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43-0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基本职责。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 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因而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主阵地
学校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大舞台,因而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利用好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1.教学方法要新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转为启发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明确人也是环境中的一员。尽量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选几位同学上台,他们代表草、动物(包括兔、虫、蛙、鸟、羊、狼、鹰),要求每位同学用绳将与自己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呈现一个食物网,体现生态平衡的状态。然后一位同学代表“人”上台,抓走了鹰、狼,问问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结果又会如何?角色的扮演,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了生态学的一此知识。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理论才有说服力。例如: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申奥过程中,北京市积极响应国际奥委会的号召,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主题。悉尼奥运会的真正成功之处,在于利用了能够减少由建筑材料及废物的循环利用所产生的垃圾。在场地及设施的建设中,产生的废物被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把可利用的留下,可以再加工循环使用的拉走。悉尼的国际射击中心90%的建设木材都来自废物回收再利用。主会场建设使用了22万立方米其余建筑拆除时留下的废料。整个悉尼奥运村的建设废物利用率达到94%,并且最终避免了77%的废物进入掩埋式垃圾处理场。
再如: 围绕专家提出“环保蚯蚓”处理垃圾的理论,探究蚯蚓搬运奥运村垃圾山的课题。 北京全市每天要产生一万四千一百吨垃圾,其中城区八千一百吨。北京对付垃圾可谓代价高昂。目前北京对付城市垃圾的主要方式是以卫生填埋为主,堆肥和综合处理为辅。但专家指出,以上几种方法,有的占地多,有的投资大,还有的对空气造成污染,都不十分理想。据介绍,蚯蚓可大量吞食垃圾中的有机物,如饭菜、纸张等,一个三口之家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几千条成年蚯蚓可将其全部“消耗”。蚯蚓吃垃圾时还会产生无味、无害、高效的多功能生物肥料,可用于花卉栽培及果蔬生产。在二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一百六十万条蚯蚓为奥运村的垃圾处理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蚯蚓处理垃圾的方式早已不鲜见。
二、走出课堂——强化环境意识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环境教育也列入了学校的工作计划。因而经常有环境保护的 “有关主题”活动。比如三月十二日的“植树节”, 四月二十二日的“世界地球日”,五月三十一日的“世界无烟日”,六月五日的“世界环境日”等都可以开展一些类似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的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倡导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绿化祖国,还我山河一幅绿色美景。这样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环保意识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升华。
2.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大自然,产生了向往大自然的情感,进而就会升华为热爱大自然,应该要增强自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廠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通过同学们自己的亲自体验,就明白保护环境并不是环保部门的事,而应该是每一个人应该要做的,并且是要深入人心的,随时随地都要做的。这样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就具有了一定的环保行为习惯。
总之,对学生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战略任务,需要广大师生长期的努力和坚持,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课堂和生活中逐步渗透和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绩。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黄贵,试论绿色奥运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体育科研,22(4 ):4—5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43-0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基本职责。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 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因而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主阵地
学校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大舞台,因而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利用好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1.教学方法要新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转为启发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明确人也是环境中的一员。尽量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选几位同学上台,他们代表草、动物(包括兔、虫、蛙、鸟、羊、狼、鹰),要求每位同学用绳将与自己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呈现一个食物网,体现生态平衡的状态。然后一位同学代表“人”上台,抓走了鹰、狼,问问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结果又会如何?角色的扮演,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了生态学的一此知识。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理论才有说服力。例如: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申奥过程中,北京市积极响应国际奥委会的号召,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主题。悉尼奥运会的真正成功之处,在于利用了能够减少由建筑材料及废物的循环利用所产生的垃圾。在场地及设施的建设中,产生的废物被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把可利用的留下,可以再加工循环使用的拉走。悉尼的国际射击中心90%的建设木材都来自废物回收再利用。主会场建设使用了22万立方米其余建筑拆除时留下的废料。整个悉尼奥运村的建设废物利用率达到94%,并且最终避免了77%的废物进入掩埋式垃圾处理场。
再如: 围绕专家提出“环保蚯蚓”处理垃圾的理论,探究蚯蚓搬运奥运村垃圾山的课题。 北京全市每天要产生一万四千一百吨垃圾,其中城区八千一百吨。北京对付垃圾可谓代价高昂。目前北京对付城市垃圾的主要方式是以卫生填埋为主,堆肥和综合处理为辅。但专家指出,以上几种方法,有的占地多,有的投资大,还有的对空气造成污染,都不十分理想。据介绍,蚯蚓可大量吞食垃圾中的有机物,如饭菜、纸张等,一个三口之家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几千条成年蚯蚓可将其全部“消耗”。蚯蚓吃垃圾时还会产生无味、无害、高效的多功能生物肥料,可用于花卉栽培及果蔬生产。在二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一百六十万条蚯蚓为奥运村的垃圾处理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蚯蚓处理垃圾的方式早已不鲜见。
二、走出课堂——强化环境意识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环境教育也列入了学校的工作计划。因而经常有环境保护的 “有关主题”活动。比如三月十二日的“植树节”, 四月二十二日的“世界地球日”,五月三十一日的“世界无烟日”,六月五日的“世界环境日”等都可以开展一些类似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的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倡导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绿化祖国,还我山河一幅绿色美景。这样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环保意识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升华。
2.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大自然,产生了向往大自然的情感,进而就会升华为热爱大自然,应该要增强自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廠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通过同学们自己的亲自体验,就明白保护环境并不是环保部门的事,而应该是每一个人应该要做的,并且是要深入人心的,随时随地都要做的。这样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就具有了一定的环保行为习惯。
总之,对学生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战略任务,需要广大师生长期的努力和坚持,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课堂和生活中逐步渗透和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绩。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黄贵,试论绿色奥运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体育科研,22(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