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2-053-01
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如何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使得生、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发展是整个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部分。以下是我对于数学课堂评价的反思和做法:
一、反思现在数学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1、无原则的奖励和赏识
奖励和赏识孩子原本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渐渐却转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 “赏识”的声音一旦消失,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消退,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更有甚者,许多老师平时对学生不是冷若冰霜,便是横加指责,可到了公开课上,却一下子变成了狼外婆,不但“慈眉善眼”,而且“海纳百川”,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在一次教学《三角形》的公开课上,老师让学生对三角形自行做出定义,于是有学生就把三角形定义为“由三个角六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老师当时的评价就是“你的定义太精彩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了,但是这是三角形的定义吗?于是当最后老师引出正确的定义时学生不予接受,到最后公开课也只能草草收场。实际上,这种毫无原则,缺乏理性的“赏识”,最后往往只能让学生思想更懒惰,情绪更低落。早在十七世纪之初,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儿童学习文法、跳舞以及其他各种对他们的幸福和利益没有多大好处的东西,便滥用各种奖励方法,那简直就是毁了他们的德行,颠覆了他们的教育,等于是引导他们去爱奢侈、骄傲和贪婪。”
2、评价泛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要强调过程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但是,目前因过分推崇鼓励、欣赏,有些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体现出极端化、形式化、虚泛化的弊端。试想,当学生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原本的鼓励不是反而变成了一种“讽刺”?
二、数学课堂评价的几点有效做法
1、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奖励和惩罚作为对学生的评价的常用手段,应多于惩罚,因为奖励更能够调动学生内驱力。因此,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学生作出的各种结论,并对学生努力结果适当加以奖励。教师并能善于应用激励机制,给予学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奖励,少一点惩罚,使学生能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就不需要惩罚了,没有惩罚的奖励是没有生命力的。有时候轻轻地摇头、失望的眼神……都可以引起学生地深层次思考,这样之后的鼓励才能更让学生感到学习所获得的成就感。
2、变“泛泛”为“具体”。常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在教师的课堂随机评价中也应该做到。“你真棒!”“你真能干!”的泛泛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发言内容,有针对性的,独到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其次,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所达成的目标,设定评价语的总体基调,使学生受到多种语言色彩的熏染。
3、变“单一”为“多样”。在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对于人和人的交流来看,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最近有幸听过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的课,他对于学生的评价是生动的、真实的。“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翘起拇指、频频点头、握学生的手……”,这样真情流露的,多样的评价,学生当然不会因为评价的单一而感到枯燥,因为教师真诚多样的评价,整堂课他们始终处于昂然的学习兴趣中,上完课后很多学生还不愿离去。
4、变“判决”为“交流”。在过去的课堂评价中,只是好与坏,对与错的评价,是有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中,教师的每一个语言每一次评价,不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的判决,应该是与学生进行的平等的交流。把你的感受传达给学生,把判断和感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我曾经在教研课上粗浅地研究过课堂评价,当我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时,课堂呈现出的活力让我惊讶:开放的思维模式使整个课堂自然而然地向纵深发展,许多由学生评价而引出的新观点或新思路点比我备课时的考虑更生动地接近学生实际,也就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现场生成”让课堂更加真实、鲜活,让师生双方都有更加愉悦的课堂体验。但是,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也就意味着课堂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这对于我们备课的方式、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习惯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想,这也是我继续探索课堂评价的一个方向。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这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可以让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思路。《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修改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而是贯穿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而且“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评价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的课堂评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但我们只要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使学生在在课堂里幸福成长;使课堂充满活力、焕发生命力;使学习不再是孩子们的一种负担、一种痛苦,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享受。
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如何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使得生、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发展是整个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部分。以下是我对于数学课堂评价的反思和做法:
一、反思现在数学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1、无原则的奖励和赏识
奖励和赏识孩子原本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渐渐却转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 “赏识”的声音一旦消失,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消退,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更有甚者,许多老师平时对学生不是冷若冰霜,便是横加指责,可到了公开课上,却一下子变成了狼外婆,不但“慈眉善眼”,而且“海纳百川”,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在一次教学《三角形》的公开课上,老师让学生对三角形自行做出定义,于是有学生就把三角形定义为“由三个角六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老师当时的评价就是“你的定义太精彩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了,但是这是三角形的定义吗?于是当最后老师引出正确的定义时学生不予接受,到最后公开课也只能草草收场。实际上,这种毫无原则,缺乏理性的“赏识”,最后往往只能让学生思想更懒惰,情绪更低落。早在十七世纪之初,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儿童学习文法、跳舞以及其他各种对他们的幸福和利益没有多大好处的东西,便滥用各种奖励方法,那简直就是毁了他们的德行,颠覆了他们的教育,等于是引导他们去爱奢侈、骄傲和贪婪。”
2、评价泛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要强调过程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但是,目前因过分推崇鼓励、欣赏,有些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体现出极端化、形式化、虚泛化的弊端。试想,当学生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原本的鼓励不是反而变成了一种“讽刺”?
二、数学课堂评价的几点有效做法
1、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奖励和惩罚作为对学生的评价的常用手段,应多于惩罚,因为奖励更能够调动学生内驱力。因此,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学生作出的各种结论,并对学生努力结果适当加以奖励。教师并能善于应用激励机制,给予学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奖励,少一点惩罚,使学生能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就不需要惩罚了,没有惩罚的奖励是没有生命力的。有时候轻轻地摇头、失望的眼神……都可以引起学生地深层次思考,这样之后的鼓励才能更让学生感到学习所获得的成就感。
2、变“泛泛”为“具体”。常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在教师的课堂随机评价中也应该做到。“你真棒!”“你真能干!”的泛泛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发言内容,有针对性的,独到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其次,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所达成的目标,设定评价语的总体基调,使学生受到多种语言色彩的熏染。
3、变“单一”为“多样”。在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对于人和人的交流来看,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最近有幸听过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的课,他对于学生的评价是生动的、真实的。“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翘起拇指、频频点头、握学生的手……”,这样真情流露的,多样的评价,学生当然不会因为评价的单一而感到枯燥,因为教师真诚多样的评价,整堂课他们始终处于昂然的学习兴趣中,上完课后很多学生还不愿离去。
4、变“判决”为“交流”。在过去的课堂评价中,只是好与坏,对与错的评价,是有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中,教师的每一个语言每一次评价,不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的判决,应该是与学生进行的平等的交流。把你的感受传达给学生,把判断和感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我曾经在教研课上粗浅地研究过课堂评价,当我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时,课堂呈现出的活力让我惊讶:开放的思维模式使整个课堂自然而然地向纵深发展,许多由学生评价而引出的新观点或新思路点比我备课时的考虑更生动地接近学生实际,也就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现场生成”让课堂更加真实、鲜活,让师生双方都有更加愉悦的课堂体验。但是,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也就意味着课堂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这对于我们备课的方式、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习惯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想,这也是我继续探索课堂评价的一个方向。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这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可以让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思路。《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修改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而是贯穿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而且“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评价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的课堂评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但我们只要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使学生在在课堂里幸福成长;使课堂充满活力、焕发生命力;使学习不再是孩子们的一种负担、一种痛苦,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