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南省东南隅,大别山北麓,有一个钟灵毓秀的宜居小县城,那便是商城。商城县历史悠久,公元前这里便称之为“雩娄”。据《词源》载:“雩娄,本春秋时吴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子秦入侵吴,及雩娄。”至西汉时设雩娄县,隶庐江郡。明、清两代,义学、私塾星布四乡,文峰、温泉等书院荟萃“吴头楚尾”,古雩娄大地成了文化艺术的沃土,人才辈出。
然而,曾几何时,让商城县扬名立万的还是歌舞,被誉为“歌舞之乡”——一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唱响大江南北,《花伞舞》那曼妙的舞姿也绽放在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近年来,一批批商城艺术家们创作的摄影、剪纸作品也纷纷参加全国展,有的还走出了国门。然而,作为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尚默默生存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中。庆幸的是:近年来,一批批热爱这门传统艺术的中青年书法家在老一辈的感召带动下,笔耕不辍,开拓创新,因作品走出了大山为外界所知晓而逐渐跻身名家行列,冯岽智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冯岽智先生能数十年如一日醉心于翰墨丹青,首先离不开小时候家庭的熏陶:其父亲冯文亮先生自幼便酷爱书画,但因“成分不好”,随祖母颠沛流离,在饱经风霜中艰难度过了几乎没有亮色的童年、少年时代,高中毕业尚在家务农。生活的艰辛非但没有磨灭冯老的意志,反倒更坚定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年少的岽智经常在田间地头摆弄着父亲劳作时还不忘画速写的道具——铅笔头与小纸本,“涂鸦”着自己五彩的童年。那一年的春四月,正是农家种豆的时节,九岁的小岽智又随父母来到了田间地头舞文弄墨起来,玩着玩着有点不耐烦了,便向远处张望——父亲飞快地挖沟,每挖个十米左右便停一下缓一口气蓄势,也好像是在等母亲;母亲也不甘示弱,总是在父亲刚停下来便把豆子种完了。小岽智望着望着便入了迷,若有所思起来,飞也似地跑过去拉着父亲的衣角兴奋地问:“爸爸,我看你和妈妈种豆好像挺有节奏的,写字画画是不是也要讲究节奏感呀?”冯父哈哈大笑起来,欣慰地点了点头:“孺子可教也!书法艺术中的节奏是指作品中线条的长短粗细、墨色的浓淡干湿或行笔的轻重缓急等有规律地交替出现。”懵懵懂懂的小岽智若有所悟:“哦,这样!是不是只有毛笔才能很好地表现这些呀?”“是的,蔡邕《九势》里说‘唯笔软而奇怪生焉’,只有软软的毛笔才能写出神采飞扬的书法,并由此产生出丰富的笔法和节奏韵律呀!”冯父语重心长地说。
云蒸霞蔚、草木荣枯,天地的渺远成就了其构图的大气;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岁月的轮回让其把握了绘画的节奏;牧人驱犊、花鸟虫鱼,和谐的画面让其悟出了“道法自然”……小岽智也在父亲的熏陶下慢慢成长。后来,冯文亮先生通过国家选拔考试做了一名乡村中学的教师,便有了更多时间来从事自己喜欢的书画事业。
也许是为了父亲的夙愿得偿,1989年的9月,初中毕业的冯岽智先生毅然选择了报考师范学校,这才有了我们同师光山书法家刘宝光先生的缘分——还记得谆谆善诱的刘宝光先生给我们讲授唐楷时的情景:“卫夫人在《笔阵图》里描绘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正当我们沉浸在唐楷严谨的结构、精美的点画带来的审美愉悦时,书生意气的岽智兄毅然选择了古朴醇厚、雄强大气的《张迁碑》之类汉碑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当时,因材施教的刘宝光先生充分肯定岽智兄的时候,我们还感到十分惊讶。可那时,我们有谁知道岽智兄在父亲的熏陶下已经有了扎实的书法基础。事实证明,这一选择也为岽智兄日后走“中原书风”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在古雩娄成立数载的“冯岽智书法艺术工作室”已培育出了一批批的书法人才,可谓桃李芬芳:方申奥、曾莉等书坛新秀屡屡在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或入展,一大批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每每提及这些,岽智兄总是难掩心底的自豪与欣慰。提及恩师,这些青年才俊也都难掩敬佩与感激之情。我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民国才女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里的诗句: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舞着变。
