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維能力是人必须具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了解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当他们沉浸在教师为其创设的情境之中时,会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不断地思考和感悟。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雨巷》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并让他们仔细揣摩诗句,感受诗歌中的唯美意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创设情境:“在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小巷,淅淅沥沥的小雨打湿了青石砖路,四周弥漫着青草的香气。慢慢步入悠长的小巷,我们会看见一位美丽的女子正从小巷的另一头缓缓走来……”如此,我们就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他们在倾听和想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江南雨巷的美丽图片,如下图:
在学生欣赏完这些图片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思考:“当你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之中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纷纷展开思考: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悲伤和凄凉。小巷狭长闭塞,给人以压抑之感;雨丝密且凉,容易勾起人的愁思。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性地给学生灌输课本中的重要知识,他们无法自主地思考和发表意见,这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将思考和讨论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不断培养其思维能力。
《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适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左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学生说:“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之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在大国的国君面前不卑不亢,终于说服了对方,解除了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出他是一个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人士。”有的学生说道:“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为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谈中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心悦诚服。在游说的过程中,他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先讲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多大裨益;而存郑对秦倒有好处。如此,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这说明烛之武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秦晋为什么要围攻郑国”“假设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说服秦伯退兵”“晋文公最后为何会放弃进攻”“作者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等问题,让他们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得到提升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静下心来,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实践和探索。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实验中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当他们沉浸在教师为其创设的情境之中时,会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不断地思考和感悟。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雨巷》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并让他们仔细揣摩诗句,感受诗歌中的唯美意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创设情境:“在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小巷,淅淅沥沥的小雨打湿了青石砖路,四周弥漫着青草的香气。慢慢步入悠长的小巷,我们会看见一位美丽的女子正从小巷的另一头缓缓走来……”如此,我们就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他们在倾听和想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江南雨巷的美丽图片,如下图:
在学生欣赏完这些图片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思考:“当你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之中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纷纷展开思考: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悲伤和凄凉。小巷狭长闭塞,给人以压抑之感;雨丝密且凉,容易勾起人的愁思。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性地给学生灌输课本中的重要知识,他们无法自主地思考和发表意见,这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将思考和讨论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不断培养其思维能力。
《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适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左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学生说:“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之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在大国的国君面前不卑不亢,终于说服了对方,解除了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出他是一个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人士。”有的学生说道:“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为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谈中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心悦诚服。在游说的过程中,他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先讲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多大裨益;而存郑对秦倒有好处。如此,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这说明烛之武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秦晋为什么要围攻郑国”“假设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说服秦伯退兵”“晋文公最后为何会放弃进攻”“作者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等问题,让他们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得到提升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静下心来,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实践和探索。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