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和国家基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而制定的,该政策实施以来,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在对新乡、信阳等地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基础上,对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的现状、流失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这一政策的完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显性流失;隐性流失;河南省新乡市;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34-04
大学生村官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兴事物,是时代发展的需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近几年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它是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现实需要[1]。但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本课题组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现象为切入点,以河南省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对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流失状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探析其原因,为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1]提供对策建议。
2009年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对河南省新乡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等四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课题组成员一方面去当地政府和组织部门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统计相关数据,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现状以及流失情况,并就其流失原因向政府部门做一些咨询。另一方面深入农村,以调查问卷、访谈和口头询问等方式对当地大学生村官、村民和部分村干部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流失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弥补政府和组织部门数据资料的不足。最后课题组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和数据为依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本调查研究报告。
一、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
(一)调查数据与现状分析
1.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1)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在被调查的36个大学生村官中,男生22人,占61%;女生14人,占39%;其中本科17人,大中专19人,他们所学专业涵盖农学、法学、文史、理工、医学、教育学、计算机等。(2)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调查。大学生村官的职位多为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在所调查的36名大学生村官中,这两项共30人,占到83%,担任普通村干部的共5人,占到14%,一般都是团支书兼任助理、出纳,或妇女主任等职务,多而杂。在所担任的职务中,有些大学生村官专业对口,但大多数都不对口。就其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6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整理档案、传达文件、宣传政策,做村务文字工作,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从事计生、治安和科技推广等工作。(3)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打算。在对未来的打算方面,准备考公务员的所占比例最大,占到53%,其次为扎根农村以及向上发展。同时,还有近20%的村官表示近期暂未打算,待任期满了以后再作考虑。(4)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间及被调用情况。课题组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57.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其所任职村庄的时间达到3~4天,而有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偶尔或者时常被其他部门借调。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明确颁布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政策,各地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此次调研地新乡卫辉市,大学生村官基本上是由县一级政府选任分配到乡镇,然后再由乡镇统一管理,他们的编制不在村而在乡镇政府,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除了完成村里的工作外,经常被安排到站所帮忙;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脱离了农村而成为站所的常任工作人员。(5)大学生村官待遇情况。在工资待遇上,河南省内各市有所差别,并且同一市内各县也有差别。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的工资待遇高于贫困农村的待遇。以新乡市牧野区和卫辉市两地为例,同为本科学历,牧野区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在800元~900元之间,而卫辉市则在650元~750元之间。(6)大学生村官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河南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郑州、新乡等地,达70%左右,豫西豫南如信阳等地则仅为45%左右;然而就同一地区而言,经济较发达地区偏远贫困农村的情况却好于市郊区。因为在偏远贫困的农村,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非常低,他们渴望有文化的大学生村官能改变本村的落后面貌,所以相比较市郊区,在偏远贫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常常更受到重视。(7)大学生村官对国家优惠政策的满意度。在所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的大学生村官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太满意,其中有17%很不满意。主要反映在: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激励性措施不够;后期保障和培养力度不强,对任期届满后未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制度安排。(8)经济危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在此次调查中,课题组特意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现实,了解大学生村官对经济危机的看法以及经济危机对其工作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近7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导致的当前严重的就业压力,会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这也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9)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和预期。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促进基层干部素质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同时对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6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该政策能够成为长期可行性的政策,但6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比较笼统概括,不够具体,且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2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一项临时性的应急政策,不具可持续性。
2.村民调查部分。课题组对村民主要是通过采访或座谈的方式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看法和认识。通过对近100名村民的调查,90%以上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有大学生村官,但是仅有30%的村民与大学生村官接触过,有的甚至不知道他们本村大学生村官的姓名;53%的村民知道大学生村官政策,并且对该政策是支持的。
村民希望国家的政策能够保持稳定,选拔那些真正具有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懂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并且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改进工作方式,主动上门服务,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加强联系。
也有一些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踏实肯干,积极地为所在农村作出贡献,发展村里的经济,切切实实给他们带来好处,带村民致富,不要走过场;也希望政府落实相关政策,让大学生安心在村里工作。
3.其他村干部和领导调查部分。课题组对其他村干部和领导的调查也主要通过采访和座谈的方式进行,村干部和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支持的,认为大学生在村里工作的适宜时间为二至三年,适合每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对现有大学生村官的表现也较为满意,认为大学生村官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文化素质对他们的影响较大。
4.流失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此次调查,课题组共联系到离职或跳槽的大学生村官13名,均通过电话与他们取得联系。他们大都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和招教考试,或参加研究生考试,有的则在外地打工。
关于他们离职或跳槽的原因,主要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对在农村工作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身份两难,难以融入村委领导班子,并且自己的一些意见和提议不被重视或采纳;办公条件较差,每天干琐事,施展不开手脚;与当地村民沟通困难;工资待遇低,生活保障性不强。
(二)当前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初显成效
