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其中新课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的也是重要的一环。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使整节课的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因此,设计良好的新课导入也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凤头",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化学的新课导入也要因新课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要贯彻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下面结合初中化学教材,谈谈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 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再配以生动的描述,将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可以使化学课引人入胜,生动活泼。
〈一〉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
"兴趣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以此为契机,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向深引入。例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先安排学生看一个"水中生火"的趣味实验:通过玻璃管将氧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这种酷似魔术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从而为燃烧条件的讲解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矛盾"实验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时,若设计一些"矛盾"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构成悬念,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讲授新课的效果自然也就越好。如"分子"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1+1≠2",此时,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立即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并形成认知冲突。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将50毫升酒精与50毫升水混合,学生观察后发现总体积不等于100毫升。但这个"矛盾"实验的演示结果并未使悬念解除,反而更令学生口" 悱"心"愤"。这时,教师指出:"要想明白原因,必须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矛盾"的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再加上恰当的设问,很快就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需求。
二、观察法
这类新课导入是通过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与教学有关的感性材料,直观而鲜明地引出新课的主题。例如"分子"一节的新课导入就可用观察法。上课时老师先出示有分子照片的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让他们首先对"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间有间隔"等性质有一个感性认识。又如,新课伊始,教师有次序地先后出示浑浊的河水、自来水、蒸馏水各一瓶,可快速而自然地导入"水的净化"的教学。类似地,出示一把"剑"导入"铁",投影出钻石和石墨导入"碳的几种单质"等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初中化学中不少内容都可用此法导入。
三、故事法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青少年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上课开始,可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传说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还可以造成悬念,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从而达到新课导入的目的。例如,在讲"甲烷"这节课时,一上课,教师说:"今天先讲个故事。1928年夏天,趁军阀混战,军阀徐源泉部下的一名军长,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东陵慈禧墓,想发笔横财,开墓后,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这时一个军官烟瘾大发,想抽几口,哪知刚一点火,墓室就发生了爆炸,官兵们被炸得血肉横飞。后经调查得知,爆炸是一种叫甲烷的气体引发的。甲烷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认识它的一些性质。"近乎离奇的故事,让学生惊讶不已,学生立刻就对甲烷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样导入新课,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而且为主题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足见故事导入的长处和优点。
四、引述法
引用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诗词、迷语、谚语等,可以起到点明主题,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迪。
〈一〉引用古诗、成语、农谚
不少古诗中含有化学知识。在学习"石灰石"时,可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导入新课,学生觉得非常有趣,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成语"百炼成钢"导入"生铁和钢","冰清玉洁"导入"溶解度",通过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导入"化学肥料"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迷语导入
用迷语导入新课别有风味。例如:可通过"父母离婚,儿子被分"导入"分子"的教学,通过迷语"半月向太阳,点火冒蓝焰,追捕无踪影,杀人不见血。"导入"一氧化碳"。类似地,"金库被盗"或"大意失金(荆)洲"可导入"铁","二人抬把梯,一心想升天,不愿脚踏地,遇火化为水。"导入"氢气"等等,都能自然、巧妙的导入新课,并为教学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
五、温故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有位外国的名人也曾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一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过的O2、H2的实验室制法中的药品、装置、步骤及操作要点,然后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同样,可通过复习"酸的通性"导入"碱的通性",回忆分子的性质导入原子的教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温故导课中的"温故"是为"知新"服务的,切不可颠倒主次。温故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
六、问题情景法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皱一池秋水",还可"激起千层细浪",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若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效果很好。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故事形式出了一道题:"在一个无风的黑夜,有一人举着火把,牵着一只小狗进入一座少有人去的山洞寻宝。突然小狗倒下死了,他弯下腰,放低火把靠近小狗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但火把突然灭了,吓得他边跑边喊:'有鬼啦!'……"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正听得入迷,教师突然打住,提出问题:〈1〉山洞里可能有较多的什么气体?〈2〉根据故事中所给信息,说明这种气体有哪些性质?学生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讨论起来。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讲解就会象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也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所讲知识溶解于学生的思维之中。
