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照明设计节能技术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其中民用建筑中既有建筑改造和新建建筑对电氣节能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的执行程度是减少建筑运行能耗的前提和关健是规划指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电气设计、施工实践和参加“节能减排”检查的体会,对民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和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用建筑;建筑电气;节能设计
   1概述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能源短缺、污染物排放导致环境污染的情况也日益严峻。为了保护环境,确保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而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己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的规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民用建筑作为建设领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节能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而建筑节能的实现除了在使用过程中提倡节约能源外,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严格按照节能规范和标准实施。按照民用建筑的组成结构和系统,对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主要从建筑、给排水、暖通、电气四个专业分别加以控制。电气系统作为民用建筑的主要功能系统之一,它的节能设计和施工,对建筑使用过程中对电力资源的节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电气设计和施工经验,结合近两年以专家组成员身份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工作”经历,对电气节能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和应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2 电气节能设计规范的探讨
  民用建筑的节能运行,设计是前提和关键。电气节能设计的目的是在保证建筑设备系统正常运行和照明要求(如:绿色照明)的情况下,根据国家节能设计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在电气设计过程中采用高效节能产品、对设备采取节能高效运行方式、对照明采取节能控制方式和限定不同功能区域照明功率密度等方式来限定建筑的电力能耗指标,以达到节能设计的目的。
  如何合理应用规范进行建筑的电气节能设计。首先,应该明确民用建筑的不同功用,按民用建筑的使用功能可以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型;其次,明确现行电气节能设计主要规范、标准,以及主要的要求和应用:最后,总结当前电气节能设计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下面将分别加以探讨。
  2.1现行设计规范对电气节能设计的要求和应用
  为加强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的控制,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电气节能设计的规范、标准,下面就以最常见的民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规范、标准及相关要求和应用作简要介绍。
  2.1.1.1现行民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主要规范、标准
  根据国家发布实施的设计标准,当前民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涉及的主要规范、标准如下: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
  《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GB50096-1999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其他相关规范、标准。
  2.1.2民用建筑中公共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相关要求和应用
  综合分析国家相关设计、标准规范要求,民用建筑中公共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控制重点在建筑照明的节能设计方面,从照明光源选择、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照明功率密度限值要求等方面对电气节能设计提出明确要求。
  照明光源选择
  l)选择光源时应在满足显色性、启动时间等要求条件下,根据光源、灯具及镇流器等的效率、寿命和价格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确定。
  2)照明设计时可按下列条件选择光源:
  (1)高度较低房间,如办公室、教室、会议室及仪表、电子等生产车间宜采用细管径(≤26mm)直管形荧光灯。
  (2)商店营业厅宜采用细管径直管形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或小功率的金属卤化物灯。
  (3)高度较高的场所,应按照使用要求,采用金属卤化物灯或高压钠灯,亦可采用大功率细管径荧光灯。
  (4)一般照明场所不宜采用荧光高压汞灯,不应采用自镇流荧光高压汞灯。
  (5)一般情况下,室外照明不应采用普通照明白炽炼在特殊情况下需采用时,其额定功率不应超过100w。
  3)下列工作场所可采用白炽灯:
  (l)要求瞬时启动和连续调光的场所,使用其他光源技术经济不合理时。
  (2)对防止电磁干扰要求严格的场所。
  (3)开关灯频繁的场所。
  (4)照度要求不高,且照明时间较短的场所。
  (5)对装饰有特殊要求的场所。由此可见,规范对照明光源的选择进行严格的规定。在选择光源时,不单是比较光源价格,更应进行全寿命期的综合经济分析比较。同时规定了选择光源的一般原则,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光源的种类。对白炽灯的使用场所也做出了特别规定。
  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1)选择高效灯具灯具的效率最低值要求:
  (l)荧光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1的规定。
  表1荧光灯灯具的效率
  
  (2)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表2的规定。
  表2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灯具的效率
  
  
  2)照明设计时按下列原则选择镇流器:
  (l)自镇流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
  (2)直管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
  (3)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应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在电压偏差较大的场所,宜配用恒功率镇流器;功率较小者可配用电子镇流器。
  (4)采用的镇流器应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荧光灯和其它气体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节能灯具,规范对设计灯具的效率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对整流器的选择也做了严格要求。
  照明功率密度限值要求
  GB50034-2004对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馆建筑、医院建筑、学校建筑等公共建筑内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作了严格的限值规定。同时也为洲门在设计过程中对照明用电功率的核算提供了强制性的依据。
  2.1.3民用建筑中居住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相关要求和应用
  综合分析国家相关设计、标准规范要求,民用建筑中居住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控制重点在建筑公共区域照明的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方面,从照明光源选择、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照明功率密度限值要求、照明与控制、用电计量、设备控制等方面对电气节能设计提出明确要求。
  1)照明光源、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的选择原则与公共建筑相同。
  2)照明功率密度限值要求
  居住建筑每户照明功率密度值:现行值7w/m2、目标值6w/m2。规范一方面从设计角度限制了住宅户内宜考虑照明功率密度值;另一方面,由于居住建筑户内装饰、装修效果依个人喜好不同而效果迥异,也从设计角度对其照明用电功率进行一定限制,以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3)照明与控制
  1)住宅公共部分的照明应采取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节能控制措施。