……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的绿,你是;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艺术作品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感官的愉悦和快慰。进而言之,则是灵魂及情操的提升和净化。冯岽智先生之所以能跻身国展精英行列,一方面是因其学书三年十余载笔耕不辍,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工,并能做到“习古不泥古”,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他也非常注重理论的学习及自身修养的提高,“字外功”亦非常了得!其书法作品,根植传统,独抒性灵,欣赏之,总能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岽智素爱写篆,于《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等用工甚勤,常以金文入楚篆,用笔方圆兼备、干净凝练,线条高古老辣而不失郁勃灵动之气。中国书协资深评委、南京艺术学院徐利明教授曾赞道:“冯岽智先生篆隶皆入古而灵活多变,用笔颇见骨力与厚度,墨色亦较丰富。”冯岽智先生的隶书也写得颇有个性:他以雄强古拙的《张迁碑》为基,参以《石门铭》的飘逸灵动、《大开通》的苍茂浑朴,弱化“蚕头雁尾”,逐渐形成了朴茂宽厚、大巧若拙、高古典雅而又收放自如的独特风格,深得方家的一致好评。其篆隶落款多配以古拙苍劲的章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古朴自然。
看惯了冯岽智先生的鸿篇巨作,当一睹其早年出版的小楷《金刚经》《素心若雪——冯岽智小楷》时,我十分惊异。东坡先生论书有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没想到素以粗犷豪迈面貌示人的岽智兄楷书小品也写得如此精美:结体宽博,点画不计工拙,古雅畅达,深得魏晋风骨!
怀素自述草书所得时曾说:“观夏云多奇峰,尝师之。”韩愈在所撰《送高闲上人序》中论及张旭草书时赞之:“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杜甫在《八仙歌》中亦对张旭的书法与为人做了精彩描绘:“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可见,真正好的草书,既要有生动、丰富的意象特质,又要有情感的抒发,这样才能打动人。今观岽智的行草书,汲取“二王”、《书谱》等营养稍多。虽没有完全达到萧衍在《答隐陶居论书》里倡导的“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的境界,但因其天资聪慧,加上写碑功力深厚,故其行草书骨气洞达、纯正自然、气势磅礴、一气呵成,非上乘修为者不可为!
“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艺术工作者,能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实乃人生之幸。因此,岽智兄时刻不忘德艺双馨的父亲的教诲:在古雩娄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当以振兴文化事业特别是书法艺术为己任,培育好家乡的桃李,哪怕是踽踽独行,也要在艺术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然而,曾几何时,让商城县扬名立万的还是歌舞,被誉为“歌舞之乡”——一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唱响大江南北,《花伞舞》那曼妙的舞姿也绽放在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近年来,一批批商城艺术家们创作的摄影、剪纸作品也纷纷参加全国展,有的还走出了国门。然而,作为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尚默默生存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中。庆幸的是:近年来,一批批热爱这门传统艺术的中青年书法家在老一辈的感召带动下,笔耕不辍,开拓创新,因作品走出了大山为外界所知晓而逐渐跻身名家行列,冯岽智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冯岽智先生能数十年如一日醉心于翰墨丹青,首先离不开小时候家庭的熏陶:其父亲冯文亮先生自幼便酷爱书画,但因“成分不好”,随祖母颠沛流离,在饱经风霜中艰难度过了几乎没有亮色的童年、少年时代,高中毕业尚在家务农。生活的艰辛非但没有磨灭冯老的意志,反倒更坚定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年少的岽智经常在田间地头摆弄着父亲劳作时还不忘画速写的道具——铅笔头与小纸本,“涂鸦”着自己五彩的童年。那一年的春四月,正是农家种豆的时节,九岁的小岽智又随父母来到了田间地头舞文弄墨起来,玩着玩着有点不耐烦了,便向远处张望——父亲飞快地挖沟,每挖个十米左右便停一下缓一口气蓄势,也好像是在等母亲;母亲也不甘示弱,总是在父亲刚停下来便把豆子种完了。小岽智望着望着便入了迷,若有所思起来,飞也似地跑过去拉着父亲的衣角兴奋地问:“爸爸,我看你和妈妈种豆好像挺有节奏的,写字画画是不是也要讲究节奏感呀?”冯父哈哈大笑起来,欣慰地点了点头:“孺子可教也!书法艺术中的节奏是指作品中线条的长短粗细、墨色的浓淡干湿或行笔的轻重缓急等有规律地交替出现。”懵懵懂懂的小岽智若有所悟:“哦,这样!是不是只有毛笔才能很好地表现这些呀?”“是的,蔡邕《九势》里说‘唯笔软而奇怪生焉’,只有软软的毛笔才能写出神采飞扬的书法,并由此产生出丰富的笔法和节奏韵律呀!”冯父语重心长地说。
