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基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了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对当下校本教研“热”现象进行“冷”思考,就很容易发现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好高骛远”“闭关自守”,甚至是为了“装点门面”,校本教研严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走入误区而又缺乏必要的引导。县区教研室是学校教科研直接联系的业务部门,在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上拥有一定优势;学校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合作,探索富有特色的新型校本教研方式——“同耕共进”,就会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还能促进校本教研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何谓“同耕共进”?就是在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教研员选取一所农村学校和一所城区学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与教师开展以“共同耕耘,共同进步”为目标的伙伴合作式教研。它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教研组为依托,以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为内容而开展活动。教研员指导学校建立健全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制度,协助制定校本研究工作制度和学科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引导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促进教研员和教师双方的共同成长。
在实施“同耕共进”式校本教研过程中,教研室要着力实施“三个引向”策略。
策略一:立足校本实际,把教研思考引向深入。校本教研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教学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是教师对日常教学现象或问题缺乏深入持久的思考,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缓慢。如,教师普遍在课堂中很容易出现“语言霸权”,而且犯了也不易察觉。教研员通过与教师探讨“语言霸权”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让教师以“同构师生平等对话空间”为话题,写教学反思。这样,教师 “语言霸权”现象自然会少许多。因此,在校本教研实践探索中,教研员应引导教师对教学小现象进行脚踏实地的思考和探究。如此,则研究不再神秘,教师成为研究者也不再是空话。
策略二:关注活动平台,把教研活动引向有序。当前,学校校本教研的意识非常强烈,不少学校提出了“以活动促教研”的口号,每学期都要安排若干次活动,如专家讲座、教学比武、优质课展示、教学论文评比等等。但综观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而且以为活动越多越好,岂不知这样做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在“同耕共进”活动中,教研员可以对学校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提出建议,比如每学期设定一个教学研究专题,所有的教研活动都围绕该专题开展。如,围绕“精读课文教学”这个专题开展研究活动,并按照“专家讲座——集体备课——课例展示——听课评课——教后反思——经验共享”等程序进行,这样的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系统性。教师通过这一研讨活动,既可熟悉精读课文教材编排意图,又可掌握此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学校也可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策略三:改进评价方式,把教研制度引向完善。如何看待一些教学上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如何改变教研活动中的“骨干中心主义”倾向、如何衡量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等问题,都关乎学校的教研评价制度。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产生理论,而是改进实践,这决定了校本教研的成果往往表现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一定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呈现。因此,教研员在协助学校完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时,可建议学校把评价内容变得系统多样,既要关注论文、专著的撰写,也要关注教学计划编写、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辅导等情况,更要看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取得成果的大小。在学校教研比赛项目上,要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既要有课堂教学、说课评课、教学设计、课件比赛,还要有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才艺等比赛,充分发掘教师的各自优势和特长,让校本教研舞台既有骨干教师的“精彩表演”,也有普通教师的“特色表演”。只有形成了“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的互动交流氛围,校本教研才能真正走进教师心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研室实施“同耕共进”式校本教研,加强与学校的密切沟通,可以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让教研员和教师携手走上校本教研这条幸福的大道。(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在实施“同耕共进”式校本教研过程中,教研室要着力实施“三个引向”策略。
策略一:立足校本实际,把教研思考引向深入。校本教研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教学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是教师对日常教学现象或问题缺乏深入持久的思考,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缓慢。如,教师普遍在课堂中很容易出现“语言霸权”,而且犯了也不易察觉。教研员通过与教师探讨“语言霸权”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让教师以“同构师生平等对话空间”为话题,写教学反思。这样,教师 “语言霸权”现象自然会少许多。因此,在校本教研实践探索中,教研员应引导教师对教学小现象进行脚踏实地的思考和探究。如此,则研究不再神秘,教师成为研究者也不再是空话。
策略二:关注活动平台,把教研活动引向有序。当前,学校校本教研的意识非常强烈,不少学校提出了“以活动促教研”的口号,每学期都要安排若干次活动,如专家讲座、教学比武、优质课展示、教学论文评比等等。但综观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而且以为活动越多越好,岂不知这样做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在“同耕共进”活动中,教研员可以对学校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提出建议,比如每学期设定一个教学研究专题,所有的教研活动都围绕该专题开展。如,围绕“精读课文教学”这个专题开展研究活动,并按照“专家讲座——集体备课——课例展示——听课评课——教后反思——经验共享”等程序进行,这样的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系统性。教师通过这一研讨活动,既可熟悉精读课文教材编排意图,又可掌握此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学校也可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策略三:改进评价方式,把教研制度引向完善。如何看待一些教学上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如何改变教研活动中的“骨干中心主义”倾向、如何衡量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等问题,都关乎学校的教研评价制度。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产生理论,而是改进实践,这决定了校本教研的成果往往表现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一定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呈现。因此,教研员在协助学校完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时,可建议学校把评价内容变得系统多样,既要关注论文、专著的撰写,也要关注教学计划编写、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辅导等情况,更要看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取得成果的大小。在学校教研比赛项目上,要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既要有课堂教学、说课评课、教学设计、课件比赛,还要有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才艺等比赛,充分发掘教师的各自优势和特长,让校本教研舞台既有骨干教师的“精彩表演”,也有普通教师的“特色表演”。只有形成了“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的互动交流氛围,校本教研才能真正走进教师心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研室实施“同耕共进”式校本教研,加强与学校的密切沟通,可以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让教研员和教师携手走上校本教研这条幸福的大道。(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