综上所述,化学新课导入要因教学内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各种方法又要配合使用,即使是同一节课,也可设计不同的新课导入。当然,不管哪一种方法,都要力求做到既在学生意料之外,又在教学情理之中。正如傅元根老师所说:"导语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另外,新课导入虽然很重要,但它毕竟是为新课讲授服务的,所以不能喧宾夺主,拖泥带水。因此新课导入应篇幅简洁,快速到位。可以说,新课导入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艺术。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化学的新课导入也要因新课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要贯彻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下面结合初中化学教材,谈谈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 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再配以生动的描述,将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可以使化学课引人入胜,生动活泼。
〈一〉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
"兴趣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以此为契机,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向深引入。例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先安排学生看一个"水中生火"的趣味实验:通过玻璃管将氧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这种酷似魔术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从而为燃烧条件的讲解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矛盾"实验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时,若设计一些"矛盾"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构成悬念,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讲授新课的效果自然也就越好。如"分子"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1+1≠2",此时,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立即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并形成认知冲突。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将50毫升酒精与50毫升水混合,学生观察后发现总体积不等于100毫升。但这个"矛盾"实验的演示结果并未使悬念解除,反而更令学生口" 悱"心"愤"。这时,教师指出:"要想明白原因,必须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矛盾"的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的情景,再加上恰当的设问,很快就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需求。
二、观察法
这类新课导入是通过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与教学有关的感性材料,直观而鲜明地引出新课的主题。例如"分子"一节的新课导入就可用观察法。上课时老师先出示有分子照片的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让他们首先对"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间有间隔"等性质有一个感性认识。又如,新课伊始,教师有次序地先后出示浑浊的河水、自来水、蒸馏水各一瓶,可快速而自然地导入"水的净化"的教学。类似地,出示一把"剑"导入"铁",投影出钻石和石墨导入"碳的几种单质"等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初中化学中不少内容都可用此法导入。
三、故事法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青少年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上课开始,可运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传说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还可以造成悬念,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从而达到新课导入的目的。例如,在讲"甲烷"这节课时,一上课,教师说:"今天先讲个故事。1928年夏天,趁军阀混战,军阀徐源泉部下的一名军长,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东陵慈禧墓,想发笔横财,开墓后,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这时一个军官烟瘾大发,想抽几口,哪知刚一点火,墓室就发生了爆炸,官兵们被炸得血肉横飞。后经调查得知,爆炸是一种叫甲烷的气体引发的。甲烷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认识它的一些性质。"近乎离奇的故事,让学生惊讶不已,学生立刻就对甲烷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样导入新课,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而且为主题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足见故事导入的长处和优点。
四、引述法
引用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诗词、迷语、谚语等,可以起到点明主题,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迪。
〈一〉引用古诗、成语、农谚
不少古诗中含有化学知识。在学习"石灰石"时,可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导入新课,学生觉得非常有趣,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成语"百炼成钢"导入"生铁和钢","冰清玉洁"导入"溶解度",通过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导入"化学肥料"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迷语导入
用迷语导入新课别有风味。例如:可通过"父母离婚,儿子被分"导入"分子"的教学,通过迷语"半月向太阳,点火冒蓝焰,追捕无踪影,杀人不见血。"导入"一氧化碳"。类似地,"金库被盗"或"大意失金(荆)洲"可导入"铁","二人抬把梯,一心想升天,不愿脚踏地,遇火化为水。"导入"氢气"等等,都能自然、巧妙的导入新课,并为教学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
五、温故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有位外国的名人也曾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一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过的O2、H2的实验室制法中的药品、装置、步骤及操作要点,然后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同样,可通过复习"酸的通性"导入"碱的通性",回忆分子的性质导入原子的教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温故导课中的"温故"是为"知新"服务的,切不可颠倒主次。温故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
六、问题情景法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皱一池秋水",还可"激起千层细浪",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若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效果很好。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故事形式出了一道题:"在一个无风的黑夜,有一人举着火把,牵着一只小狗进入一座少有人去的山洞寻宝。突然小狗倒下死了,他弯下腰,放低火把靠近小狗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但火把突然灭了,吓得他边跑边喊:'有鬼啦!'……"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正听得入迷,教师突然打住,提出问题:〈1〉山洞里可能有较多的什么气体?〈2〉根据故事中所给信息,说明这种气体有哪些性质?学生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讨论起来。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讲解就会象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也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所讲知识溶解于学生的思维之中。
综上所述,化学新课导入要因教学内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各种方法又要配合使用,即使是同一节课,也可设计不同的新课导入。当然,不管哪一种方法,都要力求做到既在学生意料之外,又在教学情理之中。正如傅元根老师所说:"导语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另外,新课导入虽然很重要,但它毕竟是为新课讲授服务的,所以不能喧宾夺主,拖泥带水。因此新课导入应篇幅简洁,快速到位。可以说,新课导入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