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兰亭序》与《姨母帖》是王羲之的作品,《姨母帖》属于王羲之作品中早期的作品,而《兰亭序》则属于王羲之书法成熟时期的一个作品。本文通过《兰亭序》与《姨母帖》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两个作品背景、技法、笔法的认识,并且使自己对王羲之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文通过赏析王羲之作品《兰亭序》与《姨母帖》之间的不同,分析这两幅作品得出它们之间技法、笔法的联系与不同,从而得出王羲之书法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通过全面了解王羲之的《兰亭序》与《姨母帖》还得出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兰亭序;姨母帖;赏析;比较
引言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王羲之在中国东晋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兰亭序》与《姨母帖》的比较,了解到两者作品的书法风格和内容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而我们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王羲之,了解东晋时期书法的发展。
一、《兰亭序》与《姨母帖》创作背景
(一)《兰亭序》创作背景
兰亭序又被称为《临河序》、《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禊贴》、《禊序》行书法贴,该贴一共有28行,共计324字。文章将兰亭清幽之景一一描摹,王羲之和众多好友的相聚喝酒之趣也被描绘的栩栩如生,充满人生哲理意蕴,序中将兰亭的郁郁葱葱之景展现在观者面前,众人陶醉于山水之间,表达出作者对于美景易逝,人生苦短的顿悟和思考。在作者看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是一种生命存在的状态,人生经历悲喜苦乐是一种轮回罢了。作者将悲喜的情感贯穿于全文,如此一来,文章的律动节奏也就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相一致,从平淡到激越,又从激越到平淡,起承转合,熟练巧妙,让人不禁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一篇《兰亭集序》已将生命的意义凸显出来,不愧为传世名作。全文的三个部分,衔接紧密。文章第一部分将兰亭集会的热闹和欢乐之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巧妙捕捉与会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文章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作者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说长不长,但是说短也不短,我们应该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文章最后一部分简明扼要的指出为何作序。该序言字字珠玑,每一字都是恰到好处,既有俊逸之感,又有悠遠的寻味。造词精巧,鬼斧神工,读来幽雅深邃,令人难以忘怀。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唐朝时为唐太宗所得,推其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别赐给亲贵和近臣。唐太宗临死仍不忘真迹,下令殉葬,将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瑰宝带入地底。现存于世的模本当属唐朝的“神龙本”最为传神,“定武本”又是石刻中的翘楚之作。郭沫若通过亲自考验查证发现:流传于世的《兰亭序》后半部分文字和王羲之的思想有所出入,就书体而言也和現存的东晋王氏墓志有所差异,其怀疑后半部分文字出自唐人之手,然而有学者也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兰亭集序》不仅在书法界雄踞一方,后人近乎望尘莫及,同时它在思想和语言上的价值和地位也是难以匹敌的,它就像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宝一样,一直让人仰望。
(二)《姨母帖》创作背景
《姨母帖》行楷,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属硬黄纸本[]。纵长26.3厘米,横长53.8厘米,现被辽宁博物馆收藏。《万岁通天帖》别名《王氏一门书翰》和《王氏宝章集》,是王方庆的家物(其是王羲之后裔),全文记载了王氏家族合计二十八人的法书。在公元696年(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向圣上进言,武则天谴人临摹原本之后,又将其送还王方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万岁通天帖》就是摹本,珍藏了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等在内七人的书帖共计十帖。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此书法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先前,此帖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行穰帖》在各个方面和此帖最为相近。
二、《兰亭序》与《姨母贴》对书法的意义
从《姨母帖》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笔法的变化,研究《姨母帖》不仅可以了解王羲之笔法、创作的变化,还对钻研东晋书法有积极作用。王羲之自幼便学习书法,通晓各类书法(隶、行、草、楷),集众人之所长于一身,在汉魏书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自成一家,创造出后世广为推崇的新书风。同时他还享有书圣的美誉,融注其最多心血、影响最为广大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后世很多著名书法家所推崇,从中我们可以观其志向、情感,知其志趣、意向。他的书法创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便是他开创了书法界的新局面,使钟繇以来的“真书”、“行书”变得更为成熟。并且其楷书、行书,大改以往的风格,不仅让观者为之一动,还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和进步。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书法处于自楷书向行书的发展阶段,社会上官书和民书并存,从出土的东晋文书、书简等地方可以看到当时的民间已有楷书、行书这两种书体。王羲之一改以往的创作,铺陈革新,将书体从占统治地位的隶书中解脱出来,确立了楷书、行书的位置。从其一生的创作之中,可以观出其风格的变化,创作的发展。其早期的作品大都以效仿钟繇和卫夫人为主,作品(《姨母帖》等)中有明显的隶书痕迹,而后的《孔侍中贴》、《丧乱帖》等却大有不同,这些作品有草书的意蕴,字体肆意洒脱,却又工整优美,运笔随意。创作时速度快于楷书,字体却又比草书更易识,集草书、楷书优点于一身,因此很快便在社会中流行了起来。
到了唐代,王羲之的书法备受推崇,上至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喜爱有加,下到平民百姓也万分推崇,因此其书法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对唐代的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的影响也颇为深厚。其中尤其是颜真卿的成就颇为显著,他所创作的《祭侄稿》更是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美誉。
参考文献:
[1]梁继.《兰亭序》与《祭侄稿》比较谈[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02)5.
[2]凯夫.从《晋书》的编纂看《兰亭序》的真伪[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21.
[3]章剑深.从《兰亭序》的“涂改”说起──兼论书法中的“涂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01)3.