大学生村官政策给农村和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近期的成效是显著的。通过对河南省上述四地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基层工作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在基层宣传上,无论是农业知识推广、民主管理、卫生管理,还是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等的宣传,大学生村官合理的知识结构都为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的阅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2]。通过调查发现,尽管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农村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某一方面他们也承认,农村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缓解了就业压力。例如,新乡卫辉市的太公镇贾庄村,大学生村官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名优石榴品种“突尼斯软籽石榴”,引导20多户村民组建了“科农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种植石榴近百亩,果树近万棵,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3.该政策开辟了选拔干部的新途径,培养锻炼了后备人才[3]。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仅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快了干部队伍的知识更新速度,巩固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而且为国家招聘公务员和选拔干部提供了新的良好途径。
总之,国家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是良好的,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继续坚持。但在具体的实施操作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警惕和深思[3]。
二、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困难以及流
失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具体表现为隐性流失较多,显性流失较少。以信阳商城县为例,该县共计88名(2009年4月)大学生村官,其中隐性流失率高达63%,经常人不在村,他们或待在家里或从事其他兼职;显性流失为15人,占17%,其中8人已考取公务员,1人离职外出务工,剩下6人参加了招教考试和司法考试。
2.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农村实际脱节。“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懂得农村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特长[4]。
一方面,村民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的渴求,因此,他们对非农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很认可;在有些商业服务业或者工业发展较快的乡村,村民希望那些有经济头脑,能够引进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到本村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只是在村里混日子,并不能够发挥特长,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3.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大学生村官属于新生的事物,虽然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1],但是对于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政府对此仍然悬而未决[5]。大学生村官虽在农村,但不是村民的一分子;虽然听从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但不是公务员更非领导干部,从而出现“非官非民”的尴尬局面。
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2],一方面导致其职务不明确,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导致其工作内容不明确,职责不清晰。
4.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河南,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即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也只有800元~900元,另有1 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安置费[1],除工资之外既没有任何津贴,也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这样的待遇显然难以保证大学生村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大学生村官出发点不正确,功利性很强。功利性因素对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6]。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他们对“当初选择该职业的诱因和三年期满后工作去向”的回答,5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很明显多数大学生仅把村官作为跳板,到农村工作仅是应急之举,是未来走上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形式。这种心理动机极易导致他们工作不安心,不愿长期留在农村发展。
6.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缺乏长远规划,缺少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具有“临时”性质[4]。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从根本上说具有“临时”性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后既可自谋出路,也可以升学考研或报考公务员等,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但是,在三年时间即将结束时,不少大学生村官却发现,留给自己的只有自谋出路才是“可靠的出路”。未来,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是十分渺茫的。
“临时”性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对大学生和农村的双重损失。对于农村来说,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正是国家推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根本原因。政府部门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官政策?农村怎样才能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干的广阔空间?高调推行、“进口”不断扩大的村官计划,但“出口”又在哪里?如果离开对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关注,缺少对他们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政策将难以实现多赢,也难以持久。
7.国家相关政策不够健全和完善,在选拔、分配、考核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3]。在选拔上,考试成为主要形式。它侧重于考核大学生的理论功底,而非实践能力,因此选拔出来的大学生能否适应复杂的农村环境则打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这可能造成优秀大学生因为一时发挥不好而“落榜”,影响众多大学生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在分配上,随机性比较严重。由于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一应俱全,不可能根据各村发展的实际按需分配,从而出现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与大学生实际能力较差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满怀抱负的心理与工作状况较差之间的矛盾。村民和大学生村官在心理期望上形成的巨大落差,影响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开展。
在考核上,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城市郊区相对富裕的农村,由于大学生村官所从事的“闲杂“工作往往与村民无直接利害关系,因此村民和村干部大多对其报以无所谓的心态,一路绿灯通过[7];而部分偏远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考核基本上由村干部或乡里的领导拍板决定,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课题组认为应该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大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来支持和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实施与有效开展。
1.国家应把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度化、法律化[3],并使之不断完善。首先要加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支持力度,尤其应加大资金上的投入;其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和用人体系,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置于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既为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力量提供坚强后盾,也能够解决大学生村官未来不确定性的后顾之忧。
2.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国家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出台后,必须制定相应的系列配套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该政策的有效实施。如通过逐年递增的方式等,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优化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并给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政府与高校以及培训机构联动,形成固定的长期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和适应农村工作的能力等等[8]。
