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论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应该就是在棉纺织领域。棉花政策的改革——“直补”代替“收储”,终于落地。政策放手、市场恢复自身机能无疑是本年度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然而“三年的收储给行业带来的伤害太过巨大,再加上国储库里的天量棉花,以及难以准确判断的棉价走势,2014年中国棉纺企业的日子其实异常难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究竟有多难?
在今天,棉纺行业运行困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从今年棉纺上市公司的报表中我们看到“常山股份”、“德棉股份”、“新野纺织”等的数据都不尽如人意。常山股份预计今年前三季亏损6500万~6000万元,亏损额同比进一步放大,而去年同期,常山股份的亏损额是4742万元。同样处于亏损状态的还有德棉股份,报告显示,2014年1~9月公司亏损3372.18万元,同比增亏216.65%。新野纺织在201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028.68万元,同比下降了14.54%。
企业普遍亏损,行业的运行也自然如此。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行业的报告我们看到:“2014年上半年行业亏损面加大,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下降1.4%,较2013年相比下降了7.9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减少9.0%,较2013年相比下降了14.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总数累计同比下降4.4%,较2013年相比增长了2.09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亏损面约28.3%,比2013增加了8.3个百分点。”
“亏损”,这样一个每个企业都望而生畏的词语,成为了中国棉纺织行业2014年的“常态”。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表示:“在近几年的收抛储过程中,中国棉纺织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几乎20%的企业基本倒闭,存活下来的企业100%开机率的比重不会超过40%,还有60%的基本维持80%左右的开机率水平。” “今年是纺织行业十多年来最困难的一年,金融危机时都未停产的工厂,目前已停产一个多月了,而且还不能开工,开工就赔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也谈到了行业的运行困难。
正如上述,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来的棉花收储政策使得整个棉纺织行业仿佛经受了一场漫长的手术,尽管已经结束,但是伤害至深难以瞬间痊愈,整个行业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疗伤期”。
难上又加难
棉纺行业目前正处于“疗伤期”,但是这个“疗伤期”刚好和中国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的阶段重叠。“新常态”下的“疗伤期”使得整体行业的复苏又多了许多复杂的外部因素,行业的未来可谓是“难上加难”。
“新常态”的大环境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最大不利因素就是“需求不振”,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14年10月中国棉纺织景气指数报告”中写道:由于当前棉花供大于求、加之市场需求不足,棉花价格持续下行导致企业观望情绪浓厚,订单以小单、短单为主,景气指数的各项指标下降:“2014年10月中国棉纺织景气指数为46.79,与9月相比下降1.79。”
中国棉纺织协会工作人员表示:“下游市场的低迷和对未来棉价走势的观望是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
“下游市场的低迷”这个话题已经不是棉纺行业或者是纺织行业单独的问题,但是对于“未来棉价走势的观望”确实成为行业目前讨论的焦点。
自2014年4月份直补政策公布以来, 棉纺织产业链一致预期棉花价格将在新棉上市(9~11月)后大幅下跌, 企业的观望主要是围绕:“跌到何时?什么价格才是触底?”而见仁见智。但是无一例外的共识是,大家都普遍选择了“谨慎下单”,再加上山东魏桥不断大幅下调棉花到厂收购价,对市场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棉纺织企业的订单量、毛利率普遍受到订单周期偏短、消化库存、压价等行为的影响。
但也有分析师表示:“近期市场的主要矛盾是对接下来几个月的供应增加的悲观预期以及美棉跌破60美分对市场的影响。随着货币政策全面宽松,内外棉价差缩小,未来国内的棉花需求将升温,在供应明确的情况下,远期价格会回升。”
其实棉花价格的下跌和回升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带来的都是平等的市场关系,行业发展最需要的是稳定,2015棉花价格回升也好继续下跌也罢,只要能够出现一定程度的稳定规律,企业的订单量、毛利率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整个棉纺织产业链运营节奏才能恢复正常。
难中也有喜
虽然目前棉纺织行业需求不振、利润下滑,企业关停现象增多,但是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在棉纺的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纺织行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期,纺织行业特别是棉纺织行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认为,我国13.6亿人口的穿衣问题,还是要立足国内解决,随着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将为纺织行业产品的消费提供新的空间。
因此,尽管行业运行遇到各种困难,仍然有许多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消息,而行业改革的一步步推进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高征低扣”问题的解决就是其中之一。
“高征低扣”的问题是棉纺行业呼吁改革多年的一个历史问题,在今年我们看到先后有安徽、湖南、浙江、山东、江苏、陕西不断加入“高征低扣”试点改革大军。陕西省国税局、陕西省财政厅发布了《关于棉纺织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公告》;江苏省的试行政策从2015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即生产1吨精梳棉纱皮棉消耗按照1.4吨进行计算,1吨普梳棉纱皮棉消耗按照1.1吨进行计算。期初库存进项税额转出一次性缴纳入库有困难的,可放宽至2015年6月底前分期转出,但须做好台账管理以备税务机关核查。
除了“高征低扣”,国家今年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大力扶持也有力的推动了棉纺织企业的在疆投资。阿克苏、库尔勒、石河子三大工业城的快马加鞭,使得棉纺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百万人就业的发展目标使得行业又看到了新的机遇。
应该说当前,棉纺织行业正处于及其复杂和多重作用的政策变化期: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在新疆试点目标价直补,“高征低扣”政策的松动,以及近期抛储政策的调整,都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阵痛”,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以及各种政策的指向来看,棉纺行业扭转局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新常态”下处于“疗伤期”的棉纺织行业对于未来应该充满信心,积极调整结构,进行管理创新、降本增效、流程再造等提高内力的工作,以期以更好的面貌迎接下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究竟有多难?
