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形式,它是4"-~k才情、灵性的体现,它是极富个性特点的一项活动,正因其“个性”化,作文教学也便成了语文教师说不出的痛。学生“无米下炊”,教师也束手无策,只能任其自行发展,似乎作文能力的高下是学生先天注定、与生俱来的,教师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二期上王栋生老师的作文课例《你的生活是大地》,我深有感触。它让我认识到在写作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素材,展现自我方面,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责任重大。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了,信息量多了,他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流行时尚、娱乐八卦等了解得多了,对现代咨询工具很熟,他们的信息较多地来自于这些工具,可他们对自己与生俱来的、经济适用、不需任何外界辅助工具就能使用的器官——眼和耳的最原始的功能却淡忘了,他们不去观察生活本身,总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很多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事、物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也不想动脑,于是作文时便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实在不得已的时候就胡编乱造,造的也不过是拾夹子、让位子、推车子、扶瞎子,甚至死老子这类不知被他的“先学”们嚼过多少遍的牙慧!即使不编,记的也就是“流水账”,没有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学生“观察兴趣的淡化,知觉的钝化,思维的退化,情感的单调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唤醒学生钝化的知觉,引导他们关注外物、感应外物,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从而使作文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1.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思考自己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通过观察,对客观事物直接感知是获得写作素材最基本的方式。抒发真情,论述真理,表白真我,最可用最该用的材料应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明白只有训练出敏锐而且具有透视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
2.适时刺激,以激起他们对外物观照的需求
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外物的习惯,也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完成你指定的任务,如:你要求他们去观察花圃里的某一植物,他们会仔细去观察该植物的花、叶、茎等的形状、颜色等,但其他事物,哪怕跟你指定的植物長在一起的另一种植物就不甚关心了。因而我们在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无意注意。因为人们有很多知识经验是由无意注意获得的,无意注意对人生来说同样重要。王栋生老师课例2、3、4、6组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的孝隋,如第6组问题“教学楼有几层?每层有多少级?”第一个问题不难回答,可第二个问题就让人发陪了,有几个人注意过每层有多少级的?教师通过类似问题的刺激,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受到触动,甚至震动,让他们意识到应该时时刻刻都要积极主动地观察我们的生活世界,做个有心人,为打开思维之门奠定基础。
3、激活学生心理的既有积淀
学生在写作之前头脑中往往已有一些材料,但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时教师就要激活学生既有积淀。如:写暑假里的一件事,先让学生回顾暑假生活,逐一列出自己印象较深的事情,聚材取事,选出自己最想写的事,然后再现事件,当然再现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要写出自己的情感、心理感受,甚至包括现在的理性认识等。
4、引导学生合理的表达
很多时候,学生写作素材有了,对将要写的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下笔写却有困难。他们总觉得无话说,或者是说不出自己心理想的,找不到合适的词句,特别是一些细腻的情感,表达总是不到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阅读积累过少,二是有积累不会用。第一种情况易弥补,第二种情况解决难度较大。
从小学起,各年级课本都有一定量的背诵内容,教材指定背诵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诗词成语等,学生积累了不少,可翻翻学生的作文,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影,他们的阅读积累和写作运用完全脱节!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不是培养一个个“书橱”!很多学生不能将所背内容有效内化,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因而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活动或硬性规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感受。
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说“你的生活是大地”,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生活中选取鲜活的写作素材,写出有个陛、有灵性的优秀作文。
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素材,展现自我方面,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责任重大,同时也很高尚。
参考文献
[1]韩建飞《写作是一棵自然生长的树》(《中学语文教学》.
[2]黄东斌《浅论作文材料的有效内化》(《中学语文教与学》.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了,信息量多了,他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流行时尚、娱乐八卦等了解得多了,对现代咨询工具很熟,他们的信息较多地来自于这些工具,可他们对自己与生俱来的、经济适用、不需任何外界辅助工具就能使用的器官——眼和耳的最原始的功能却淡忘了,他们不去观察生活本身,总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很多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事、物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也不想动脑,于是作文时便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实在不得已的时候就胡编乱造,造的也不过是拾夹子、让位子、推车子、扶瞎子,甚至死老子这类不知被他的“先学”们嚼过多少遍的牙慧!即使不编,记的也就是“流水账”,没有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学生“观察兴趣的淡化,知觉的钝化,思维的退化,情感的单调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唤醒学生钝化的知觉,引导他们关注外物、感应外物,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从而使作文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1.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思考自己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通过观察,对客观事物直接感知是获得写作素材最基本的方式。抒发真情,论述真理,表白真我,最可用最该用的材料应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明白只有训练出敏锐而且具有透视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
2.适时刺激,以激起他们对外物观照的需求
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外物的习惯,也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完成你指定的任务,如:你要求他们去观察花圃里的某一植物,他们会仔细去观察该植物的花、叶、茎等的形状、颜色等,但其他事物,哪怕跟你指定的植物長在一起的另一种植物就不甚关心了。因而我们在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无意注意。因为人们有很多知识经验是由无意注意获得的,无意注意对人生来说同样重要。王栋生老师课例2、3、4、6组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的孝隋,如第6组问题“教学楼有几层?每层有多少级?”第一个问题不难回答,可第二个问题就让人发陪了,有几个人注意过每层有多少级的?教师通过类似问题的刺激,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受到触动,甚至震动,让他们意识到应该时时刻刻都要积极主动地观察我们的生活世界,做个有心人,为打开思维之门奠定基础。
3、激活学生心理的既有积淀
学生在写作之前头脑中往往已有一些材料,但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时教师就要激活学生既有积淀。如:写暑假里的一件事,先让学生回顾暑假生活,逐一列出自己印象较深的事情,聚材取事,选出自己最想写的事,然后再现事件,当然再现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要写出自己的情感、心理感受,甚至包括现在的理性认识等。
4、引导学生合理的表达
很多时候,学生写作素材有了,对将要写的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下笔写却有困难。他们总觉得无话说,或者是说不出自己心理想的,找不到合适的词句,特别是一些细腻的情感,表达总是不到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阅读积累过少,二是有积累不会用。第一种情况易弥补,第二种情况解决难度较大。
从小学起,各年级课本都有一定量的背诵内容,教材指定背诵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诗词成语等,学生积累了不少,可翻翻学生的作文,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影,他们的阅读积累和写作运用完全脱节!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不是培养一个个“书橱”!很多学生不能将所背内容有效内化,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因而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活动或硬性规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感受。
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说“你的生活是大地”,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生活中选取鲜活的写作素材,写出有个陛、有灵性的优秀作文。
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素材,展现自我方面,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责任重大,同时也很高尚。
参考文献
[1]韩建飞《写作是一棵自然生长的树》(《中学语文教学》.
[2]黄东斌《浅论作文材料的有效内化》(《中学语文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