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又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谈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自学能力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查,这是教育体现知识的创新要求,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注重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学能力是指个体对相当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并达到所学目标的主观条件。具体的说,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阅读,理解其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地从各方面获取知识,有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需要,又有可能。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在此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在政治课的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兴趣,而兴趣产生于需要,只有把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才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利用兴趣的迁移性特点,从旁的学科入手,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思想政治课中来,并在此过程中揭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 学生对数学很有兴趣,于是可以在高中《思想政治》第一册(哲学常识)前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数和形这些抽象概念的来源,使学生们认识到无论“数”还是“形”都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数学这门极其抽象的研究量的科学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实践,而这种认识观点就是哲学中唯物主义,数学中的每一个原理都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道理。学生对物理也有兴趣,我们可以用牛顿研究“第一推动力”的悲剧,说明正确的哲学理论在科学世界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坚持平时训练,掌握自学的基本要求
阅读能力是自学的首要能力。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中,我以政治课本为主,充分利用课堂指导学生学会读课本。首先,“读书要动笔”,阅读时用笔在书上作各种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符号。其次,“读书要多问”,学问既学又问,我注意表扬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并将学生提出的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与大家讨论。再次,“读书不厌其烦”。古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反对浅尝辄止,不要反复多咀嚼的毛病。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读书要多思”。古云:“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惘”,不思则无问,思考得深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浅尝辄止,根源就在于不思,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我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要求学生用某一原理或从某一角度去分析。为了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我常要求学生限时记住某原理,或对某个问题作出回答,通过这些要求和训练,慢慢使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课堂阅读
1.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阅读目的和要求,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循序渐进。最初只要求学生当堂能从教材中找出概念和原理内容,并学会用符号标出。以后逐渐要求学生当堂能用原理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并分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为了帮助学生思考,规定较详细的阅读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提纲主要应包括教材的重点、难点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纲写出读书笔记。
3.及时检查阅读效果。每章节的读书笔记都要收来看一看,对于部分同学的笔记加以总结批语,指出哪些地方记得好,哪些地方不必要,哪些问题还要加以补充等。
4.必须把阅读与讲解结合起来。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课堂讲解是对学生阅读效果的总结与提高,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要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会把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至于学生在阅读自学中已解决的问题,讲解时只需点明即可。这种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讲解是引导、诱发。指导自学基础上的讲解应该是画龙点睛,要给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的时间。例如在讲解“规律是客观的”这一知识点时,由于教材中阐述的观点学生基本能看懂,教师如若再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解,则学生会觉得乏味,教学时间也不允许。因此,我只着重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两个地方,其一,规律是指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能把规律的表现当做规律本身。其二,规律本身是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说明人们可以消灭或创造规律。我还提出一些具体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思考、争论中必然有所得而又有所不能,这往往形成“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愤悱”状态,教师在这时稍加提示则水到渠成。
(三)加强对复习和练习的指导
安排一节复习和练习课,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并将原来零散的知识编成知识之网。为此,我一般先给学生清理这一单元知识的脉络,再给学生列出小结提纲,由学生依据提纲做好单元小结。总结提纲的基本内容是:1.掌握概念;2.弄清原理;3.理论联系实际要解决的问题;4.本章节知识同前面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5.典型练习题。出典型练习题必须做到:知识覆盖面宽,类型多样,内容新鲜,联系实际。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又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同时,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只单向用语言传授知识的施教方法,使新课改教学有一个实质性突破。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自学能力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查,这是教育体现知识的创新要求,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注重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学能力是指个体对相当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并达到所学目标的主观条件。具体的说,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阅读,理解其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地从各方面获取知识,有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需要,又有可能。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在此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在政治课的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兴趣,而兴趣产生于需要,只有把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才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利用兴趣的迁移性特点,从旁的学科入手,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思想政治课中来,并在此过程中揭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 学生对数学很有兴趣,于是可以在高中《思想政治》第一册(哲学常识)前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数和形这些抽象概念的来源,使学生们认识到无论“数”还是“形”都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数学这门极其抽象的研究量的科学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实践,而这种认识观点就是哲学中唯物主义,数学中的每一个原理都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道理。学生对物理也有兴趣,我们可以用牛顿研究“第一推动力”的悲剧,说明正确的哲学理论在科学世界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坚持平时训练,掌握自学的基本要求
阅读能力是自学的首要能力。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中,我以政治课本为主,充分利用课堂指导学生学会读课本。首先,“读书要动笔”,阅读时用笔在书上作各种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符号。其次,“读书要多问”,学问既学又问,我注意表扬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并将学生提出的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与大家讨论。再次,“读书不厌其烦”。古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反对浅尝辄止,不要反复多咀嚼的毛病。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读书要多思”。古云:“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惘”,不思则无问,思考得深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浅尝辄止,根源就在于不思,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我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要求学生用某一原理或从某一角度去分析。为了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我常要求学生限时记住某原理,或对某个问题作出回答,通过这些要求和训练,慢慢使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课堂阅读
1.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阅读目的和要求,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循序渐进。最初只要求学生当堂能从教材中找出概念和原理内容,并学会用符号标出。以后逐渐要求学生当堂能用原理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并分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为了帮助学生思考,规定较详细的阅读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提纲主要应包括教材的重点、难点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纲写出读书笔记。
3.及时检查阅读效果。每章节的读书笔记都要收来看一看,对于部分同学的笔记加以总结批语,指出哪些地方记得好,哪些地方不必要,哪些问题还要加以补充等。
4.必须把阅读与讲解结合起来。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课堂讲解是对学生阅读效果的总结与提高,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要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会把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至于学生在阅读自学中已解决的问题,讲解时只需点明即可。这种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讲解是引导、诱发。指导自学基础上的讲解应该是画龙点睛,要给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的时间。例如在讲解“规律是客观的”这一知识点时,由于教材中阐述的观点学生基本能看懂,教师如若再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解,则学生会觉得乏味,教学时间也不允许。因此,我只着重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两个地方,其一,规律是指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能把规律的表现当做规律本身。其二,规律本身是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说明人们可以消灭或创造规律。我还提出一些具体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思考、争论中必然有所得而又有所不能,这往往形成“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愤悱”状态,教师在这时稍加提示则水到渠成。
(三)加强对复习和练习的指导
安排一节复习和练习课,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并将原来零散的知识编成知识之网。为此,我一般先给学生清理这一单元知识的脉络,再给学生列出小结提纲,由学生依据提纲做好单元小结。总结提纲的基本内容是:1.掌握概念;2.弄清原理;3.理论联系实际要解决的问题;4.本章节知识同前面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5.典型练习题。出典型练习题必须做到:知识覆盖面宽,类型多样,内容新鲜,联系实际。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又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同时,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只单向用语言传授知识的施教方法,使新课改教学有一个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