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词是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高峰,在宋词的创作中,意象的应用非常普遍,“长安意象”便是其中的代表,意象的应用能够让作品更具可读性。本文就宋词中“长安意象”的本意进行分析,并探讨“长安”意象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宋词;长安意象;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就是创作者把自己的独特情感赋予到某一具体客观事物上以后所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象。长安,作为盛极一时的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它作为政治、地理、文化之重镇,长安频频出现在古代文人骚客的作品里。纵观盛唐到南宋,长安的意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从没有一个时代的长安意象有着在宋词中丰富的含义和不尽的变化。本文着重探讨宋词中的长安意象,以展现长安在宋词中的独特意味。
一、宋词中的“长安意象”
宋词中的“长安”被赋予了很多意义,最开始是代指秦朝的都城。即使到了唐朝,其最主要的属性仍然是地理标志,主要是指长安城。但随着唐诗的兴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安”逐渐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长安城自古以来就是文武盛地,常常是文人墨客、将军战士封官进爵的地方,长安城和官场、仕途的联系愈加密切。进一步也引出了“长安”代指君王恩典的意象,“长安”是君王居住的地方,朝长安城的方向叩拜,也是向君王叩拜。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也是纸醉金迷的游乐场所。
二、宋词中常见的“长安意象”分析
“长安”一词在唐宋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是文人墨客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作意象。据不完全统计,“长安”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比“汴京”和“临安”都要高,总数多达百首之上。
(一)“长安”用作官位、宦途的意象
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长安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是各个心怀抱负的仕子们走向政途的地方。不少南宋词人都想要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因此长安对于他们来说是官场与仕途的代名词。例如,在陈人杰的《沁园春》中这样写道:“君知否,百八盘世路,尽在长安”,一片不畏艰难的求仕之心表露无遗,写出了词人对于官场的向往。宋朝著名的典故“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被人们化入到词作中,“日近长安远”成为千古名句,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那些渴望走入官场和仕途的人们对自己官宦难成、仕途无望的无奈和自嘲。李流谦的《小重山》就借用了此用法:“长安只在日西边。空回首,乔木淡疏烟”,也用长安的可望不可即体现出词人追寻官场与仕途的坎坷,体现词人们对自己仕宦不举、官路不顺的无奈。
(二)“长安”用来代指统治者
用长安代指君王的恩典,其实是从长安代指官场和仕途引申而来。长安的可望不可即也指代着君王的可望不可即,反之长安的可即也就证明得到了君恩。长安远,即难沐君恩。苏轼在《千秋岁》中曾这样表达自己年华已老,而一生抱负难以舒展的不甘和怆然。“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斜阳”代指自己,表示自己在漫长的等待中已经老去,而“长安,指的是统治者的恩典,即使新恩可待,自己也已经力不从心。
(三)“长安”是娱乐场所的代称
宋代的经济十分发达,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都是娱乐文化极其发达之地,就像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一样,不可避免地成为王公子弟、达官贵族的娱乐场所。他们沉浸在声色犬马当中,纵情狂欢,留下了很多诗作和词作。“长安”也因此被人们借来代指繁华的名利场所和欢乐的游乐场所。例如,高观国的《临江仙》就有词句为证:“寄语长安风月道,莺花缓作青春”。写出不少的青年男子在城镇久留不归,过着风花雪月的日子。长安是学子们步入仕途的起点,有的人金榜题名,从此平步青云,但有的人在都城屡试不第,徘徊流连于歌舞场所。长安城里自然是人才荟萃,歌姬名流也往往汇聚于此,留下了诸多往来酬唱的佳话。
(四)“长安”代指淪陷的故地
南宋时期,靖康之耻之后,北方诸地沦为金国统治区,南宋不得不迁都临安,“长安”就成为诸多文人笔下的意象,用来代指处于金国管辖下的北方地区。例如,辛弃疾在他的《满江红》词中这样写道:“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字面上“长安”指的是西北方,而其实却是用来暗指被金国占领的北方诸地。
三、结束语
我们学综上所述,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在两宋时期为北部地方城镇。但是在宋词中长安的意象非常丰富,包含着词人的得意与失意、对故土的思念、对官场的渴望与仕途的坎坷等等,让人不得不为当时文人情感的细腻与丰富折服,“长安”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长久地存在在了宋人的词中,供后人感受当时官场上的悲欢离合,这些文字中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雪丽.宋词中的长安意象[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朱晓慧.论宋词梦幻意象的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3]谢桃坊.怎样读宋词[J].古典文学知识.2001(06).
[4]董上德.探寻宋词的心灵世界[J].博览群书.1996(05).
