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的深味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eter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用饱蘸情愫的柔毫,于故都的天地中细腻地描绘出“秋的深味”。其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在这片秋色中被缓缓展开。“清”“静”“悲凉”,这“秋的深味”亦可看作人生种种况味的折射。“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这更易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这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到的感觉:“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秋景的深远幽思、冷落之感,是郁达夫饱经沧桑、内心落寞悲凉的反映。因此“悲涼”一词不仅是他赏景的心态,更是其对整个人生、对个体生命的深切的感受,包含着“深味”。
  郁达夫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境,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本文写景不是那种客观冷静式的,而是主观热情式的,读者更容易被作者的感情所感染。
  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这是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如此细腻而深刻。
  再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是一种提示,领起下文的来去匆匆的秋雨描写,这些提示话显然带着作者热情的赞美和浓浓的赏雨趣味。但文章最能表现情景交融特点的是对秋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们可以用感性的、动情的语气品读本文,体悟景物描写中渗透的浓浓情意。
  “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文章中故都之秋的“悲凉”是对作者丰富而含蓄心灵的投射。郁达夫曾在《北平的四季》中这样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由此可见,作者那么热诚地爱着故都之秋,不只是单纯的恋秋情结,而是与爱“黄帝子孙”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动荡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
  作者描述牵牛花时“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色彩爱好,更是在物化一种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竟会“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触景伤情、联想独特的文字,表现出一种孤寂、忧思的心绪。我们不妨这样说,文章流露的“悲凉”—一忧虑、孤独、落寞的心绪,正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读者品读此文时不仅可以体悟作者内心苦涩的阴影,更能透过作者个人体悟真切感知故都的别样秋味。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郁达夫落笔于“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写他们雨过天晴时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秋雨秋意,作者此时的笔调是愉快轻松的,情感是亲切赞赏的。所以,他认为这“北方人”念错的“歧韵”, “倒来得正好”。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 “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这一审美视角,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透过这寻常市井人家,读者也跟随郁达夫饱尝了一番故都的秋味。
  文题《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为“故都”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诗意,与“秋”结合,能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尤其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作者的议论,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纵横走笔。这不仅显示了作者珍爱“秋士文化”的情感,更使全篇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悲秋情结是在中国历代文人共同心态的沉淀中形成的文化情绪。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的这份秋的“寂寥”正好暗合了郁达夫内心悲凉的深味。读者能从中体悟出“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也能感受到作者所说的“秋的深味”具有更深广的内涵。
