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余 艳,女,四川富顺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韩寒执导的《后会无期》是一则关于人生的寓言。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亲人、友人,收获或失去亲情、爱情、友情;我们努力追求理想,艰难或快乐,失败或成功,失去或得到;我们每天都在告别昨天,有人将昨天得到的抛弃,有人将它珍藏为财富。如同《后会无期》的主题曲《平凡之路》中喻示的: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后会无期》的结构一如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模式,采用“在路上”的旅程化结构、“追寻”为母题的叙事模式。从《小癞子》、《布尔吉拉斯》、《堂吉诃德》、《汤姆琼斯》等众多的流浪汉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固有的几个特征。第一,情节随着主人公在路上的情节展开,展现主人公在旅途中的奇闻轶事;第二,内在贯穿“告别——寻找——归宿”的文学母题;[1]第三,艺术风格多诙谐反讽;第四,可笑情节多伴有小人物(主人公)生存的妥协、无奈、绝望等情绪。《后会无期》基本延续了流浪汉小说的以上特征。此外,韩寒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家,融合大众需求、商业营销、电影技巧、文学内蕴等诸多元素,把《后会无期》打造成一部商业性的文艺片。
一、“告别——寻找——归宿”的文学母题
(一)告别
《后会无期》讲述了几个年青人在旅途中的故事。他们离开家乡,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慨。告别的同时是失去。浩汉告别周沫,也告别了周沫对他的暧昧。告别过去的人和事,也是告别悲伤。浩汉满怀期待见到刘莺莺,却被现实当头棒喝——爱情幻象不过是父亲和同父异母妹妹的欺骗。
主人公一行在路上遇到很多人,最后一一分别。就像我们每一天遇到很多的人、很多快乐或悲伤的事,但大都擦肩而过,后会无期。浩汉、江河与胡生的分别如同我们理想、友谊的寓言。苏米一伙如同人生旅程的诱惑、欲望,取舍不同,结局不同。江河的正直不但没让他误入歧途,反倒让苏米说“我想我喜欢上他了。”小狗代表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的得到,阿吕则代表我们人生路途中的失去。我们追求理想、爱情、友情,渴望成功、幸福、快乐,但不管最后的结局怎样,都是有得有失。得到的如小狗的忠诚、可爱,失去的是车和对阿吕的信任。阿吕骑摩托车旅行、追逐卫星不被人理解以及他的落魄或许也是我们追求信仰或理想的艰难境况写照。艰难也好,失去也罢,我们仍旧继续前行。
(二)寻找
如果说告别带着些许忧伤、痛苦或愤怒,那么在寻找途中,更多是茫然、无奈。寻找胡生未果;寻找刘莺莺,浩汉深感震惊失望却对现实无奈;寻找最西边的学校,直到影片最后仍在路途中;浩汉多次提及自己的事业,却从来语焉不详;车子丢失了,连寻找都未提及。
几个主要人物的寻找,也影射了各种人生方向的努力和追求。胡生一如他的名字,随波逐流,轻易就迷失在人生旅途中;浩汉更像是大多数人的浓缩,他渴望成功和爱情,他敢于闯荡,他重情重义,他自认擅长为人处世,但理想总是屡次被骨感的现实击败,江河是小众的代表,他有着坚定的信念,但也因此与现实有点不协调。
(三)回归平凡
向前走,寻找什么,何处是归宿?影片最后,浩汉和江河坐在被阿吕开走的车上,讨论江河以这次旅行为素材的作品《旅行者》的结局。看到此处,观众可能恍然大悟,路遇苏米一伙、小狗、阿吕,江河成为名作家等一系列的情节,或许真有其事,或许只是江河和浩汉的想象。其实,人在旅途,大多数路途终究平常;人生境遇,大多数人终究平凡。韩寒在主题曲中诠释,“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平凡的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韩寒《后会无期》的内涵。韩寒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如今已过而立之年,对人生的感悟趋向成熟。当年锋芒毕露的锐利、宏图伟业般的抱负,化为更为理性的深刻思考。回归平凡人生,或许是经历人生之后的豁达胸怀,或许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二、文化资本与商业资本的联姻
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风度举止以及对成功机会的把握能力等等。[2]无疑,韩寒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在传媒发达的当下,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已具有相当丰厚的文化资本。《后会无期》是韩寒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使他在电影领域迅速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
