性,而在于能够很方便地航拍;当然不要忘了还有GoPro,这种不同于传统摄影器材公司的创新公司,也是找到了户外运动中的视频这个原本小众的领域;而在软件领域,秒视、微视等一些想做短视频社交的公司也都纷纷在中国推出产品;更不用说硅谷的几家视频社交公司了,甚至微信也在朋友圈中增加了小视频的功能。
而除了这些硬件,更多的视频创业团队集中在内容领域,也就是拍摄不同种类的视频产品。只是面对更为强大的传统视频制作公司,它们的前景应该没有那么好。
如果探讨一个产品和公司的话,在产品确定的情况下,它的市场在哪里?短视频肯定是希望卖给更多的渠道,比如电视台、视频网站,甚至包括户外和楼宇广告公司。但是,这又很容易回到媒体另外一个讨论过千百遍的问题—内容和渠道的关系。
中国的视频网站几乎处于优酷土豆、爱奇艺和搜狐视频的垄断之下,对于十几个人的创业团队而言,它们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视频创业团队的内容并不具备足够的议价能力—你不是高晓松,也不是万合天宜这种已经成功做出了《万万没想到》的团队,简而言之,在渠道面前创业团队基本上不存在用创新积累起的谈判资本,是渠道挑它们而不是它们挑渠道。
另外一个问题是内容本身。受众将注意力更多转移到视频上不意味着它们会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看习惯—喜欢看电视剧的依然在看电视剧,喜欢看电影的也不会转到体育视频上,总而言之,视频网站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受众对于内容的需求,它们还在沿袭电视的收看习惯和口味。所以,这就很好解释,视频网站为什么会烧钱购买和自制电视剧、演唱会、体育转播和综艺节目了。
而视频创业团队做的都是短视频,无论搞怪、商业还是喜剧,想让观众为此多停留一会的难度很大,而视频网站的推广资源有限,肯定更愿意迎合而不是引导受众的喜好。
除了市场和用户习惯的障碍,营收模式也有一些障碍,对于内容来说无非是卖产品和卖广告两个模式。卖产品就不用说了,视频网站自己可以批量生产自制内容,几乎没有必要外部采购短视频。而无论植入广告还是贴片广告,在中国,电影行业尚且不够成熟和市场化,何况是断断续续制作的短视频。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广告主直接付费的收入模式,这就需要更多强大的品牌和平台支持了,只有这样广告主才会埋单。视频团队其余的收入模式大多处于前互联网时代的广告公司和工作室模式,和婚礼摄像也没太大区别。
余下的就是创业团队的经验和自信了,做得好平面内容,拍摄过精彩的视频,网络营销有一套,它们大多具备的都是这种单一属性的能力,而这些就一定能做好视频吗?说实话,我还是更看好从影视制作公司和电视台中出来的创业者,他们无疑与视频行业更近一些。
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在视频行业,内容团队其实并没有太受益于互联网,只不过把原来在电视上传播的内容放到了互联网上。反而是渠道、营销、推广,更受益于互联网能够持续的创新。
当然是转移到图片和视频上了。无论在传统互联网上的视频网站上,还是在移动互联网的App和社交产品上,我们很容易发现阅读量最大的往往是图片和视频信息。
这种趋势兴起的原因很简单。互联网整体的速度和4G网络、智能手机让用户观看视频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其实解决了拍摄视频的工具和播放视频的硬件条件,而更直观和简单的观看、互动方式,也让受众更愿意进行这种行为。
而在2014年,也有大批围绕视频诞生和爆红的创业项目:比如,大疆、亿航这种无人机的创业公司,最大的亮点肯定不在于产品能飞和操作的简便性,而在于能够很方便地航拍;当然不要忘了还有GoPro,这种不同于传统摄影器材公司的创新公司,也是找到了户外运动中的视频这个原本小众的领域;而在软件领域,秒视、微视等一些想做短视频社交的公司也都纷纷在中国推出产品;更不用说硅谷的几家视频社交公司了,甚至微信也在朋友圈中增加了小视频的功能。
而除了这些硬件,更多的视频创业团队集中在内容领域,也就是拍摄不同种类的视频产品。只是面对更为强大的传统视频制作公司,它们的前景应该没有那么好。
如果探讨一个产品和公司的话,在产品确定的情况下,它的市场在哪里?短视频肯定是希望卖给更多的渠道,比如电视台、视频网站,甚至包括户外和楼宇广告公司。但是,这又很容易回到媒体另外一个讨论过千百遍的问题—内容和渠道的关系。
中国的视频网站几乎处于优酷土豆、爱奇艺和搜狐视频的垄断之下,对于十几个人的创业团队而言,它们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视频创业团队的内容并不具备足够的议价能力—你不是高晓松,也不是万合天宜这种已经成功做出了《万万没想到》的团队,简而言之,在渠道面前创业团队基本上不存在用创新积累起的谈判资本,是渠道挑它们而不是它们挑渠道。
另外一个问题是内容本身。受众将注意力更多转移到视频上不意味着它们会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看习惯—喜欢看电视剧的依然在看电视剧,喜欢看电影的也不会转到体育视频上,总而言之,视频网站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受众对于内容的需求,它们还在沿袭电视的收看习惯和口味。所以,这就很好解释,视频网站为什么会烧钱购买和自制电视剧、演唱会、体育转播和综艺节目了。
而视频创业团队做的都是短视频,无论搞怪、商业还是喜剧,想让观众为此多停留一会的难度很大,而视频网站的推广资源有限,肯定更愿意迎合而不是引导受众的喜好。
除了市场和用户习惯的障碍,营收模式也有一些障碍,对于内容来说无非是卖产品和卖广告两个模式。卖产品就不用说了,视频网站自己可以批量生产自制内容,几乎没有必要外部采购短视频。而无论植入广告还是贴片广告,在中国,电影行业尚且不够成熟和市场化,何况是断断续续制作的短视频。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广告主直接付费的收入模式,这就需要更多强大的品牌和平台支持了,只有这样广告主才会埋单。视频团队其余的收入模式大多处于前互联网时代的广告公司和工作室模式,和婚礼摄像也没太大区别。
余下的就是创业团队的经验和自信了,做得好平面内容,拍摄过精彩的视频,网络营销有一套,它们大多具备的都是这种单一属性的能力,而这些就一定能做好视频吗?说实话,我还是更看好从影视制作公司和电视台中出来的创业者,他们无疑与视频行业更近一些。
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在视频行业,内容团队其实并没有太受益于互联网,只不过把原来在电视上传播的内容放到了互联网上。反而是渠道、营销、推广,更受益于互联网能够持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