3.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说,基层领导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破除传统身份、城乡和地域等人才壁垒,善于立足本村实际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发展的舞台。基层组织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并提高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经常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采纳,增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4.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对农村的奉献意识,努力提高服务农村的本领,要真正“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做好角色的转换:大学生村官要多与村民沟通交流,善于站在农民的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
摆正心态,真正融入农村: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后,要树立一种村民意识,与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真正融入农村生活;要踏实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真正乐于服务三农,不让村民失望。
转变择业观念,真心服务农民,带农民致富:大学生村官应具有敢于挑战世俗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大学生村官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信息渠道,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积极寻求致富门路,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应结合农村实际,大胆创新,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用新的观念和思维指导农村经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不会在农村中感到寂寞与无望,相反慢慢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扎根农村的念头。
5.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来源地,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进中的重要一环。首先,高校应该开设与三农相关的专业,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而不要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已开设了大学生村官专业,省内其他高校也可在这方面予以尝试和改进。其次,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9]。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工作无贵贱之分的理念,使他们明白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树立扎根农村基层,为三农服务的信念。
6.在社会舆论与宣传方面,应该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支持[10]。应当提高广大民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认知、理解与支持。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否有序实施和有效开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立志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难以自我认同并得到家庭与社会理解与支持,与社会舆论不正确导向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宣传部门和媒体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理解他们,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办一些访谈节目或是谈话节目,让社会多听一听大学生村官的心声,加强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沟通。
四、总结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在这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不仅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而且大学生村官政策整体上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所要做的是,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发挥这一政策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R].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第20号.
[2]耿相魁.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11):40-42.
[3]李包庚.“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6):11-15.
[4]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07,(6):60-61.
[5]米恩广.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9,(6):5-6.
[6]米寸美.“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9):51.
[7]薛新生.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和启示[J].领导科学,2006,(9):36-37.
[8]仇文利.也谈“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社科纵横,2008,(9):95-96.
[9]周纬.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4):11-12.
[10]张惠彬.关于任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的思考[J].中国人才,2009,(4):69-70.
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显性流失;隐性流失;河南省新乡市;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34-04
大学生村官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兴事物,是时代发展的需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近几年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它是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现实需要[1]。但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本课题组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现象为切入点,以河南省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对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流失状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探析其原因,为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1]提供对策建议。
2009年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对河南省新乡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等四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课题组成员一方面去当地政府和组织部门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统计相关数据,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现状以及流失情况,并就其流失原因向政府部门做一些咨询。另一方面深入农村,以调查问卷、访谈和口头询问等方式对当地大学生村官、村民和部分村干部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流失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弥补政府和组织部门数据资料的不足。最后课题组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和数据为依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本调查研究报告。
一、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
(一)调查数据与现状分析
1.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1)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在被调查的36个大学生村官中,男生22人,占61%;女生14人,占39%;其中本科17人,大中专19人,他们所学专业涵盖农学、法学、文史、理工、医学、教育学、计算机等。(2)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调查。大学生村官的职位多为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在所调查的36名大学生村官中,这两项共30人,占到83%,担任普通村干部的共5人,占到14%,一般都是团支书兼任助理、出纳,或妇女主任等职务,多而杂。在所担任的职务中,有些大学生村官专业对口,但大多数都不对口。就其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6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整理档案、传达文件、宣传政策,做村务文字工作,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里从事计生、治安和科技推广等工作。(3)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打算。在对未来的打算方面,准备考公务员的所占比例最大,占到53%,其次为扎根农村以及向上发展。同时,还有近20%的村官表示近期暂未打算,待任期满了以后再作考虑。(4)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间及被调用情况。课题组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57.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其所任职村庄的时间达到3~4天,而有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偶尔或者时常被其他部门借调。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明确颁布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政策,各地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此次调研地新乡卫辉市,大学生村官基本上是由县一级政府选任分配到乡镇,然后再由乡镇统一管理,他们的编制不在村而在乡镇政府,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除了完成村里的工作外,经常被安排到站所帮忙;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脱离了农村而成为站所的常任工作人员。(5)大学生村官待遇情况。在工资待遇上,河南省内各市有所差别,并且同一市内各县也有差别。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的工资待遇高于贫困农村的待遇。以新乡市牧野区和卫辉市两地为例,同为本科学历,牧野区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在800元~900元之间,而卫辉市则在650元~750元之间。