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122-02
一、经济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外语人才需求
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关键是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的现代劳动力大军。然而纵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截至2015年底,我国总人口13.74亿人(不含港澳台),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至59周岁)9.1亿人,就业人员7.79亿人,就业人员中,城镇就业人员3.11亿人。全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限为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这组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两种情况并存,存在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阈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更是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2015年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中的“互联互通”中包括交通、能源、通信、贸易、旅游等领域。这些行业急需懂外语会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主要培养的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以外语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能否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调整外语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目标,刻不容缓。
二、高职外语专业的设置情况
1.同类学校分布情况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外语专业为办学特色的学校,目前开设有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应用法语、应用韩语、应用德语、应用西班牙语、应用俄语等七个外语专业,以及国际商务、文秘、计算机信息管理、艺术设计等20余专业,形成了四大专业群。作为一所近年来与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在专业设置相似度较大的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安徽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等几所高职学校。
2.专业设置布点情况
根据2018年教育部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平台的数据检索,从2016年到2018年,几个外语专业在全国和上海的分布情况如下:
几个语种中除应用俄语、应用德语和应用西班牙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布点数字有所增加外,其他几个外语专业在全国的布点都有所下降。但应用英语专业在全国布点数量减少的前提下,上海设置此专业的反而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掌握英语技能的人才需求量仍未饱和。对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而言,学校已形成的既有外语专业群,具备聚合优势同时又存在很大的同行竞争压力。
三、高职外语专业建设路径
专业建设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内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专业的技术服务与社会服务能力等七个方面。各类文献资料也表明,专业的特色建设应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的途径与模式、教学设备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出文章。专业的特色建设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要争取把专业建设成独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专业。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底线
针对原有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不清晰,不明确的问题,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拟定了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与职业道德,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以及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国际贸易操作能力以及涉外服务能力,能胜任涉外商务助理、翻译、文秘、客户服务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英语专门人才。相较于原先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明确了在语言和职业素质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对学生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和岗位做了界定,并且体现了英语和法语不同的语种,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要达到的程度也有所区别。这样的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和科学的。
2.豐富课程体系,探索分类课程
高职学校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肯定不能照搬本科的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把高职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写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文化教育大类》中,关于高等职业学校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标准有如下表述:课程设置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打好语言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专业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习相关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业务活动的实际运作,培养基本实践能力,提高操作技能与专业技能。
我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恰恰遵循了这样的教学要求,专业学习贯穿三年,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于第二年展开,并且以基础够用为准则,总课时不超过180学时。
3.改进评价机制,加强过程管理
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一张试卷,一个分数的终结性评价,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纳入到学生学业的评价中。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如果利用评价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对语言学习的投入,并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语言要素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学习和言语交际技能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提高单位教学时间的含金量,或许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外语类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其与企业的合作呈现出与工科类、艺术类专业天然的差异。从毕业生角度而言,外语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工作面向的对象主要是人而非机器,更多的需要处理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强调沟通能力,强调工作任务导向与综合能力的发挥,更多的情况下语言毕业生要能够很好地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由此反观外语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不可能也无需像工科专业那样引进大规模机器设备,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引进工作任务上,便于学生在校内完成工作任务,并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训练学生的服务能力,特别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能力。具体到语言专业,校企合作可以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外语培训机构或翻译机构,或引进培训、翻译项目;合作创办服务外包机构或引入外包机构到校;引入教育机构合办远程语言培训教育;与旅游景点合作,让学生做外语导游训练;与外贸机构合作引入真实外贸业务等等方式。同时语言类专业也可以利用所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积极参与短时间校企合作,如参加展览会,提供讲解服务;参与各类运动会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大型文艺演出;参加诸如公益活动、大型宣传活动、各类咨询活动等,在其中充分利用外语交际技能,与人沟通合作交流。外语专业的校企合作也正是以此思路来开展,产期选拔派出学生参与所在区域以及上海市的各种节事活动,应用英语专业与上海承办出国签证业务的一家知名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不定期地派学生前往实习。鉴于外语类专业的特点,校企合作要注重内涵建设,而非一味地追求校企合作的数量,当企业数量不多时,可采用工作岗位轮换的办法让大多数学生受益。
综上所述,高职学校外语类专业的建设,要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保持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并强调与特定岗位、职业的结合,培养在企业生产一线和金融、商贸、服务等产业运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人才培养,2016年05月27日,光明日报
[2]中国职教协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编写,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教育改革创新指导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编,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4]方法林.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A],《大学教育》,2016-9
[5]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https://www.zyyxzy.cn/index.shtml
作者简介:
张磊(1978-),讲师,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务处。