[4]李建春.美术本科书法课程中的行书《兰亭序》教学方法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05)25.
[5]杨爱侠.《兰亭序》之书法鉴赏[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3)13.
[6]王永钊.形式·人格.《兰亭序》[J]. 闽江学院,2005(06)58.
【关键词】:兰亭序;姨母帖;赏析;比较
引言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王羲之在中国东晋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兰亭序》与《姨母帖》的比较,了解到两者作品的书法风格和内容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而我们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王羲之,了解东晋时期书法的发展。
一、《兰亭序》与《姨母帖》创作背景
(一)《兰亭序》创作背景
兰亭序又被称为《临河序》、《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禊贴》、《禊序》行书法贴,该贴一共有28行,共计324字。文章将兰亭清幽之景一一描摹,王羲之和众多好友的相聚喝酒之趣也被描绘的栩栩如生,充满人生哲理意蕴,序中将兰亭的郁郁葱葱之景展现在观者面前,众人陶醉于山水之间,表达出作者对于美景易逝,人生苦短的顿悟和思考。在作者看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是一种生命存在的状态,人生经历悲喜苦乐是一种轮回罢了。作者将悲喜的情感贯穿于全文,如此一来,文章的律动节奏也就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相一致,从平淡到激越,又从激越到平淡,起承转合,熟练巧妙,让人不禁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一篇《兰亭集序》已将生命的意义凸显出来,不愧为传世名作。全文的三个部分,衔接紧密。文章第一部分将兰亭集会的热闹和欢乐之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巧妙捕捉与会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文章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作者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说长不长,但是说短也不短,我们应该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文章最后一部分简明扼要的指出为何作序。该序言字字珠玑,每一字都是恰到好处,既有俊逸之感,又有悠遠的寻味。造词精巧,鬼斧神工,读来幽雅深邃,令人难以忘怀。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唐朝时为唐太宗所得,推其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别赐给亲贵和近臣。唐太宗临死仍不忘真迹,下令殉葬,将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瑰宝带入地底。现存于世的模本当属唐朝的“神龙本”最为传神,“定武本”又是石刻中的翘楚之作。郭沫若通过亲自考验查证发现:流传于世的《兰亭序》后半部分文字和王羲之的思想有所出入,就书体而言也和現存的东晋王氏墓志有所差异,其怀疑后半部分文字出自唐人之手,然而有学者也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兰亭集序》不仅在书法界雄踞一方,后人近乎望尘莫及,同时它在思想和语言上的价值和地位也是难以匹敌的,它就像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宝一样,一直让人仰望。
(二)《姨母帖》创作背景
《姨母帖》行楷,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属硬黄纸本[]。纵长26.3厘米,横长53.8厘米,现被辽宁博物馆收藏。《万岁通天帖》别名《王氏一门书翰》和《王氏宝章集》,是王方庆的家物(其是王羲之后裔),全文记载了王氏家族合计二十八人的法书。在公元696年(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向圣上进言,武则天谴人临摹原本之后,又将其送还王方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万岁通天帖》就是摹本,珍藏了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等在内七人的书帖共计十帖。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此书法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先前,此帖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行穰帖》在各个方面和此帖最为相近。
二、《兰亭序》与《姨母贴》对书法的意义
从《姨母帖》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笔法的变化,研究《姨母帖》不仅可以了解王羲之笔法、创作的变化,还对钻研东晋书法有积极作用。王羲之自幼便学习书法,通晓各类书法(隶、行、草、楷),集众人之所长于一身,在汉魏书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自成一家,创造出后世广为推崇的新书风。同时他还享有书圣的美誉,融注其最多心血、影响最为广大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后世很多著名书法家所推崇,从中我们可以观其志向、情感,知其志趣、意向。他的书法创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便是他开创了书法界的新局面,使钟繇以来的“真书”、“行书”变得更为成熟。并且其楷书、行书,大改以往的风格,不仅让观者为之一动,还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和进步。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书法处于自楷书向行书的发展阶段,社会上官书和民书并存,从出土的东晋文书、书简等地方可以看到当时的民间已有楷书、行书这两种书体。王羲之一改以往的创作,铺陈革新,将书体从占统治地位的隶书中解脱出来,确立了楷书、行书的位置。从其一生的创作之中,可以观出其风格的变化,创作的发展。其早期的作品大都以效仿钟繇和卫夫人为主,作品(《姨母帖》等)中有明显的隶书痕迹,而后的《孔侍中贴》、《丧乱帖》等却大有不同,这些作品有草书的意蕴,字体肆意洒脱,却又工整优美,运笔随意。创作时速度快于楷书,字体却又比草书更易识,集草书、楷书优点于一身,因此很快便在社会中流行了起来。
到了唐代,王羲之的书法备受推崇,上至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喜爱有加,下到平民百姓也万分推崇,因此其书法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对唐代的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的影响也颇为深厚。其中尤其是颜真卿的成就颇为显著,他所创作的《祭侄稿》更是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美誉。
参考文献:
[1]梁继.《兰亭序》与《祭侄稿》比较谈[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02)5.
[2]凯夫.从《晋书》的编纂看《兰亭序》的真伪[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21.
[3]章剑深.从《兰亭序》的“涂改”说起──兼论书法中的“涂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01)3.
[4]李建春.美术本科书法课程中的行书《兰亭序》教学方法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05)25.
[5]杨爱侠.《兰亭序》之书法鉴赏[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3)13.
[6]王永钊.形式·人格.《兰亭序》[J]. 闽江学院,2005(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