[5]王兆鹏,徐三桥.简谈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标志[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6]石娇琴.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宋词中的愁情[J].咸宁学院学报.2010(04).
关键词:宋词;长安意象;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就是创作者把自己的独特情感赋予到某一具体客观事物上以后所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象。长安,作为盛极一时的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它作为政治、地理、文化之重镇,长安频频出现在古代文人骚客的作品里。纵观盛唐到南宋,长安的意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从没有一个时代的长安意象有着在宋词中丰富的含义和不尽的变化。本文着重探讨宋词中的长安意象,以展现长安在宋词中的独特意味。
一、宋词中的“长安意象”
宋词中的“长安”被赋予了很多意义,最开始是代指秦朝的都城。即使到了唐朝,其最主要的属性仍然是地理标志,主要是指长安城。但随着唐诗的兴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安”逐渐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长安城自古以来就是文武盛地,常常是文人墨客、将军战士封官进爵的地方,长安城和官场、仕途的联系愈加密切。进一步也引出了“长安”代指君王恩典的意象,“长安”是君王居住的地方,朝长安城的方向叩拜,也是向君王叩拜。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也是纸醉金迷的游乐场所。
二、宋词中常见的“长安意象”分析
“长安”一词在唐宋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是文人墨客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作意象。据不完全统计,“长安”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比“汴京”和“临安”都要高,总数多达百首之上。
(一)“长安”用作官位、宦途的意象
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长安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是各个心怀抱负的仕子们走向政途的地方。不少南宋词人都想要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因此长安对于他们来说是官场与仕途的代名词。例如,在陈人杰的《沁园春》中这样写道:“君知否,百八盘世路,尽在长安”,一片不畏艰难的求仕之心表露无遗,写出了词人对于官场的向往。宋朝著名的典故“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被人们化入到词作中,“日近长安远”成为千古名句,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那些渴望走入官场和仕途的人们对自己官宦难成、仕途无望的无奈和自嘲。李流谦的《小重山》就借用了此用法:“长安只在日西边。空回首,乔木淡疏烟”,也用长安的可望不可即体现出词人追寻官场与仕途的坎坷,体现词人们对自己仕宦不举、官路不顺的无奈。
(二)“长安”用来代指统治者
用长安代指君王的恩典,其实是从长安代指官场和仕途引申而来。长安的可望不可即也指代着君王的可望不可即,反之长安的可即也就证明得到了君恩。长安远,即难沐君恩。苏轼在《千秋岁》中曾这样表达自己年华已老,而一生抱负难以舒展的不甘和怆然。“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斜阳”代指自己,表示自己在漫长的等待中已经老去,而“长安,指的是统治者的恩典,即使新恩可待,自己也已经力不从心。
(三)“长安”是娱乐场所的代称
宋代的经济十分发达,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都是娱乐文化极其发达之地,就像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一样,不可避免地成为王公子弟、达官贵族的娱乐场所。他们沉浸在声色犬马当中,纵情狂欢,留下了很多诗作和词作。“长安”也因此被人们借来代指繁华的名利场所和欢乐的游乐场所。例如,高观国的《临江仙》就有词句为证:“寄语长安风月道,莺花缓作青春”。写出不少的青年男子在城镇久留不归,过着风花雪月的日子。长安是学子们步入仕途的起点,有的人金榜题名,从此平步青云,但有的人在都城屡试不第,徘徊流连于歌舞场所。长安城里自然是人才荟萃,歌姬名流也往往汇聚于此,留下了诸多往来酬唱的佳话。
(四)“长安”代指淪陷的故地
南宋时期,靖康之耻之后,北方诸地沦为金国统治区,南宋不得不迁都临安,“长安”就成为诸多文人笔下的意象,用来代指处于金国管辖下的北方地区。例如,辛弃疾在他的《满江红》词中这样写道:“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字面上“长安”指的是西北方,而其实却是用来暗指被金国占领的北方诸地。
三、结束语
我们学综上所述,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在两宋时期为北部地方城镇。但是在宋词中长安的意象非常丰富,包含着词人的得意与失意、对故土的思念、对官场的渴望与仕途的坎坷等等,让人不得不为当时文人情感的细腻与丰富折服,“长安”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长久地存在在了宋人的词中,供后人感受当时官场上的悲欢离合,这些文字中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雪丽.宋词中的长安意象[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朱晓慧.论宋词梦幻意象的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3]谢桃坊.怎样读宋词[J].古典文学知识.2001(06).
[4]董上德.探寻宋词的心灵世界[J].博览群书.1996(05).
[5]王兆鹏,徐三桥.简谈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标志[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6]石娇琴.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宋词中的愁情[J].咸宁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