一、经济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外语人才需求
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关键是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的现代劳动力大军。然而纵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截至2015年底,我国总人口13.74亿人(不含港澳台),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至59周岁)9.1亿人,就业人员7.79亿人,就业人员中,城镇就业人员3.11亿人。全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限为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这组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两种情况并存,存在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阈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更是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2015年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中的“互联互通”中包括交通、能源、通信、贸易、旅游等领域。这些行业急需懂外语会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主要培养的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以外语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能否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调整外语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目标,刻不容缓。
二、高职外语专业的设置情况
1.同类学校分布情况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外语专业为办学特色的学校,目前开设有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应用法语、应用韩语、应用德语、应用西班牙语、应用俄语等七个外语专业,以及国际商务、文秘、计算机信息管理、艺术设计等20余专业,形成了四大专业群。作为一所近年来与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在专业设置相似度较大的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安徽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等几所高职学校。
2.专业设置布点情况
根据2018年教育部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平台的数据检索,从2016年到2018年,几个外语专业在全国和上海的分布情况如下:
几个语种中除应用俄语、应用德语和应用西班牙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布点数字有所增加外,其他几个外语专业在全国的布点都有所下降。但应用英语专业在全国布点数量减少的前提下,上海设置此专业的反而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掌握英语技能的人才需求量仍未饱和。对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而言,学校已形成的既有外语专业群,具备聚合优势同时又存在很大的同行竞争压力。
三、高职外语专业建设路径
专业建设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内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专业的技术服务与社会服务能力等七个方面。各类文献资料也表明,专业的特色建设应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的途径与模式、教学设备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出文章。专业的特色建设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要争取把专业建设成独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专业。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底线
针对原有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不清晰,不明确的问题,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拟定了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与职业道德,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以及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国际贸易操作能力以及涉外服务能力,能胜任涉外商务助理、翻译、文秘、客户服务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英语专门人才。相较于原先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明确了在语言和职业素质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对学生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和岗位做了界定,并且体现了英语和法语不同的语种,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要达到的程度也有所区别。这样的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和科学的。
2.豐富课程体系,探索分类课程
高职学校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肯定不能照搬本科的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把高职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写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文化教育大类》中,关于高等职业学校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标准有如下表述:课程设置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打好语言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专业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习相关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业务活动的实际运作,培养基本实践能力,提高操作技能与专业技能。
我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恰恰遵循了这样的教学要求,专业学习贯穿三年,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于第二年展开,并且以基础够用为准则,总课时不超过180学时。
3.改进评价机制,加强过程管理
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一张试卷,一个分数的终结性评价,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纳入到学生学业的评价中。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如果利用评价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对语言学习的投入,并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语言要素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学习和言语交际技能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提高单位教学时间的含金量,或许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外语类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其与企业的合作呈现出与工科类、艺术类专业天然的差异。从毕业生角度而言,外语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工作面向的对象主要是人而非机器,更多的需要处理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强调沟通能力,强调工作任务导向与综合能力的发挥,更多的情况下语言毕业生要能够很好地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由此反观外语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不可能也无需像工科专业那样引进大规模机器设备,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引进工作任务上,便于学生在校内完成工作任务,并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训练学生的服务能力,特别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能力。具体到语言专业,校企合作可以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外语培训机构或翻译机构,或引进培训、翻译项目;合作创办服务外包机构或引入外包机构到校;引入教育机构合办远程语言培训教育;与旅游景点合作,让学生做外语导游训练;与外贸机构合作引入真实外贸业务等等方式。同时语言类专业也可以利用所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积极参与短时间校企合作,如参加展览会,提供讲解服务;参与各类运动会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大型文艺演出;参加诸如公益活动、大型宣传活动、各类咨询活动等,在其中充分利用外语交际技能,与人沟通合作交流。外语专业的校企合作也正是以此思路来开展,产期选拔派出学生参与所在区域以及上海市的各种节事活动,应用英语专业与上海承办出国签证业务的一家知名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不定期地派学生前往实习。鉴于外语类专业的特点,校企合作要注重内涵建设,而非一味地追求校企合作的数量,当企业数量不多时,可采用工作岗位轮换的办法让大多数学生受益。
综上所述,高职学校外语类专业的建设,要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保持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并强调与特定岗位、职业的结合,培养在企业生产一线和金融、商贸、服务等产业运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人才培养,2016年05月27日,光明日报
[2]中国职教协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编写,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教育改革创新指导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编,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4]方法林.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A],《大学教育》,2016-9
[5]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https://www.zyyxzy.cn/index.shtml
作者简介:
张磊(1978-),讲师,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