  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气质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渗透了他独特的生命体悟和情感。在品读时我们要先让自己“入境”“融情”,才能获得更深的审美体验。
其他文献
睡前,我关掉了所有的灯——除了佛台上那盏。灯光柔和地撤在佛像的脸上,显出一抹暖色。我感觉耳边又响起了那低沉、缓慢,带着乡音的经咒声。佛依旧保持着慈悲微笑,只是那佝偻身影不在眼前……  我记忆中她这样好几年了。每天当她做晚课时,我都在旁边看着,听着她念繁杂、冗长的经文。她平时特爱整洁,浑身上下千千净净十分清爽,却总要跪在灰尘层层铺盖的地板上一次次磕头。她记忆不好,楼层都时常走错,却坚持背下了一篇又一
期刊
“感”的篆体是这样的:感。大概从它诞生起就一直是“咸心”。《说文解字》说:“从心,咸声。”说明这是个地道的形声字。《说文解字》还说:“感,动人心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感”都在于“动人心”。如此看来,“感”是“咸心”,即“都在于人心”。那么“咸”就不只是作声旁,而且兼有会意的作用。我们的先民一直觉得脑主思维,心主情感。到今天,尽管已经科学化了,但当我们有某种感觉或感情的时候,也能触摸到自己不一样的
期刊
我从小就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非常感兴趣,又涉猎了古代日本史,在读中国古籍之余,也读了不少关于日本历史的书。东亚文化固有一种精神上的共性,了解了日本和中国文化的共通与传承后,我欣赏中国的士大夫精神,同时也对日本武士道精神带有憧憬。在大学时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我便开始学习剑道,想用这种方式修行自己的内心。  在剑道修行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很多疑惑。剑道作为一种单对单格斗技术的竞技项目,不仅是体育,也是武
期刊
“许多许多年以前,晴朗的一日白昼,众目睽睽,浮城忽然像氢气球那样,悬在半空中了。头顶上是飘忽多变的云层,脚底下是波涛汹涌的海水,悬在半空中的浮城,既不上升,也不下沉……”  三十年前,西西创作《浮城志异》时,正值中英公布联合声明,香港确定回归祖国,但香港的具体前途未卜,许多人既担心,又无力。敏感而纤细的西西,用超现实的笔触记录和反思着她所观察到的人们:不想触碰政治,但又面对着巨大的政治问题;上层思
期刊
初中前的每个寒暑假,我都和外婆一起过。外婆独创的一门手艺——千子汤,伴随着我的童年。  那时的我,早晨睁开眼睛,轻轻推开房间的木门,便好似能拥抱整个世界——一望无垠的田野,稀疏的几户人家,若隐若现的远处的山。前院的小木桌上放着一盆热腾腾的千子汤。它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有红薯粉的清爽、鸡蛋花的淡雅、咸菜的香,当然,最重要的是昨晚剩下的青椒炒肉的余香。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晨之养在于汤。  上初中之后,再
期刊
一条大路吸引令你头晕的最初的方向  那是你的起点。云朵包位你的头  准备给你一个工作  那是你的起点  那是你的起点  当监狱把它的性格塞进一座城市  砖石在街心把你搂紧  每年的大雪是你的旧上衣  天空,却总是一所蓝色的大学  天空,那样惨勾的天空  刚刚被拧过脸的天空  同意你笑,你的胡子  在聪明地吃饭  当你追赶穿越时间的大树  金色的过水的耗子,把你梦见:  你是强大的风暴中一粒拳曲的蚕
期刊
8  如果总有人赞美我,如果我也有良好的家境,如果我也有美丽的容颜,也许卑微就不会无尽地环绕我,也许欲望就不能吞噬我。然而我都没有,所以我才羡慕你,所以我才要更加努力。因为我要比你多花好几倍的努力才能追上原本就站在半山腰的你。  高一11班的男生比女生少了11个人。这个男女比例在报体育赛事的时候很成问题。谢培民在教室里拿着一张报名单来回走动,有实力的选手不用劝就直接报名了,看着体格不错的也被自己死
期刊
“伊格纳西奥,你在我背上,告诉我,你听到什么声音或者看到什么地方有灯光了?”  “我什么也没有见到。”  “我们该离目的地不远了吧。”  “是啊,可什么也没有听到。”  “你好好看看。”  “我还是一无所见。”  “你真是个可怜虫,伊格纳西奥。”  这两个人拉长了的黑色身影在小河沿岸一上一下地移动着,这黑影有时爬上了石块,有时缩小,有时增大。两人只有一个摇摇晃晃的黑影。  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从
期刊
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他的影子诡异地往街边拉长出去。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凉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  霎时间,我觉得非常神秘,为什么一个平常人的影子在凌晨时仿佛一张网,塞得街都满了,我惊奇地不由自主地站定,定定看着他缓缓走来,他的腳步零乱
期刊
大约400年前,日本的战国时代有一位枭雄领主,他从日本中部的小地方崛起,一步步改革制度,东征西讨,逐渐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霸主大名。但他不满足当一方霸主,想更进一步统一日本。此时,他所信任的部下却背叛了他,并趁他轻装转移时,率兵围住了他借宿的寺庙。当他知道属下背叛的消息后,他跳起了他平生最喜欢的幸若舞《敦盛》,缓缓唱道:“人生五十年,即便是和天界最下层相比,也宛若梦幻。一度侥幸得生的人,焉有不灭之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