(6)大学生村官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河南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郑州、新乡等地,达70%左右,豫西豫南如信阳等地则仅为45%左右;然而就同一地区而言,经济较发达地区偏远贫困农村的情况却好于市郊区。因为在偏远贫困的农村,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非常低,他们渴望有文化的大学生村官能改变本村的落后面貌,所以相比较市郊区,在偏远贫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常常更受到重视。(7)大学生村官对国家优惠政策的满意度。在所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的大学生村官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太满意,其中有17%很不满意。主要反映在: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激励性措施不够;后期保障和培养力度不强,对任期届满后未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制度安排。(8)经济危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在此次调查中,课题组特意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现实,了解大学生村官对经济危机的看法以及经济危机对其工作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影响。近7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导致的当前严重的就业压力,会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这也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9)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和预期。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促进基层干部素质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同时对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6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该政策能够成为长期可行性的政策,但6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比较笼统概括,不够具体,且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2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一项临时性的应急政策,不具可持续性。
2.村民调查部分。课题组对村民主要是通过采访或座谈的方式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看法和认识。通过对近100名村民的调查,90%以上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有大学生村官,但是仅有30%的村民与大学生村官接触过,有的甚至不知道他们本村大学生村官的姓名;53%的村民知道大学生村官政策,并且对该政策是支持的。
村民希望国家的政策能够保持稳定,选拔那些真正具有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懂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并且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改进工作方式,主动上门服务,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加强联系。
也有一些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踏实肯干,积极地为所在农村作出贡献,发展村里的经济,切切实实给他们带来好处,带村民致富,不要走过场;也希望政府落实相关政策,让大学生安心在村里工作。
3.其他村干部和领导调查部分。课题组对其他村干部和领导的调查也主要通过采访和座谈的方式进行,村干部和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支持的,认为大学生在村里工作的适宜时间为二至三年,适合每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对现有大学生村官的表现也较为满意,认为大学生村官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文化素质对他们的影响较大。
4.流失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此次调查,课题组共联系到离职或跳槽的大学生村官13名,均通过电话与他们取得联系。他们大都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和招教考试,或参加研究生考试,有的则在外地打工。
关于他们离职或跳槽的原因,主要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对在农村工作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身份两难,难以融入村委领导班子,并且自己的一些意见和提议不被重视或采纳;办公条件较差,每天干琐事,施展不开手脚;与当地村民沟通困难;工资待遇低,生活保障性不强。
(二)当前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初显成效
大学生村官政策给农村和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近期的成效是显著的。通过对河南省上述四地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基层工作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在基层宣传上,无论是农业知识推广、民主管理、卫生管理,还是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等的宣传,大学生村官合理的知识结构都为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的阅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2]。通过调查发现,尽管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农村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某一方面他们也承认,农村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缓解了就业压力。例如,新乡卫辉市的太公镇贾庄村,大学生村官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名优石榴品种“突尼斯软籽石榴”,引导20多户村民组建了“科农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种植石榴近百亩,果树近万棵,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3.该政策开辟了选拔干部的新途径,培养锻炼了后备人才[3]。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仅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快了干部队伍的知识更新速度,巩固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而且为国家招聘公务员和选拔干部提供了新的良好途径。
总之,国家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是良好的,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继续坚持。但在具体的实施操作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警惕和深思[3]。
二、当前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困难以及流
失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具体表现为隐性流失较多,显性流失较少。以信阳商城县为例,该县共计88名(2009年4月)大学生村官,其中隐性流失率高达63%,经常人不在村,他们或待在家里或从事其他兼职;显性流失为15人,占17%,其中8人已考取公务员,1人离职外出务工,剩下6人参加了招教考试和司法考试。
2.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农村实际脱节。“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懂得农村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特长[4]。
一方面,村民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的渴求,因此,他们对非农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很认可;在有些商业服务业或者工业发展较快的乡村,村民希望那些有经济头脑,能够引进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到本村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只是在村里混日子,并不能够发挥特长,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3.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大学生村官属于新生的事物,虽然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1],但是对于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政府对此仍然悬而未决[5]。大学生村官虽在农村,但不是村民的一分子;虽然听从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但不是公务员更非领导干部,从而出现“非官非民”的尴尬局面。
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身份两难[2],一方面导致其职务不明确,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导致其工作内容不明确,职责不清晰。
4.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偏低,生活保障性不强,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河南,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即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也只有800元~900元,另有1 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安置费[1],除工资之外既没有任何津贴,也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这样的待遇显然难以保证大学生村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大学生村官出发点不正确,功利性很强。功利性因素对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6]。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他们对“当初选择该职业的诱因和三年期满后工作去向”的回答,5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很明显多数大学生仅把村官作为跳板,到农村工作仅是应急之举,是未来走上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形式。这种心理动机极易导致他们工作不安心,不愿长期留在农村发展。