(一)文艺性
人生就是无数次地告别过往,寻找新的方向,最终发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终是一人孤独前行,也发现不是每个人生都是传奇,平凡是人生的归宿。我们经历过人生的潮起潮落,才能领悟到平凡人生的意义而甘于平凡。这种情绪使《后会无期》总体上呈现淡淡地忧伤、无奈的情感基调。主人公一行告别家乡、告别好友,路遇苏米、阿吕而被骗,钱被偷车被骗,浩汉梦想中的爱情破灭、父亲的欺骗等等,都折射出现实人生的残酷、无奈和人在当下的孤独。
这种忧伤与茫然,也与之前取得高票房的《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有所不同。同是“在路途”的电影题材,《后会无期》更关重个体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人在囧途》系列更侧重社会现实;《后会无期》是商业性与文艺性的融合,《人在囧途》商业性更强。
(二)商业性
《后会无期》是市场经济传媒时代文化资本与商业资本联姻的成功案例。要想在市场经济时代名利双收,作品既要有内涵,又要有娱乐元素;既要得到精英群体认可,又要大众喜爱;既要有艺术品味,又要有观赏性。韩寒从策划、编剧、选演员、宣传,几乎都兼顾了这些要素。从剧本来看,韩寒将作家的身份发挥到极致,台词引发的笑点较多。如妓女苏米说“我从小就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阿吕说,你们的偶像,都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台词的精辟或反讽,为电影增色不少。但每个人物都是精句妙句,似乎有点勉为其难。从演员阵容看,大陆当红演员为主,兼顾台湾、香港当红演员,主要演员均是70年代末80后人,契合《后会无期》主要观影群体的审美需要。从宣传来看,韩寒从选角、开拍、拍摄过程、放映阶段,一直凭借演员及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报纸、网络、微博等多种传媒造势。
参考文献:
[1]杨经建.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流浪汉小说之比较[J].社会科学,2004(5).
[2]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2003(1).
余 艳,女,四川富顺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韩寒执导的《后会无期》是一则关于人生的寓言。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亲人、友人,收获或失去亲情、爱情、友情;我们努力追求理想,艰难或快乐,失败或成功,失去或得到;我们每天都在告别昨天,有人将昨天得到的抛弃,有人将它珍藏为财富。如同《后会无期》的主题曲《平凡之路》中喻示的: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后会无期》的结构一如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模式,采用“在路上”的旅程化结构、“追寻”为母题的叙事模式。从《小癞子》、《布尔吉拉斯》、《堂吉诃德》、《汤姆琼斯》等众多的流浪汉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固有的几个特征。第一,情节随着主人公在路上的情节展开,展现主人公在旅途中的奇闻轶事;第二,内在贯穿“告别——寻找——归宿”的文学母题;[1]第三,艺术风格多诙谐反讽;第四,可笑情节多伴有小人物(主人公)生存的妥协、无奈、绝望等情绪。《后会无期》基本延续了流浪汉小说的以上特征。此外,韩寒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家,融合大众需求、商业营销、电影技巧、文学内蕴等诸多元素,把《后会无期》打造成一部商业性的文艺片。
一、“告别——寻找——归宿”的文学母题
(一)告别
《后会无期》讲述了几个年青人在旅途中的故事。他们离开家乡,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慨。告别的同时是失去。浩汉告别周沫,也告别了周沫对他的暧昧。告别过去的人和事,也是告别悲伤。浩汉满怀期待见到刘莺莺,却被现实当头棒喝——爱情幻象不过是父亲和同父异母妹妹的欺骗。
主人公一行在路上遇到很多人,最后一一分别。就像我们每一天遇到很多的人、很多快乐或悲伤的事,但大都擦肩而过,后会无期。浩汉、江河与胡生的分别如同我们理想、友谊的寓言。苏米一伙如同人生旅程的诱惑、欲望,取舍不同,结局不同。江河的正直不但没让他误入歧途,反倒让苏米说“我想我喜欢上他了。”小狗代表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的得到,阿吕则代表我们人生路途中的失去。我们追求理想、爱情、友情,渴望成功、幸福、快乐,但不管最后的结局怎样,都是有得有失。得到的如小狗的忠诚、可爱,失去的是车和对阿吕的信任。阿吕骑摩托车旅行、追逐卫星不被人理解以及他的落魄或许也是我们追求信仰或理想的艰难境况写照。艰难也好,失去也罢,我们仍旧继续前行。