云蒸霞蔚、草木荣枯,天地的渺远成就了其构图的大气;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岁月的轮回让其把握了绘画的节奏;牧人驱犊、花鸟虫鱼,和谐的画面让其悟出了“道法自然”……小岽智也在父亲的熏陶下慢慢成长。后来,冯文亮先生通过国家选拔考试做了一名乡村中学的教师,便有了更多时间来从事自己喜欢的书画事业。
也许是为了父亲的夙愿得偿,1989年的9月,初中毕业的冯岽智先生毅然选择了报考师范学校,这才有了我们同师光山书法家刘宝光先生的缘分——还记得谆谆善诱的刘宝光先生给我们讲授唐楷时的情景:“卫夫人在《笔阵图》里描绘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正当我们沉浸在唐楷严谨的结构、精美的点画带来的审美愉悦时,书生意气的岽智兄毅然选择了古朴醇厚、雄强大气的《张迁碑》之类汉碑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当时,因材施教的刘宝光先生充分肯定岽智兄的时候,我们还感到十分惊讶。可那时,我们有谁知道岽智兄在父亲的熏陶下已经有了扎实的书法基础。事实证明,这一选择也为岽智兄日后走“中原书风”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在古雩娄成立数载的“冯岽智书法艺术工作室”已培育出了一批批的书法人才,可谓桃李芬芳:方申奥、曾莉等书坛新秀屡屡在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或入展,一大批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每每提及这些,岽智兄总是难掩心底的自豪与欣慰。提及恩师,这些青年才俊也都难掩敬佩与感激之情。我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民国才女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里的诗句: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舞着变。
……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的绿,你是;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艺术作品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感官的愉悦和快慰。进而言之,则是灵魂及情操的提升和净化。冯岽智先生之所以能跻身国展精英行列,一方面是因其学书三年十余载笔耕不辍,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工,并能做到“习古不泥古”,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他也非常注重理论的学习及自身修养的提高,“字外功”亦非常了得!其书法作品,根植传统,独抒性灵,欣赏之,总能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岽智素爱写篆,于《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等用工甚勤,常以金文入楚篆,用笔方圆兼备、干净凝练,线条高古老辣而不失郁勃灵动之气。中国书协资深评委、南京艺术学院徐利明教授曾赞道:“冯岽智先生篆隶皆入古而灵活多变,用笔颇见骨力与厚度,墨色亦较丰富。”冯岽智先生的隶书也写得颇有个性:他以雄强古拙的《张迁碑》为基,参以《石门铭》的飘逸灵动、《大开通》的苍茂浑朴,弱化“蚕头雁尾”,逐渐形成了朴茂宽厚、大巧若拙、高古典雅而又收放自如的独特风格,深得方家的一致好评。其篆隶落款多配以古拙苍劲的章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古朴自然。
看惯了冯岽智先生的鸿篇巨作,当一睹其早年出版的小楷《金刚经》《素心若雪——冯岽智小楷》时,我十分惊异。东坡先生论书有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没想到素以粗犷豪迈面貌示人的岽智兄楷书小品也写得如此精美:结体宽博,点画不计工拙,古雅畅达,深得魏晋风骨!
怀素自述草书所得时曾说:“观夏云多奇峰,尝师之。”韩愈在所撰《送高闲上人序》中论及张旭草书时赞之:“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杜甫在《八仙歌》中亦对张旭的书法与为人做了精彩描绘:“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可见,真正好的草书,既要有生动、丰富的意象特质,又要有情感的抒发,这样才能打动人。今观岽智的行草书,汲取“二王”、《书谱》等营养稍多。虽没有完全达到萧衍在《答隐陶居论书》里倡导的“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的境界,但因其天资聪慧,加上写碑功力深厚,故其行草书骨气洞达、纯正自然、气势磅礴、一气呵成,非上乘修为者不可为!
“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艺术工作者,能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实乃人生之幸。因此,岽智兄时刻不忘德艺双馨的父亲的教诲:在古雩娄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当以振兴文化事业特别是书法艺术为己任,培育好家乡的桃李,哪怕是踽踽独行,也要在艺术的海洋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