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等学校建设的新要求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qwqw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课题,又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反过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对高等学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低碳型”的高等学校,来更好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低碳型”高等学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这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时代面临的紧迫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素是人,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和中心任务,高等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必须服从一定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现阶段,高等教育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反过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对高等学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学习型”高校
  我国早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意志,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密集的教育组织,担负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人才库、智力城和动力源的作用,其辐射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社会组织,尤其在目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创建学习型高等学校就成为现实而又迫切的必然选择和有效对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对我国高校主要职能的发挥提出新的要求。“转方式、调结构、打造经济升级版”必须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个人或组织对于知识的拥有、创造和应用程度直接决定其对社会的贡献度,在便捷的资讯技术和发达的传播网络中,海量且快速增长的知识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公共资源,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这就使得每个国家、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深切地意识到: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有效地对知识进行筛选、接受、利用、创新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高等学校,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自然应当借鉴和吸收学习型组织理论,努力创建学习型高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给我国高校管理模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补充新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高等学校主动适应“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的需要,增强办学活力,加强与生产科研和社会的联系,而传统高校很难完全满足这一要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30年后很多大学将很难以现有的模式办下去,要想生存就必须作出改变。建设学习型高校,就是要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改革。
  建设“服务型”高校
  服务型高校的定位,其本质的思想就是高等学校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服务型转变,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通过服务功能的发挥,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有机联动、互融互通,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高等学校确立服务理念,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服务型高校是一种全新的大学发展定位,强调以服务理念为主导,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来配置学校的办学资源,布局和设计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管理流程和校园文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彰显高校人才培养中服务对象的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大量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与科学技术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实际是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等学校不仅要提供一般性社会服务,其重要使命还在于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高等学校要贴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学科布局,特别要关注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关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紧缺人才,从而实现“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 实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办学目标。
  建设“创新型”高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应该也必须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味着从投入式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这需要先进知识、创新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强有力支撑,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首先要引导和支持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其次要鼓励创新的高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切实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三要通过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实给高等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和战略取向,以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求高等学校通过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促进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解决,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中南大学在国内首先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服务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其内涵除了在教学、科研方面强调创新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外,还强调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注重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崇尚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倡导学术民主、敢为人先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和学者都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无拘无束地成长,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力。高等学校是生产道德和知识的地方,是锻造一个民族灵魂和智慧的圣地,是一个国家科技和文化的加工厂,建设创新型高校是在新的层次上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大动力,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创新文化、培养创新精神、特别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用理论创新的成果为自主创新提供指导和支持,努力完成高等教育的使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低碳型”高校
  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我国环境、能源、资源、生态等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高等学校需要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低碳型校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培养广大师生低碳、环保的观念和思维,通过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等措施,实施低碳型高校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高等学校加快推动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在校园内外的研发和应用。首先,在校园内,高校校园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建筑节能提出要求;要重视校园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校园资源的利用率,采用无害化技术,对校园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鼓励学生节约用水、用电,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等。目前,全国范围内以建设低碳、绿色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探索与实践方兴未艾,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使用“绿色大学”的概念,于1998年提出从“绿色教育”、“绿色科研”和“绿色校园”三个方面开展“绿色大学”建设;由同济大学首倡,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于2011年3月10 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筹建会,协商决定成立 “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引领和推进了我国低碳型高校建设的发展。其次,在校园外,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广节能、节水、节耗材的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一批符合清洁生产原理的新工艺、新技术,加快节能环保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让低碳环保技术快步走出大学校园,尤其要加快科研成果在冶金、化工、建筑等高污染或高排放生产领域的推广,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支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高等学校要把低碳、绿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节能环保是公民的责任,节约是现代人的一种教养,要使低碳、绿色观念在大学生心目中落地生根,让大学生养成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思维方式,掌握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维方法。高等学校在教学课程设置、课题研究方向上,必须关照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可喜的是,教育部已经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倡并鼓励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建设低碳型高校,把环保精神孕育和绿色清洁技术研发的重心从社会前移至高校,势必会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夯实基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等教育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N].光明日报,2010-11-12.
  [2]邵国良,王满四.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与经济的转型升级[J].教育与经济,2012(01).
  [3]袁金祥.高校应主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N].光明日报,2011-6-16.
  [4]崔践.以人才红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N].广西日报,2013-12-19.
  [5]赖德胜,李长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育改革发展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10-07-06.
  [6]吴启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5(02).
  [7]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 服务创新型国家[J].科技天地,2006(03).
  作者单位:陕西工运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正在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媒介素养 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
畜禽遗传资源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它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关系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问题。畜禽遗传资源具有
介绍了栖霞市经济作物的种植现状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现状,分析了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对策。
【摘 要】文章以培养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对高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从多方面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为工程生产一线提供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研究 技术应用性 空间想象力 实践性  基金项目:校重点课题研究项目,西安铁路工程职工大学教学应用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号:2012JX02。  社会的高级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摘 要】 外国文学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发生变化,学生不再满足于外国文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受到极大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拓展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式。只有深入思考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改革和完善外国文学教学体系,实现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