(二)寻找
如果说告别带着些许忧伤、痛苦或愤怒,那么在寻找途中,更多是茫然、无奈。寻找胡生未果;寻找刘莺莺,浩汉深感震惊失望却对现实无奈;寻找最西边的学校,直到影片最后仍在路途中;浩汉多次提及自己的事业,却从来语焉不详;车子丢失了,连寻找都未提及。
几个主要人物的寻找,也影射了各种人生方向的努力和追求。胡生一如他的名字,随波逐流,轻易就迷失在人生旅途中;浩汉更像是大多数人的浓缩,他渴望成功和爱情,他敢于闯荡,他重情重义,他自认擅长为人处世,但理想总是屡次被骨感的现实击败,江河是小众的代表,他有着坚定的信念,但也因此与现实有点不协调。
(三)回归平凡
向前走,寻找什么,何处是归宿?影片最后,浩汉和江河坐在被阿吕开走的车上,讨论江河以这次旅行为素材的作品《旅行者》的结局。看到此处,观众可能恍然大悟,路遇苏米一伙、小狗、阿吕,江河成为名作家等一系列的情节,或许真有其事,或许只是江河和浩汉的想象。其实,人在旅途,大多数路途终究平常;人生境遇,大多数人终究平凡。韩寒在主题曲中诠释,“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平凡的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韩寒《后会无期》的内涵。韩寒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如今已过而立之年,对人生的感悟趋向成熟。当年锋芒毕露的锐利、宏图伟业般的抱负,化为更为理性的深刻思考。回归平凡人生,或许是经历人生之后的豁达胸怀,或许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二、文化资本与商业资本的联姻
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风度举止以及对成功机会的把握能力等等。[2]无疑,韩寒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在传媒发达的当下,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已具有相当丰厚的文化资本。《后会无期》是韩寒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使他在电影领域迅速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
(一)文艺性
人生就是无数次地告别过往,寻找新的方向,最终发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终是一人孤独前行,也发现不是每个人生都是传奇,平凡是人生的归宿。我们经历过人生的潮起潮落,才能领悟到平凡人生的意义而甘于平凡。这种情绪使《后会无期》总体上呈现淡淡地忧伤、无奈的情感基调。主人公一行告别家乡、告别好友,路遇苏米、阿吕而被骗,钱被偷车被骗,浩汉梦想中的爱情破灭、父亲的欺骗等等,都折射出现实人生的残酷、无奈和人在当下的孤独。
这种忧伤与茫然,也与之前取得高票房的《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有所不同。同是“在路途”的电影题材,《后会无期》更关重个体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人在囧途》系列更侧重社会现实;《后会无期》是商业性与文艺性的融合,《人在囧途》商业性更强。
(二)商业性
《后会无期》是市场经济传媒时代文化资本与商业资本联姻的成功案例。要想在市场经济时代名利双收,作品既要有内涵,又要有娱乐元素;既要得到精英群体认可,又要大众喜爱;既要有艺术品味,又要有观赏性。韩寒从策划、编剧、选演员、宣传,几乎都兼顾了这些要素。从剧本来看,韩寒将作家的身份发挥到极致,台词引发的笑点较多。如妓女苏米说“我从小就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阿吕说,你们的偶像,都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台词的精辟或反讽,为电影增色不少。但每个人物都是精句妙句,似乎有点勉为其难。从演员阵容看,大陆当红演员为主,兼顾台湾、香港当红演员,主要演员均是70年代末80后人,契合《后会无期》主要观影群体的审美需要。从宣传来看,韩寒从选角、开拍、拍摄过程、放映阶段,一直凭借演员及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报纸、网络、微博等多种传媒造势。
参考文献:
[1]杨经建.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流浪汉小说之比较[J].社会科学,2004(5).
[2]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