在今天,棉纺行业运行困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从今年棉纺上市公司的报表中我们看到“常山股份”、“德棉股份”、“新野纺织”等的数据都不尽如人意。常山股份预计今年前三季亏损6500万~6000万元,亏损额同比进一步放大,而去年同期,常山股份的亏损额是4742万元。同样处于亏损状态的还有德棉股份,报告显示,2014年1~9月公司亏损3372.18万元,同比增亏216.65%。新野纺织在201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028.68万元,同比下降了14.54%。
企业普遍亏损,行业的运行也自然如此。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行业的报告我们看到:“2014年上半年行业亏损面加大,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下降1.4%,较2013年相比下降了7.9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减少9.0%,较2013年相比下降了14.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总数累计同比下降4.4%,较2013年相比增长了2.09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亏损面约28.3%,比2013增加了8.3个百分点。”
“亏损”,这样一个每个企业都望而生畏的词语,成为了中国棉纺织行业2014年的“常态”。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表示:“在近几年的收抛储过程中,中国棉纺织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几乎20%的企业基本倒闭,存活下来的企业100%开机率的比重不会超过40%,还有60%的基本维持80%左右的开机率水平。” “今年是纺织行业十多年来最困难的一年,金融危机时都未停产的工厂,目前已停产一个多月了,而且还不能开工,开工就赔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也谈到了行业的运行困难。
正如上述,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来的棉花收储政策使得整个棉纺织行业仿佛经受了一场漫长的手术,尽管已经结束,但是伤害至深难以瞬间痊愈,整个行业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疗伤期”。
难上又加难
棉纺行业目前正处于“疗伤期”,但是这个“疗伤期”刚好和中国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的阶段重叠。“新常态”下的“疗伤期”使得整体行业的复苏又多了许多复杂的外部因素,行业的未来可谓是“难上加难”。
“新常态”的大环境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最大不利因素就是“需求不振”,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14年10月中国棉纺织景气指数报告”中写道:由于当前棉花供大于求、加之市场需求不足,棉花价格持续下行导致企业观望情绪浓厚,订单以小单、短单为主,景气指数的各项指标下降:“2014年10月中国棉纺织景气指数为46.79,与9月相比下降1.79。”
中国棉纺织协会工作人员表示:“下游市场的低迷和对未来棉价走势的观望是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
“下游市场的低迷”这个话题已经不是棉纺行业或者是纺织行业单独的问题,但是对于“未来棉价走势的观望”确实成为行业目前讨论的焦点。
自2014年4月份直补政策公布以来, 棉纺织产业链一致预期棉花价格将在新棉上市(9~11月)后大幅下跌, 企业的观望主要是围绕:“跌到何时?什么价格才是触底?”而见仁见智。但是无一例外的共识是,大家都普遍选择了“谨慎下单”,再加上山东魏桥不断大幅下调棉花到厂收购价,对市场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棉纺织企业的订单量、毛利率普遍受到订单周期偏短、消化库存、压价等行为的影响。
但也有分析师表示:“近期市场的主要矛盾是对接下来几个月的供应增加的悲观预期以及美棉跌破60美分对市场的影响。随着货币政策全面宽松,内外棉价差缩小,未来国内的棉花需求将升温,在供应明确的情况下,远期价格会回升。”
其实棉花价格的下跌和回升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带来的都是平等的市场关系,行业发展最需要的是稳定,2015棉花价格回升也好继续下跌也罢,只要能够出现一定程度的稳定规律,企业的订单量、毛利率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整个棉纺织产业链运营节奏才能恢复正常。
难中也有喜
虽然目前棉纺织行业需求不振、利润下滑,企业关停现象增多,但是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在棉纺的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纺织行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期,纺织行业特别是棉纺织行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认为,我国13.6亿人口的穿衣问题,还是要立足国内解决,随着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将为纺织行业产品的消费提供新的空间。
因此,尽管行业运行遇到各种困难,仍然有许多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消息,而行业改革的一步步推进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高征低扣”问题的解决就是其中之一。
“高征低扣”的问题是棉纺行业呼吁改革多年的一个历史问题,在今年我们看到先后有安徽、湖南、浙江、山东、江苏、陕西不断加入“高征低扣”试点改革大军。陕西省国税局、陕西省财政厅发布了《关于棉纺织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公告》;江苏省的试行政策从2015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即生产1吨精梳棉纱皮棉消耗按照1.4吨进行计算,1吨普梳棉纱皮棉消耗按照1.1吨进行计算。期初库存进项税额转出一次性缴纳入库有困难的,可放宽至2015年6月底前分期转出,但须做好台账管理以备税务机关核查。
除了“高征低扣”,国家今年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大力扶持也有力的推动了棉纺织企业的在疆投资。阿克苏、库尔勒、石河子三大工业城的快马加鞭,使得棉纺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百万人就业的发展目标使得行业又看到了新的机遇。
应该说当前,棉纺织行业正处于及其复杂和多重作用的政策变化期: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在新疆试点目标价直补,“高征低扣”政策的松动,以及近期抛储政策的调整,都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阵痛”,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以及各种政策的指向来看,棉纺行业扭转局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新常态”下处于“疗伤期”的棉纺织行业对于未来应该充满信心,积极调整结构,进行管理创新、降本增效、流程再造等提高内力的工作,以期以更好的面貌迎接下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