6.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缺乏长远规划,缺少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具有“临时”性质[4]。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从根本上说具有“临时”性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后既可自谋出路,也可以升学考研或报考公务员等,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但是,在三年时间即将结束时,不少大学生村官却发现,留给自己的只有自谋出路才是“可靠的出路”。未来,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是十分渺茫的。
“临时”性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对大学生和农村的双重损失。对于农村来说,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正是国家推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根本原因。政府部门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官政策?农村怎样才能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干的广阔空间?高调推行、“进口”不断扩大的村官计划,但“出口”又在哪里?如果离开对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关注,缺少对他们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政策将难以实现多赢,也难以持久。
7.国家相关政策不够健全和完善,在选拔、分配、考核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3]。在选拔上,考试成为主要形式。它侧重于考核大学生的理论功底,而非实践能力,因此选拔出来的大学生能否适应复杂的农村环境则打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这可能造成优秀大学生因为一时发挥不好而“落榜”,影响众多大学生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在分配上,随机性比较严重。由于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一应俱全,不可能根据各村发展的实际按需分配,从而出现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与大学生实际能力较差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满怀抱负的心理与工作状况较差之间的矛盾。村民和大学生村官在心理期望上形成的巨大落差,影响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开展。
在考核上,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城市郊区相对富裕的农村,由于大学生村官所从事的“闲杂“工作往往与村民无直接利害关系,因此村民和村干部大多对其报以无所谓的心态,一路绿灯通过[7];而部分偏远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考核基本上由村干部或乡里的领导拍板决定,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课题组认为应该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大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来支持和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实施与有效开展。
1.国家应把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度化、法律化[3],并使之不断完善。首先要加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支持力度,尤其应加大资金上的投入;其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和用人体系,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置于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既为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力量提供坚强后盾,也能够解决大学生村官未来不确定性的后顾之忧。
2.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国家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出台后,必须制定相应的系列配套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该政策的有效实施。如通过逐年递增的方式等,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优化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并给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政府与高校以及培训机构联动,形成固定的长期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和适应农村工作的能力等等[8]。
3.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说,基层领导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破除传统身份、城乡和地域等人才壁垒,善于立足本村实际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发展的舞台。基层组织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并提高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经常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采纳,增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4.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对农村的奉献意识,努力提高服务农村的本领,要真正“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做好角色的转换:大学生村官要多与村民沟通交流,善于站在农民的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
摆正心态,真正融入农村: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后,要树立一种村民意识,与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真正融入农村生活;要踏实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真正乐于服务三农,不让村民失望。
转变择业观念,真心服务农民,带农民致富:大学生村官应具有敢于挑战世俗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大学生村官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信息渠道,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积极寻求致富门路,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应结合农村实际,大胆创新,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用新的观念和思维指导农村经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不会在农村中感到寂寞与无望,相反慢慢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扎根农村的念头。
5.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来源地,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进中的重要一环。首先,高校应该开设与三农相关的专业,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而不要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已开设了大学生村官专业,省内其他高校也可在这方面予以尝试和改进。其次,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9]。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工作无贵贱之分的理念,使他们明白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树立扎根农村基层,为三农服务的信念。
6.在社会舆论与宣传方面,应该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支持[10]。应当提高广大民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认知、理解与支持。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否有序实施和有效开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立志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难以自我认同并得到家庭与社会理解与支持,与社会舆论不正确导向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宣传部门和媒体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理解他们,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办一些访谈节目或是谈话节目,让社会多听一听大学生村官的心声,加强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沟通。
四、总结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在这一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不仅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而且大学生村官政策整体上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所要做的是,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发挥这一政策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R].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第20号.
[2]耿相魁.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11):40-42.
[3]李包庚.“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6):11-15.
[4]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07,(6):60-61.
[5]米恩广.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9,(6):5-6.
[6]米寸美.“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9):51.
[7]薛新生.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和启示[J].领导科学,2006,(9):36-37.
[8]仇文利.也谈“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社科纵横,2008,(9):95-96.
[9]周纬.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4):11-12.
[10]张惠彬.关于任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的思考[J].中国人才,2009,(4):69-70.