  2)住宅的公共部分应设有人工照明,除高层住宅的电梯厅和应急照明外,均应采用节能自熄开关
  3)当应急照明在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时,必须采取应急时自动点亮的措施。
  以上三条对居住建筑的公共部分的照明灯具和光源的选择、控制方式(包括应急照明的控制方式)的选择作出了明确规定,设计中特别要注意节能自熄开关与所控制节能高效具灯选型的明确和配合,以及当应急照明在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时,必须采取应急时自动点亮措施的实现。
  4)用电计量
  锅炉房动力用电、水泵用电和照明用电应分别计量。这主要是针对北方采暖居住建筑的锅炉供热提出的要求。
  5)设备控制
  住宅内使用的经常运行的动力设备应采用高效率产品,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取节电措施。
  住宅建筑内配置电梯、水泵、风机等设备情况较为普遍,这些设备耗电量较大,采取措施节电潜力很大。例如电梯的智能控制,水泵、风机的变频控制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节电措施,经工程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节电效果。
  2.2当前电气节能设计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笔者根据以往设计经验和对其他设计检查的体会,当前电气节能设计还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建筑节能设计专项说明不够规范,对技术措施的图纸表达不够严密、节能设计深度不够,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内容不齐全。
  2)节能设计要求的深度不够,如:不同种类节能灯具选型的明确;公共建筑照明功率密度的设计核算;需二次装修设计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要求等。
  3)公共建筑项目设计施工图和节能设计报审表中个别电气节能指标不一致。
  4)节能专篇、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登记表中无电气节能相关内容。
  以上对国家于电气节能设计的规范、标准的一些主要要求和应用作了一些简单的探讨,当然电气节能设计还有很多方面的潜力可发掘,如:供电设备的合理选型,供电线路材质、截面积、长度和供电功率的合理搭配、自然采光的利用,燈具的合理布置与控制(包括采用先进的智能灯控系统)等方面,这需要规范的不断完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不断应用来发挥出更多电气节能设计的潜力。
  3电气节能施工规范的探讨
  电气节能施工作为建筑电气分部工程施工内容的一部分,常规施工内容仍然按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系列国家规范、标准进标为完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国家标准体系,更好地指导建筑市场节能工程施工,2007年1月国家发布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以下就对该规范中对电气节能施工质量验收的一些主要要求和应用作简要介绍。
  3.1电气节能设备材料要求
  3.1.1照明光源、灯具及其附属装置的选择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进场组织验收。根据灯具、进场提供的资料(技术资料和性能检测报告等),重点应检查灯具的效率允许值、镇流器能效限值、照明设备协波含量的限值是否符合要求。
  3.1.2低压配电系统选择的电缆、电线截面不得低于设计值,进场时应对其截面和每芯导体电阻进行见证取样送检。该内容为强条要求,但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未成立具有见证取样送检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3.2低压配电系统调试工程安装完成后应对低压配电系统进行调试,调试合格后应对低压配电电源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的主要内容有:供电电压允许偏差、公共电网谐波电压限值、谐波电流允许值、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允许值等参数,可使用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等测量仪器进行测试。
  3.3系统性能检测采暖、通风与空调、配电与照明工程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节能性能的检测,且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报告。但目前有资质的相应检测机构尚不健全。
  3.4节能工程的验收建筑节能工程验收的程序和组织仍然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要求,分别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针对节能施工的特有质量要求进行验收。
  以上是对该规范电气节能施工主要内容的简要介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现场电气技术人员往往忽略节能规范的要求,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因此电气节能施工执行规范标准的程度不高,节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随着国家节能施工质量相关规范、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国家大政方针的全面推进,电气节能施工必将逐步规范化,那么节能设计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4结束语
  国家“十一五”规划接近尾声,节能降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离目标值仍有差距。因此民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和施工任务很重,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更加规范、严格的执行节能规范和标准,开发节能新产品和应用节能新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节能验收标准,完善施工工艺,最大程度挖掘节能潜力,并使其得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我们的国家才能高速良性的不断发展。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其他文献
[3月21日北京商报]3月中旬的沈阳雪灾,为优酷网提供了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机会。南于交通停滞,专业电视台记者无法取得第一手素材,用户利用手机、DV等拍摄的场景则成为了外界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的基础设施工程是建筑的核心,其施工质量的低下,势必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严重时还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本文首先探讨了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
期刊
轻钢结构已广泛应用于一般工农业、商业、服务性建筑,但是,在此类工程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陆续听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情况。施工企业多被轻钢结构建筑金属屋面渗漏所困扰。  建筑为什么会漏水?首先当然因为水,没有水那来漏水;其次是建筑的缝隙(或空、洞);再次是水通过缝隙、空、洞移动。这三者俗称渗漏三要素。要达到防渗漏的目的,关键是准;准确渗漏的原因,选准防水材料,用准防水措施,一个“准”字,即可引出防水三要素,
期刊
黑龙江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宗教、民俗、民间艺术等文化对壁画影响深远,当地的民族文化是壁画创作和表现特色的根源。文章通过对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地域性
房地产业是国家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业既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又是典型的资金流动型产业,充足的资金和有效的流动性对房
期刊
摘 要: 本文是作者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概述,从几个方面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比较,并提出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现代;  1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
期刊
目的研究Ⅳ期肺癌患者首程诊治的临床症状、病理分型、转移器官、治疗方法及生存时间等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39例首次诊治Ⅳ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其中男351例(65
<正>2000年,席文举:《报纸策划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肖云:《席文举新闻策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赵振宇:《新闻策划》武汉出版社2001年,禁雯:《新闻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